跑步运动逐渐普及开来,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跑圈之中。有的人是为了追求健康,有的人则是想要突破自我,而对于许多人来说,跑步已然成为他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跑步的途中,我们时常能听到一些建议,这些建议看似充满着正能量。这些话听起来是在给予鼓励,但是它们是否真的适合每一位跑者呢?尤其是对于跑步新手来说,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事实上,这些建议看似励志,但往往夹杂着误区。有时,这些建议甚至可能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损伤。如果不了解运动的本质而盲目跟随,可能会使您的跑步之路事倍功半。
跑步不受伤和走路什么区别?
跑圈内经常能听到“没有伤病就没有进步”这样的口号,然而这种观点存在着严重的误区。伤痛并非是成长的必然条件,特别是对于业余爱好者而言,关注身体所发出的信号,要比“盲目地硬撑”重要很多。
许多跑步爱好者在训练过程中,会把肌肉出现酸痛或者脚部有不适的情况简单地归为“正常现象”。他们甚至还会将此当作训练有效果的标志。然而,研究表明,长时间对身体的疼痛信号予以忽视,有可能会给健康埋下隐患。
《英国运动医学杂志》的一篇研究表明,约 60%的跑步损伤是由于忽视了早期的疼痛信号而造成的。跟腱炎、足底筋膜炎等问题如果恶化,一般需要数月到一年以上的恢复时间,还有可能终结跑步生涯。
业余跑者张先生是一个典型案例。他在备战半程马拉松期间,忽略了膝盖的酸痛。他坚持完成了多个高强度间歇跑训练。最终,他发展为髌骨软骨损伤。他不得不暂停跑步,整整两年后才勉强恢复。
他的经历不是个别的。许多跑者觉得,用伤痛去换取成绩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种观念恰恰是引发损伤的根本原因。
业余跑者来说,保护身体比短期内提高成绩重要得多。硬撑不但不会进步,还可能让你花费更多时间去处理伤病,甚至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
科学的跑步训练需以“量力而行”为基础。一旦感到不适,要优先选择休息或者调整跑量。不能忽视疼痛信号,继续施压。
跑步的本质在于追求健康,并非通过透支身体的资本来获取那虚无的“进步感”。聪慧的跑者能够倾听身体所发出的语言,以此避免受伤。
进补给站只会影响我的配速
马拉松比赛中,及时补给水分很重要,及时补给能量也很重要,这两者是保持体力的关键,也是保持稳定状态的关键。对于非专业的业余跑者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显得更为关键。
然而,对于一些跑圈的新人和那些过于追求成绩的跑者而言,拒绝补给以及坚决不进入补给站的做法时常可以见到。这种行为不但缺乏科学方面的依据,而且更有可能增加受伤以及发生意外的风险。
研究表明,在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时,身体每小时大概会流失 1 到 2 升水分。同时,碳水化合物的储备也会逐渐被消耗完。如果不及时进行补充,跑者就有可能遭遇脱水的情况,还可能出现肌肉无力的现象,甚至会有中暑的危险。
2019 年,有一项针对马拉松参赛者的调查。这项调查显示,大约 35%的跑者在比赛中出现过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原因是他们没有充分补给水分。一位马拉松老手在分享经验时提到,他曾经忽视补给,仅仅依靠意志力来完成比赛。最终,他的身体极度疲劳,需要接受赛后输液治疗。
补给站对于跑者来说就像是“能量加油站”。不管是初跑者,还是资深爱好者,都应该重视在比赛过程中的补给。通过科学且适度地补充水分和能量,就能为成功完成比赛提供可靠的保障。
只要跑不死就往死里跑
在跑步这个领域,“只要跑不死就往死里跑”这种理念,常常被人们形容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这种态度能够激励跑者不断地去超越自我。然而,这种心理却有可能因为盲目地追求过高的目标而给跑者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事实上,不停地冲刺极限是一种行为。与这种行为相比,量力而行是一种态度。设定实际可行的目标是一种做法。而设定实际可行的目标并量力而行才是保护身体健康的关键。
身体过度负荷会带来后果,这早已被案例所印证。一项针对业余跑者的研究表明,超过 60%的跑者在盲目提升训练强度时,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伤病,像过劳性骨折或者肌腱炎等。这些问题通常是因为训练目标脱离实际情况且设定得过高而导致的。
小张是一名初入跑圈的白领。他过度追求完赛半程马拉松,却忽视了循序渐进的重要性。仅仅三周的时间,他就拉伤了膝盖韧带。这可谓是得不偿失。
衡量目标是否恰当,需要把跑者的身体状态和日常生活安排都考虑进去。多数业余跑者的情况是,通过设定分阶段的小目标,就更能够贯彻可持续的跑步计划。
如果现在每周能够跑 15 公里,那么目标应该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升,不能一下子就增加到 30 公里。不然的话,不仅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可能会导致过度疲劳甚至关节受伤。
事实上,科学跑步提倡要遵循“适度原则”。这意味着不能一次性就把身体的潜能全部榨干。而是要通过适应性训练,逐步地增强耐力和速度。在经过这样的过程之后,目标自然就能够顺利达成。
不跑马拉松等于白跑步
很多跑步爱好者往往将马拉松视为一种终极挑战,仿佛跑马就是跑步的归宿。然而,实际上,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全程马拉松并非是每个人都能够轻松完成的。
相关研究表明,每年大概有 30%的马拉松参赛人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身体不舒服的情况。并且,有些特别热衷于挑战的跑步者,由于过度训练而引发了伤病。很多专家都着重指出,跑步的核心应该是健康以及乐趣,而不是仅仅去追求极限。
有些跑者更倾向于 5 公里跑或 10 公里跑。这种选择不仅时间成本不高,而且身体负担较轻。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有着良好跑步习惯的人群里,10 公里以下的跑步更受青睐。因为它既能够满足锻炼的需求,又能降低因过度训练而导致受伤的风险。
部分人会选择定期进行户外慢跑,他们借助轻松的节奏来调节情绪以及缓解压力。这种跑步方式不像马拉松那样显眼,然而却能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多持久的益处。
一名跑步教练提到:追求马拉松是没错的,但它不应成为负担。跑步的意义在于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让运动能够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马拉松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目标。然而,它并非唯一的答案。在跑步的道路上,存在着无限的可能。跑者不必为朝着这个方向而勉强自己。
“正能量”确实能够激发人们的跑步热情,然而,我们也必须要警惕“励志过度”所引发的误导。科学跑步应当以理性以及身体健康作为核心,要防止陷入被忽悠的那种误区之中。
合理的目标是让跑者能够持续进步的关键。适合的装备是让跑者能够持续进步的关键。正确的姿态是让跑者能够持续进步的关键。这些也是让跑者能够获得长久跑步乐趣的关键。
你对“只要跑不死就往死里跑”这句话持何种看法呢?欢迎大家留言来分享自己的想法!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