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是劳动人民生产知识与生活经验的高度概括及总结,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短小精悍,仅有一两句之多。并且常常蕴含着一定的哲理,还具备一定的教育作用。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粹,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极大地丰富了民族语言和民间文学的宝库。它可以向人们传授各种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它还可以教育青少年一代如何做人以及如何学习。它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取之不尽的“小百科全书”。
我国少数民族一直很重视对谚语的运用以及对谚语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在历史上出现的诸多重要著作里,民族谚语都占据着一定的位置。在《蒙古秘史》中,民族谚语随处可见;在《满文老档》中,民族谚语也随处可见;在《突厥语词典》中,民族谚语同样随处可见;在《吐蕃赞普传记》中,民族谚语还是随处可见;在《格萨尔王传》中,民族谚语随处可见;在《江格尔》中,民族谚语随处可见;在《玛纳斯》中,民族谚语随处可见;在《萨迦格言》中,民族谚语随处可见;在《仓洋嘉措情歌》中,民族谚语也随处可见。这些谚语都被后人接纳了,并且留存于各自民族的文学当中。从某些谚语里,我们能够看出谚语在少数民族生活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哈萨克族的谚语表明:“最洁净的水是泉水,而最精炼的话语则是谚语。”蒙古族的谚语表示:“井里不会有鱼虾,谚语里不会有假话。”维吾尔族的谚语称:“男人美的地方是胡须,语言美的方面是谚语。”人们一般把谚语进行分类,有反映自然和生产方面的谚语,有反映社会生活的谚语,还有富于哲理性的谚语等。
谚语在形式方面,常常运用大量的比喻、暗喻、对比、对偶以及排比等修饰方式,以此来说明一个问题,阐释一定的道理。韵律也是谚语所较为注重的形式,各个民族那丰富多样的语言,都拥有自己一套别具特色的韵律,从而使谚语更具民族语言所特有的特点。
少数民族各民族的谚语与他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关系密切。森林民族如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他们的谚语大多具有森林民族的特点,例如“不会骑马就别去打猎,不会拉弓就别去打仗”“马匹好坏需骑着看,朋友好坏要交着看”。游牧民族如蒙古族、哈萨克族等,他们的谚语大多有游牧民族的特色。例如,“秋天若不堆积羊草,春天便会堆积死尸”;“拥有被盖的牲畜就多一条性命,没有被盖的牲畜则只有半条性命”。那些属于农业民族的,像壮族、彝族、苗族等,他们的谚语大多带有农业民族的特色。例如,“即便饿死也不吃谷种,哪怕馋死也不吃菜秧”;“如果没有放牧的人,种地的人会被冻死;倘若没有种地的人,放牧的人会被饿死”。对于一些信仰宗教的民族而言,其谚语通常带有民族宗教的特点。例如在藏族谚语中提到“嘴上讲佛经圣人,心里想珠宝金银”。此谚语是对那些表面上宣扬仁义道德,而内心深处却干尽坏事的伪君子的一种揭露。
谚语是一种文学样式,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文学都少不了它。在民间文学里,谚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最为贴近,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指导人们的行为、生产以及劳动等各个方面。谚语虽短,却能以小见大,一两句话就能阐释一个大道理。谚语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倘若经过良好的整理和研究,必定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