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支付宝花呗凭借“本月花、下月还”的消费模式快速渗透年轻群体,但随之而来的“花呗自套”灰色操作也在网络暗流涌动。所谓“自套”,即用户通过虚构交易、借助第三方商家或熟人配合,将花呗额度转化为现金使用,主要用于应急周转或填补其他资金缺口。
当时,部分用户因工资延迟、临时医疗支出等需求,将“自套”视为“救急”手段。操作流程多为:联系“代套”商家下单虚拟商品(如游戏点卡、虚拟课程),付款后商家扣除5%-15%手续费,再通过转账返还剩余金额;或直接通过“假收货”完成资金流转。然而,这种看似“便捷”的操作,实则暗藏多重风险。

首先是账户安全风险。为完成交易,用户需向陌生商家提供支付密码、短信验证码,部分案例中商家拿到信息后直接盗刷剩余额度,导致用户钱没到手反遭损失;其次是信用危机。花呗当时虽未全面接入央行征信,但异常交易记录会触发支付宝风控系统,轻则降额、冻结,重则影响后续信用服务使用;更严重的是法律隐患——根据2017年相关司法解释,虚构交易套取金融机构资金可能涉及“非法经营”,已有多地警方通报过中介因组织套现被处罚的案例。
值得警惕的是,当时市场上还出现过“安出掌柜”等中介平台,宣称“低费率、24小时到账”,实则多为个人或无资质团队运营。有用户反映,通过“安出掌柜”操作后,商家以“系统故障”为由拖延返款,最终失联,导致用户不仅损失手续费,还需正常偿还花呗账单,陷入“钱货两空”的困境。
如今看来,2017年的花呗自套现象,本质是用户对资金流动性的迫切需求与合规意识薄弱的碰撞。对普通用户而言,应急周转更应选择正规借贷渠道,守住信用红线,才是真正的“安全牌”。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