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不合理的投饵型养殖方式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社会上一直有关于水产养殖污染环境的说法。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到底有多少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刘家寿指出,不能简单地认为水产养殖就等于水环境污染,不合理的投饵型养殖方式才是导致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
刘家寿说:看是投饵还是施肥。比如在池塘养殖中进行投饵施肥,这肯定会使营养物质导致环境富营养化,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全世界各个国家,不管是工厂化养殖,还是我国流行的池塘养殖,只要对废水不进行处理,肯定会有负面影响。
江苏省无锡市的太湖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自上世纪 80 年代起,众多本地渔民以及农民,甚至还有外地人,陆续在太湖开展围网养殖大闸蟹的活动。然而,将螃蟹用网围在太湖中进行养殖,其所投放的饵料所带来的污染,以及螃蟹吃草等行为,会对湖泊的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苏州市吴江区渔政监督大队大队长穆兰芳称:高温季节时,围网中养螃蟹的那些,投放了大量饲料,其中包括冰鲜鱼饲料,四周用挡水布围起来,就如同一个池塘一样,与外面的水系不进行沟通,没有流通性,里面的水质确实很差,会产生影响,确实存在污染。
近些年,太湖开始进行围网拆除工作。力争在 2020 年前,取消太湖的网围养殖。目的是恢复养殖区原本的生态面貌。
破坏生态环境的水产养殖方式理应被叫停。然而,在一些地方进行处理时却出现了偏差。
中国水产频道官网发布消息称,江苏省如皋市城北街道复兴村经济合作社的养殖户张某合法承包了虾池。半夜时分,村里召集了 20 多人,偷偷地将张某的虾池强行拆除。在此之前,村里没有进行任何排放检查,也没有发送书面通知。虾池和大棚均被毁坏,给张某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表明,搞那种全部都“一刀切”,一概禁止、一概拆除,凡是都拆除、凡是都禁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种简单且粗暴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于康震称:不该禁的就不能禁,必须要科学地划定禁养区。在 2016 年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里有明确规定,一定要坚决避免全区域、全流域、全海域的“一刀切”情况,不能盲目地扩大禁养范围。该禁的就一定要坚决禁止,不过要给予合理的补偿。法律法规明确禁养的区域,养殖设施必须坚决拆除。全民所有水域中,未依法取得养殖证的,养殖设施也需依法拆除。并且,要将养殖户的合法权益考虑在内,依法给予其合理的经济补偿。
环境保护和水产发展需要达成平衡,会借助政策引导以及资金支持来提升养殖水平。
叫停水产养殖不能一概而论地全部停止;同样,说水产养殖对生态有负面影响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认定。刘家寿表示,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不但不会给环境带来污染,而且还能对水生态环境起到净化和修复的作用。
刘家寿说:中国有很多大水面的水体,像湖泊、水泊等。在这些水里面,无需施肥,也无需投饵,仅仅利用水泊里天然的饵料生物,比如浮游植物、水动物、水草以及一些悬浮的有机碎屑等东西。这种方式能够将天然水体里的一些营养物质通过鱼体进行利用,然后转化为人们所需要的水产品,通过捕捞上市。这种方式对水体肯定是有好处的,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也都有好处。”
国际上有很多利用湖泊中的鱼类来控制和改善水质的案例。在我国的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等重点湖泊的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都通过投放鲢鳙鱼这种滤食性鱼类,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即便如此,于康震仍强调,在水产养殖方面,我国始终坚持“生态优先”。
环境保护与水产发展怎样取得平衡呢?于康震表示,我国所采取的方式是大力推动生态健康的水产养殖业发展。近日,农业农村部等 10 个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此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经国务院同意且专门针对水产养殖业的指导意见。
于康震称:这次的《意见》把改善养殖环境当作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提出了一系列举措,比如科学地设置网箱网围,以及开展养殖尾水和废弃物的治理等。与此同时,还着重强调要发挥水产养殖的生态特性,鼓励发展那些不投饵的滤食性鱼类,还有滩涂浅海的贝藻类增养殖。并且要开展以渔净水、以渔控水、以渔抑藻等活动,以此来修复水域的生态环境。
我国存在众多池塘养殖散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刘家寿指出,对于养殖散户而言,发展绿色水产养殖的主要方式有两个:其一,减少饵料的用量,提升饵料的利用率;其二,对养殖尾水进行无害化处理。
刘家寿说:“对渔民而言,成本或许会有所增加。然而,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说,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必须要适当投入一些成本来处理尾水,这种处理对于整个农业以及整个渔业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认为这种投入是值得的。因为投入之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不投入就无法持续。我觉得现代渔民也应当逐步增强这种环保意识。”
养殖户进行转型升级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于康震明确表示,会利用政策引导以及资金支持的方式,促使水产养殖户提升绿色养殖的水平。
于康震称:现阶段水产养殖所导致的环境问题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问题的解决并非能即刻达成,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应当给予一定的过渡期。需通过政策引导以及资金支持,促使养殖户提升健康养殖的水平,增强养殖尾水处理的能力,以实现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央广记者:朱敏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