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学旅行定义
研学旅行,也被称作研学旅游。从其名称就可以明白,它是“研究性学习”也就是“研学”与“旅游”相互融合的产物。
国家旅游局在 2016 年 12 月 19 日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文件中,明确界定了研学旅行的概念: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
2、研学旅行的特点
研学旅行继承并发扬了游学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文精神与教育思想。它是素质教育和旅游行业的全新内容。全新的内容具备全新的特性。依据《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推荐主题汇总》《考察探究活动推荐主题及其说明》等相关文件,能够归纳总结出研学旅行有别于其他旅游形式的四大特点:
(一)主体自主性
研学旅行活动与一般旅游活动不同。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学生需带着问题进行研究。老师或家长要针对研学主题向学生提出和布置问题。自主性的知识搜索以及游前准备,是研学旅行获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普通类型的旅游活动,像游学这类,学生在参加之前无需强制进行任何知识准备工作。只要时间、金钱、精力这三方面能够满足要求,就都可以正常参加,并且能够获得一定的旅游收获。
走进科学的殿堂,进行思维的碰撞
(二)内容开放性
教育部在 2017 年 10 月发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推荐主题汇总》和《考察探究活动推荐主题及其说明》。从这些文件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设置主要有四类,分别是考察探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设计制作活动、职业体验活动。然而对这四大类活动的内容未作限制。有 1 - 2 年级的“生活自理我能行”这样的社会服务活动,也有 10 - 12 年级的“关注中国领土争端”这样的职业体验类活动。考察探究活动说明明确指出,对所推荐的活动主题不做硬性规定,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学段开发更贴近当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个性活动。传统游学活动多是以普通旅游形式为主,比如进行课堂体验、入住交流以及学校观光等。
内容极具开放性,丰富多样
(三)方法探究性
研学旅行重点在于“学”。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研学旅行的方式也很丰富。以 1 - 2 年级“神奇的影子”这一研学主题为例,教育部给出了体验踩影子游戏这一手段,了解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创作,交流简单的手影游戏、故事、舞蹈等一系列研究学习手段。再比如 10 - 12 年级的“家乡交通问题研究”,研究方法包括简单地收集资料,走访当地交通管理部门,以了解交通拥堵的原因和减少拥堵的措施;还需要进行集体组织的拥堵路段实地考察,记录不同时段的交通拥堵状况,为改善本地区交通拥堵问题提出建议等。多样的学习方式都能运用在研学旅行中,这是传统旅游活动无法做到的。
(四)取向实践性
从对教育部建议的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活动进行总结中能够看出,我国所提倡的研学旅行是以社会实践调查为基础的,切实做到了将所学用于实践,把所学转化为所用。并且,传统的旅游学习形式与之不同,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游乐,看看、瞧瞧的方式,在研学旅行中已不再适用。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甚至要依靠自身的能动性,动手、动脑、发言、讲话。在高年级的学生活动中,学生还需要参加对抗性、逃生的演练,这种实地性的模拟活动与传统型的旅游教育活动有着明显的区别。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