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 85 后或者 90 后,那么有一个游戏在你小时候应该玩过。这个游戏不是电子游戏,只需要用几个简单的手势就可以玩起来。这个游戏在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在中国广泛流行。在学校里,很容易就能看到学生们尖叫大喊着做出各种手势,喊出羞耻招式的名称。他们下课就开始玩,甚至上课的时候也偷偷做手势玩。这游戏有班级内部的联赛,也有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联赛,很多女生都参与过。
在那个网络匮乏或者说网络极为不发达的时期,这个没有确切名称的游戏,却成为了好几代人共同的童年记忆。令人惊讶的是,这个游戏的流传范围很广,不仅在中国,在邻国日本以及一些欧美国家,也流传着各种细节不同但基本规则惊人一致的游戏版本。
“波波攒”的基本玩法
这个游戏的规则较为简单。有两个人需面对面站立。首先各自拍拍手。接着要对着对方做出一个动作,动作通常包含“攒”“进攻”“防御”这三种。只要能够打中对方,就可以获胜。然而,倘若对方正在进行防守或者攻击,那就无法赢得比赛。
你能看出来,这个游戏是“石头剪子布”的变种。在北京的某些地方,这个游戏被叫做“波波攒”,同时也被叫做“拍拍攒”。我们考证得知,“波”这个词儿的来源大概是“波动拳”,许多地方用它来指代攻击的招式;同时,有不少地方会把“攒”字说成“运”或者“集”;然而,更多的情况是,这游戏在很多地方都没有名字,很多小伙伴只是通过比划动作并喊一声“来吧!”发动游戏,甚至还有一种玩法,一开始在胸前抱球运气,就被认为已经攒了一个气,这属于作弊行为。
“蓄气”,有时也叫“运”或者“集”
“防御”,也叫“挡”,交叉双手比较常见,但也有丰富的变体
“攻击”,作为决定胜负的最重要一招,它的别名非常妖艳繁复
“波波攒”与石头剪子布不同,它更注重你对对方性格和表情的观察以及你的反应能力。相较于孱弱内敛的石头剪子布,这个游戏的视觉效果显得更加狂气和洒脱,对于小孩子来说也更有趣,这或许是该游戏得以风靡的原因之一。
因为基本的规则较为简单,所以这个游戏在不同地区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变种。据触乐同事们回忆,在某些地方,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规则存在差异,甚至各不相同。
《街霸》中的波动拳
如何制作一款“波波攒”Mod?
“波波攒”的改动包含几个主要创作思路。其一,增加“攒”气的数量;其二,规定当气攒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无敌,使对手无法防御。那么需要攒多少气才能获得无敌呢?不同地区有所不同,有的地方是 3 个,有的地方是 5 个,还有的地方甚至是 10 个。在日本关西地区玩的类似“波波攒”的游戏中,存在攒到 100 个的鬼畜规则。
在关西地区,“波波攒”通常被称作“寿司猜拳”,这是一个很有和风韵味的名字,对吧?游戏里的“攒”动作模仿了捏寿司。玩家攒够一定数量的气后,就会对应某些寿司。战斗时使用当下捏的寿司去攻击对方,谁手中的寿司更豪华谁就获胜。这听起来有点像《中华小当家》。捏到 100 次,就会出现传说中的鲍鱼寿司。
豪华的鲍鱼寿司
另一个创作思路是让各种基本条件得到增幅,也让招式得到增幅。例如增加每个小伙伴的生命,增加攻击的力度。规定两个气的攻击能够盖过一个气的攻击,规定防御消耗气可以抵挡大攻击等。作为反制措施,也会加入限制招式发动的条件,比如无法连续两次进攻,在不蓄气就进攻时强制下一次必须蓄气等。
第三种思路是增添新的招式。其中较为常见的有窃取他人积攒的气供自己使用,通过消耗气来抵御对方的进攻等;在一些地方则直接融入了参战小伙伴的职业属性,像弓箭手、枪兵、骑兵、魔法师等。在组团进行比赛时,队友之间能够相互协助,可通过消耗积攒的气来为队友回复生命,或者提升战斗力与速度,就如同一个真实的角色扮演游戏那般。
角色扮演主要是为了增添游戏的乐趣。3 分钟课间小游戏没有辅助工具,难以变得复杂。所以某些表演就会弥补招式不足、不够刺激的天生缺点。输掉比赛的一方要配合对方攻击做出倒地身亡的动作,赢得人则要摆出相应的羞耻姿势。
大部分时候大家通常是愉悦的。在放出大招时喊出的招式名称并不固定,除了“波动拳”“升龙拳”“龟派气功”这些王道的招式外,还能看到“机关枪”“火箭炮”“飞龙在天”“界王拳”“万剑归宗”“脱裤衩”等名称。新一代小伙伴在“攒气”时会做出《火影忍者》中结印的手势,然后以“螺旋丸”“爆裂螺旋丸”“写轮眼”“影分身之术”来释放招式,非常符合当下的时代潮流。
一些比较年长的老玩家会运用奥特曼的招式,其中包含上面那一行抛出去的姿势。
这里有一个可爱的“攒气”招式介绍。在知乎上,有一位叫诸葛晓峰的大侠在原文中给出了一些姿势的简笔画示意图,我们找来了模特并对其进行了稍微的复原。
诸葛晓峰介绍说,他们学校附近的街机厅有一台很受欢迎的街机叫“三国志”。于是他们在波波攒中加入了“刀剑系统”,这个系统的攻击手段有“一级佩剑”“二级重剑”“三级重剑”以及“四级青龙偃月刀”。之后又加上了五级、六级招式,使玩法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这是第一段位的“攒”:“拔出佩剑”。
第二、三段位的“攒”:手持宝剑。
第四段位:手持青龙偃月刀!
与其他游戏相比,尤其是那些需借助工具乃至游戏设备的娱乐项目相比,“波波攒”有明显优势:其一,它无需任何道具,随时都能开始玩,老师也没法没收任何东西;其二,游戏本身极具对抗性,很多小伙伴都参与过或围观过班级间的团体赛;其三,规则简单易懂。
这里有一个视频,是班级团体比赛的,名为“八十波波攒冠军争夺战——十班赛区”,其内容时长达到 40 分钟,录制时间大概在 2012 年。
“波波攒”至今仍有人在玩。我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时,找到了一条去年 5 月份发布的问答。提问者称自己是小学六年级学生,如今学校在流行玩这个游戏,可她不知道其规则,有人能帮帮她吗?
是一位日本的小学生
在去年 7 月发表的另一个博客上,看到了一个正在玩“波波攒”的小学女孩。然而,不知道是由父母教授她玩的,还是学校流行让她玩的。
“波波攒”为什么传播如此广泛,即便大家互不交往、隔山跨海?
“波波攒”除了游戏本身有趣且容易上瘾之外,还有一个很神奇的点。许多相隔很远的地方都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始流行起这个游戏,这些地方的招式相近,动作也完全一样。
邻国日本非常喜欢玩这个游戏。在日本,该游戏的动作与中国相近,然而游戏名称有所不同。主流叫法有“CC 柠檬”(一种很酸的碳酸饮料),在关西地区是“寿司猜拳”,有些地方是“攒一千”。和中国一样,多数小伙伴不知道这个游戏的名字,很多时候仅用“那个”来指代。
这里有一个热心玩家制作了一个“波波攒”App。这款游戏的名字是:拍两下手,接着涉及运气、防御、进攻的那个。
日本玩家制作的手机免费游戏“波波攒”,通过收集硬币能够给角色换装。你能够在这里进行下载。
更有趣的是,大洋彼岸的美国有小学生曾在学校玩过类似的游戏。同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也有小学生曾在学校玩过类似的游戏。在美国,此游戏名为“波波攒”(Bor-Bor Zan)。据所提供的情报显示,该游戏似乎在美国东西海岸都曾出现过,只是玩的人数相对较少。按照这个网页的介绍,游戏是由一位中国学生带到学校的,其目的是让美国学生明白他们自己有多蠢。上述网页中的描述能表明,尽管没有图片,但“波波攒”在美国的动作与在中国和日本的动作是一样的。
有这样的游戏,它大范围传播且没有完整书面记录,这样的游戏不多。然而,它究竟为何流行起来,又是如何成为跨越众多国家地区的爆款游戏的呢?确切的理由或许难以找到,但我们能够做出一个相对有说服力的猜测。
一位日本玩家称,大致可知“波波攒”在日本约从 80 年代末期开始流行。统计结果表明,86 年出生的人听说过该游戏,87 年出生的人开始增多,90 年左右出生的人知道的数量最多。
图片来自,蓝色部分表示自己知道这个游戏
我们可以做一个推测,尽管样本不够。在 1980 年代中期左右出生的人中,开始有一部分人玩“波波攒”了。
1980 年中期发生了什么呢?《龙珠》这部漫画从 1984 年开始在《周刊少年 JUMP》上连载。1986 年,《龙珠》第一次被动画化。时间上是相契合的。并且,龙珠的招牌动作“龟派气功”,与“波波攒”的招式较为相似。
“波波攒”的核心动作应该是来自于这里
第一部龙珠的动画播出了 153 集,1989 年末才播放结束;《龙珠 Z》接着开始播放……你应该明白我想说的了。事实上,超人气的《龙珠》动画从 1986 年一直播到 1997 年才结束,这与开始玩“波波攒”的人的出生时间大致吻合。
最初那一批“波波攒”中的招式或许来自《龙珠》的“龟派气功”,热门动画在“波波攒”流行期间不间断播放,这会导致几年后大批小学生模仿其中招式,这种情况不局限于日本国内。
当时在日本似乎有一种神秘的热潮,不仅《龙珠》如此,“发射某种气体打翻敌人”的招式和场景还出现在了许多漫画、动画和游戏中。比如漫画《乱马 1/2》,它几乎和《龙珠》同时代开始连载,不过后者不像《龙珠》那样夸张。《街霸》于 1987 年上市,其中的“波动拳”有类似招式。中文“波波攒”里的“波”,应当是源自这个招式。在 90 年代初开始连载的《幽游白书》中,类似的招式成为了主角的必杀技。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在于,相关招式有关的人物都与中国文化、中国功夫相关。
这些动画、漫画和游戏可能稍晚才开始在中国大陆流行。想象一下那些痴迷于《龙珠》漫画和动画的小学生吧,不管他们身处何处,都肯定会忍不住模仿悟空发出龟派气功的样子。而波波攒规则简单,包含了“蓄气”和“放气攻击”,它大约就是在这些千万次的模仿过程中诞生的,这种巧合应该不算意外。
日本在玩这个游戏时动作与中国一致,由此可以想到,它们的来源或许是相同的。
前一段时间流行过这种拍照的方式
为什么是“龟派气功”?
我们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日本的漫画家以及游戏开发者们都对这个能够放出气来并打倒他人的、看上去像是中国功夫的招式很热衷呢?
原因或许不止一种,然而可以明确的是,在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日本确实经历过一段“中国热”。1972 年,经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推动,中日建交得以实现,自此之后,两国之间便开启了战后的第一次蜜月期。随着中日蜜月期的来临,在日本的民间领域,中国文化开始广泛地进入到公众的视野之中。有两点比较明显,其一为“中华料理”的再度流行;其二为香港功夫电影的流行。后者虽是全球范围内的现象,但对日本的影响力极为巨大。
田中角荣访华
在 80 年代,气功热潮产生影响。不仅大陆作为发源地如此,香港和日本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气功热潮。甚至到现在,还能读到日本人所写的关于“气功法力无边”的论文,且这些论文论述得很有道理。
某广告中的“中国气功整体”广告内容显示,这里利用气功给顾客进行按摩。
日本追随武术热潮,对“汉方药”有天然好感,于是气功在日本获得了与在中国一样的关注。“龟派气功”的发音源自夏威夷国王卡美哈梅哈。鸟山明使用“气功”这一设定来表达“龟派气功”,或许只是因为这位国王名字的最后一个字“ha”对应了汉字“波”。然而,我们不能否认《龙珠》受到中国气功潮流的引导,并且在日本推广“气功”是很重要的一点。
“龟派气功”大王像(误)
中日相似的文化,因各国情况不同而产生不同结果。在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它们虽途径不同却最终归为一类,即对当时极流行文化的模仿与再造。这使得原本不相干、看似无交流的人群开始做相同的事情——“波波攒”,其好玩之处不只是游戏本身。
对比之下,因为《龙珠》广泛流行,所以在许多欧美国家也有自发的龟派气功模拟玩法,并且他们还成立了各种奇特的组织,进行龟派气功等相关招式的展示与练习。然而遗憾的是,大部分内容都停留在表面。例如在这个“龟派气功大赛”中,选手们相互竞争的内容是“谁的动作最好看且最接近原作”。
一些现场照片。最近波动拳也由卡普空牵头开始了类似的比赛
为什么我们没听说他们像中日那样大范围玩“波波攒”呢?有玩的人,但肯定不多。要明白,“波波攒”这种在特定背景中融合了中国功夫和东方“神秘主义”的事物,难以被外来文化轻易接受,也难以让其作为日常游戏每天玩、时刻玩。对“波波攒”的沉迷或许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东方文化”有归属感才行。
顺便问一下,你小时候玩过这个游戏吗?你们给它起了什么名字呢?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