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日月五星(分别以金木水火土来命名)绝对不可能悬空存在,必定是依附在圆形的天穹之上,并且在其上移动前行,就如同棋子在棋盘上行走一样。“天”这个字很难创造出来,总不能画一个圆就说这是天,于是就从人身上想办法。人身上最高的部位叫做“颠”,古代的读音与“天”相同。脑顶骨在民间仍然被称为“天灵盖”,彝族头上的椎髻被称为“天菩萨”,这些都可以证明。既然头顶被称为“天”,那么头顶之上的一厘米就被称作“天上”。二厘米、三厘米一直到无穷厘米,抵达想象中的圆穹,都可以被称作天上。“天”字已被用到天穹上,于是又造了一个形声字,从页真声,就是现在的“颠”字,用来指代人身上的最高处。看甲骨文,三个“天”字由繁到简,意思都是把头顶称为天。金文的“天”也是同样的情况。不同之处在于,用刀刻甲骨容易刻成方形而难以刻成圆形,而铸造铜器则容易刻成圆形。篆文的“天”字出现较晚。《说文解字》中说:“天,就是颠的意思。它至高无上。是由‘一’和‘大’组成。”其形状像人形。其中的“一”就像人所顶戴的东西,天在人的上方。
篆文天
天会下雨。名词形式的雨难以描绘。动词形式的雨就是下雨的动作,比较容易描绘。甲骨文里的“雨”字正是用作动词,上面像拱桥形、球门形的部分就是天空,其下面的短竖或者长竖表示雨滴。在球门上加横杠,只是趋向于繁琐,并没有特别的深意。有时会下雨或者可能会打雷。打雷时先出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甲骨文里“雷”字的折线形状像闪电,而四点或者两个圆形、两个菱形、两个田字形状像球雷(俗称滚雷)。常见闪电通常是树枝形的,折线作之字形的闪电比较少见,并且更具震慑力。如今人们用之字形闪电作为符号,来表示高压电有危险,以此警示闲人。在金文时期,折线闪电和球雷之上添加了雨。到了篆文时期,球雷减少了一个。现在只剩下球雷一个了。看它的形状像是田字,追溯它的源头是球雷,而不是田。姓雷取名为雨田,终究觉得不太合适。
闪电形的折线后来发生变形,单独成为一个字,这个字就是“申”字。“申”字放在“雨”字下面,就变成了“电”的繁体写法。“申”字原本的意思就是闪电。不对,应该把闪电写成“申电”,这样才算书写正确。因为“闪”字原本的意思是指人在门内探头向外看,和雷电的事情没有关系。“申”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就被误写成了“闪”字。用久了的别字被认可为正确的字,自然也就变得合理了。
先民居住在洞穴或野外,他们不害怕风雨霜雪,然而却害怕雷电。他们将雷电尊奉为雷公电母,还为其塑造塑像并进行跪拜。因为害怕闪电(申)而进行跪拜,于是创造出了“神”字。最早的神就是那足以夺命的闪电。先有诸如日月、闪电、山川之类的自然之神。人格化的神都是在之后才出现的。
甲骨文卜辞中有将“云”“雨”二字连缀使用的情况,例如“今兹云雨”,其意思是“现今将会有云雨吗”。因为农业依赖天气,商王担忧干旱,害怕庄稼没有收成,所以才有这样的询问。在那个时候已经有气象学家了,他们对云有深入的研究,在卜辞中会使用“三云”“四云”“六云”“帝云”这类专业术语,这让人感到难以理解。据说“三”“四”“六”指的是云的颜色种类(云至少有青、赤、白、黑、黄、紫六种颜色)。“帝云”或许指的是最高空的冰晶云,民间俗称其为瓦子云,这种云预示着天气将要放晴。长时间的降雨也会对农业造成损害,因此也有通过它来占卜问天是否会晴的情况。
繁体的云上面有雨,并且承接篆文。简体的云返回到了最古老的甲骨文。此字上面看起来像二又不是二,这是在象征云的层叠;下面绕着圈,这是在象征云的旋升。如今的云字是简化字,其含义是天上气团中可见的部分。在过去,云字不是简化字,其含义是言说。凡是“诗云”“孔子云”“古人有云”等情况,都不能写成上面有雨的那个云字。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