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张小龙赋予了微信所谓“人性”的定义
撒谎是人性。难道想知道对方是否已查看消息不是人性吗?
查看消息后的举动会引发人的好奇。会好奇是否回复,是否及时回复,为何在这个时候回复……这些举动都能反映出对方的态度,这种好奇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我认为张小龙只说了前半部分,而后半部分应当是:不求能有功劳,只求不会有过错。
不满足想知晓对方是否已查看消息这一人性,也不触犯撒谎这一人性,这样用户才会留存,这才最符合微信的利益。
这两种人性的奇妙之处在于:它们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常常同一个人身上就会兼具。比如,你有时会想要撒谎,而有时又希望知道对方是否查看了消息。它们会相互转换,就如同我们既是发送者,也是接收者。
这个功能使得发送者的体验得到了改善,然而,它可能会给接收者带来很大的回复压力。
相比较于戳破撒谎对社交关系造成的伤害,改善体验的那部分并没有很好地弥补这种伤害。微信会照顾整个社交关系,会权衡利弊,所以这个功能不能做。
这符合张小龙关于“上帝视角”的著名观点。产品经理需站在上帝视角,制定出最基本的规则,因为最基本的才具有包容性且最有生命力。
微信的“朋友圈”抓住了国人虚荣的“人性”特点
3、为何其它IM里会有这个功能?
为什么淘宝就有这个功能呢?
阿里旺旺的PC端消息“已读”功能
换句话说,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设置聊天消息的“已读”和“未读”状态呢?
这是一种典型的功能分析。当遇到这样的分析时,我们应当如何以产品思维作为切入点呢?
3.1 第一步:结构性思维
很多人遇到这种问题时,会不自觉地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比如从定位角度、从场景角度、从产品理念角度、从用户体验角度等,其实这就是结构性思维。
结构性思维就是:需要从不同角度,全面、透彻的看待一个问题。
结构性思维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在全面分析之后,要清楚哪些因素应当占据主导地位。
比如说上文提及的微信这个功能,它的使用并未与自身的商业目标产生矛盾。其最核心的要点在于体验,主要是从体验的角度来开展相关工作。
但是,淘宝就不一样了。
淘宝属于电子商务范畴,它的核心目标是促使交易达成;所有的功能都是围绕着这个最为重要的目的而展开服务的。
聊天发生在买家与卖家之间。他们具有社交属性,然而社交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买卖。所以,买卖的重要性大于社交。
凡是能够促成交易的,都需要考虑。
这个功能主要提升了沟通效率。买家能知晓消息状态,不会一直干等,而是继续逛。这样有利于降低买家因干等而产生的焦虑。这种焦虑有可能会降低买家继续了解或购买的欲望,不利于促成交易。
这本质是什么?
本质就是服务——平台协助卖家服务好买家。
这里就用到了本源思维,本源思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为什么运用本源思维呢?
往往不存在所谓的好功能与坏功能,仅有合适的功能。功能向来既有好处又有坏处,而能够帮助我们做出选择的,便是本源思维。
本源思维往往涉及到两个核心点:定位+场景。
“马总” 从未断过在IM社交上跟某厂对垒的念头。。。
3.2 第二步:本源思维:定位+场景
我们先来看两个网友。他们对于微信消息为何没有“已读”和“未读”功能给出了优质回答。
首先要明确的是,社交产品的 IM 功能存在接收者和发送者这两种人群。每个社交产品的倾向性各不相同,比如陌陌就有“已读/未读”的区分,其目的在于前期促进信息的产出,所以会更倾向于发送者的体验。
微信在满足双方基本通信需求的同时,更注重接收者的体验,而不是发送者的体验。 微信在满足双方基本通信需求后,倾向于为接收者提供更好的体验,而非发送者。 微信在满足双方基本通信需求的前提下,更侧重于接收者的体验,而非发送者的体验。
因此,微信对于接收者而言,有了“对方正在输入…..”这样的状态提示。这个提示告诉接收者不要着急,因为对方正在回复他。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了接收者的期望值。
“已读/未读”这样的功能,显然是倾向于改善发送者的体验。它能让发送者更直观地感觉到我的信息是否得到了反馈。
假如增加这样的功能,一定会降低接收者的体验。
同时,微信主要用于熟人之间的社交。“已读/未读”这样的功能并非毫无用处,而是对于大部分用户而言,这样的反馈没有任何价值。
熟人回复我了,那肯定是已读;熟人没回复,也许是没看到,也许是不想回。
而至于深层原因,作为熟人,我没必要知道的那么明白。
微信主要做的是熟人之间的社交。里面的好友大多是我们熟悉的人。试想一下,要是你的上司给你发信息,你看了却不回复,会不会带来麻烦呢?
张小龙说过:倘若我们针对需求仅由一个人去满足,那么或许能获取这部分用户,然而却会得罪另一部分用户,最终或许会由于社交的压力,流失掉相当数量的用户。
我们暂且不用去考虑观点是否全都正确。实际上,他们二人都运用了最基础的定位加场景分析。也就是说,要明确这个产品是在何种场景之下,通过何种方式,去解决哪类用户的何种需求。
回归到微信的产品本质,它是“熟人社交”。由此就能想通为何没有那个功能了。
微信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它的核心功能依然是一种基于熟人社交的即时通讯工具。 微信不管发展得多么大,其核心功能仍旧是基于熟人社交的即时通讯工具。 微信不论发展成怎样的规模,它的核心功能还是基于熟人社交的即时通讯工具。
微信的聊天功能主要用于解决熟人社交方面的即时通讯问题。当即时通讯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关注点就聚焦在熟人社交上了。
明确了这个场景和定位后,要找出相关方,这里的相关方为发送者和接收者两个。
分析这个功能对发送者的体验以及对接收者的体验,此时我们能看到:此功能能提升发送者的体验,然而却会降低回复者的体验,那么该如何做出抉择呢?
从平台的产品目标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它的产品目标决定了会鼓励的内容。
微信要优先照顾的是它的熟人社交关系:
1)这个功能如果只是单纯改善了发送者体验,那么可以做;
但是在提升发送者体验的同时,它或许会降低回复者的体验,而这种情况可能会对微信的社交关系造成破坏,因此索性不做。
实质上,高级的产品经理做决策时,最重要的依据往往是本源思维。比如张小龙在阐述为何不做某个功能时,仅提及要给人撒谎、符合人性这一原因,实际上他用的就是本源思维。
要记住:重点可能有很多,核心往往只有一个。
“抢红包”的厉害之处在于:竟然能够让处在面对面状态的两个人使用即时通讯工具(IM)却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5、补充
本文从产品角度来讨论微信中的消息“已读”功能。倘若您对消息“已读”功能的理论以及技术实现怀有兴趣,那么可以进一步去阅读《IM 群聊消息的已读回执功能该怎么实现?》这篇文章。
附录:更多讨论、思考、感悟的文章汇总
[1] 即时通讯/社交产品的实践总结、感悟分享:
微信估值已超过 5 千亿,技术往事中提到雷军曾有机会收编张小龙及其团队。
《QQ和微信凶猛成长的背后:腾讯网络基础架构的这些年》
《闲话即时通讯:腾讯的成长史本质就是一部QQ成长史》
《腾讯开发微信花了多少钱?技术难度真这么大?难在哪?》
《技术往事:史上囊括最广的 图标变迁历程,去探寻 IM 巨人的演进历史》
《开发往事:详细讲述 2010 到 2015 这期间的事情,展现微信在一路前行中所经历的风雨背后的故事》
《开发往事:对微信 3.0 版背后故事的记录(在微信 1.0 发布 9 个月之后)》
《微信七年回顾:历经多少质疑和差评,才配拥有今天的强大》
前创始团队成员进行了分享,内容是盘点微信的前世今生,包括微信成功所具有的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
《QQ的成功,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顺利和轻松》
《技术脑洞:能否将 14 亿中国人拉到一个微信群里?》
和微信没有进步,这是否意味着即时通讯社交应用创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呢?
《那些年微信开发过的鸡肋功能,及其带给我们的思考》
《为什么说即时通讯社交APP创业就是一个坑?》
《即时通讯创业的必读内容:对微信的产品定位、创新思维以及设计法则等进行解密》
它能否对标微信呢?
《盘点和反思在微信的阴影下艰难求生的移动端IM应用》
《QQ现状深度剖析:你还认为QQ已经被微信打败了吗?
《那些年微信开发过的鸡肋功能,及其带给我们的思考》
《渐行渐远的人人网:十年亲历者的互联网社交产品复盘和反思》
《中国互联网社交二十年:全民见证的互联网创业演义》
《IM热门功能讨论:为什么微信里没有消息“已读”功能?》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