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系八方/正文
四川大学博物馆文创大赛决赛路演展示百余件创意作品,包括AR文物贺卡与明清官服补子图火锅书

 2025年03月07日  阅读 22

摘要:“掌中画像砖”解压魔方,AR文物贺卡,“明清官服补子图”火锅书……在6月30日,“创想博物馆”文创大赛的决赛路演以及大赛优秀作品展在四川大学博物馆亮相。100多件(套)优秀参赛作品展现出了非凡的创意与想象力,让观众兴致盎然。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前身是...

“掌中画像砖”解压魔方,AR 文物贺卡,“明清官服补子图”火锅书……在 6 月 30 日,“创想博物馆”文创大赛的决赛路演以及大赛优秀作品展在四川大学博物馆亮相。100 多件(套)优秀参赛作品展现出了非凡的创意与想象力,让观众兴致盎然。

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前身是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它创建于 1914 年,1919 年开始对外开放,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博物馆。在这一百多年里,学者们通过进行学科研究、开展田野调查以及进行社会征集等方式,逐步构建起了具有鲜明特色、内涵丰富且数量庞大的藏品体系。目前,馆内收藏的动物标本有 14 万余件,植物标本有 84 万余份,这些标本以西南地区的物种为主;馆藏的文物达到 8.5 万件(套),其中书画、陶瓷、美术雕刻以及民族、民俗文物最具特色。

2019 年,四川大学博物馆于原址开展改扩建工作。2023 年,新馆开始开放试运营。新馆总建筑面积约 7.3 万平方米,其造型既古雅又具备现代设计感。如今,此地既是川大师生进行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也是成都知名的文博打卡地,展现出了历史文化的厚重以及探索创新的活力。

三星堆月亮湾遗址发现的商代玉琮。

四川大学博物馆“西南天地 云汇大川”展厅一角。

呈现自然画卷

四川大学博物馆注重学术研究与大众传播。从学者视角出发,从学科维度进行精选展品。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构建起可看、可听、可闻、可触的综合性展陈体系。力求增强观众,尤其是青年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兴趣。这是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汪东升的介绍。

馆内常设展览包含基本陈列、自然专题展以及艺术专题展。其中基本陈列为“西南天地云汇大川”,此陈列被分为 4 个篇章,分别是:“自然篇,呈现万物的交响”“考古篇,展现历史的断面”“民俗篇,描绘市井的生活”“民族篇,记录族群的记忆”,这些篇章生动地展现了中国西南地区自然和人文的多彩画卷。

精心挑选的展品能够反映出西南地区民族学、考古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动植物分类学等学科发展的历程。陈寅恪、朱自清、顾颉刚等文化大家曾在这些展品前停下脚步。四川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周静表示。

走进“自然篇:万物的交响”,在成都平原三四月间,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映入眼帘。成都平原俗称川西坝子,而这正是春季常见的油菜花生态系统。讲解员介绍说,四川大学参与了油菜花育种研究,在我们所看到的亮丽景观背后,有着川大学者的科研贡献。

成都平原往西,就来到了地势险峻的横断山脉。峨眉山处在横断山脉的东缘,并且与川西平原相连接。在抗战时期,四川大学曾有部分迁往峨眉山进行办学,生物系的师生在此处进行动植物标本的采集以及研究,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

迎客松打一数字_迎客松解说_迎客松游戏

展柜中的《峨眉植物图志》是方文培编撰的。方文培曾任四川大学生物系教授,他在 1942 年到 1946 年间完成了这部图志的编撰。方文培在南京读大学时,看到《中国植物名录》和《华西植物志略》是由外国人编著的,于是他立志要编写“中国人自己的植物志”。讲解员说,这套地区性的植物图志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植物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套书的旁边展示着一些标本,这些标本是川大师生在 2022 年去峨眉山采集的,它们体现了科研精神的薪火相传。

横断山脉是“国宝”大熊猫的栖息地。许多人被两只可爱的幼体大熊猫标本吸引而驻足端详。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动物品种,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至少 800 万年,并且被赞誉为“活化石”。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四川的大熊猫就作为外交使者,从华西走向了世界。

从横断山脉继续往西前行,到达了青藏高原。讲解员介绍道:“这里呈现出了青藏高原具有代表性的若尔盖湿地以及高寒荒漠的场景。”在那极寒且缺氧的自然环境里,生存着黑颈鹤、高山兀鹫、喜马拉雅旱獭等高原上的精灵。

在三楼的自然专题展,观众能够进一步去感受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展厅中设置了植物气味箱,还有种子可以触摸,以及 AR 昆虫视觉体验等互动项目,这些互动项目满足了观众的探索欲望。讲解员说:“红果榆、龙胜槭、马塘百合、傅氏丽藻……这些植物新种都是由川大学者发现并且命名的。”

张大千《黄山松云图》轴(局部)。

追溯考古足迹

20 世纪初叶起,考古工作者的身影开始活跃在西南地区的山水之间。一代代考古人进行探索与发掘,古老文明的面貌如同拼图一般,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广汉三星堆遗址举世瞩目,它与四川大学有近百年的渊源。1927 年,广汉月亮湾的燕道诚一家清理门前水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批玉石器。这批玉石器后来流入了市场,从而引起了关注。

1934 年,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的第二任馆长是葛维汉,他带着助理林名均来到了月亮湾。自此,三星堆历史上的第一次科学发掘正式开启。此次发掘的相关照片以及档案等都被妥善保存于博物馆内。在这些资料当中,葛维汉所撰写的三星堆发掘日记,十分详细地记录了每天发掘出土的器物情况,同时还有现场的地层图以及器物图。

展厅里的探沟复原场景以及动态投影,把观众带回到了三星堆月亮湾遗址第一次发掘的那个现场。在探沟中,能够看到当时所使用的部分考古工具,比如柯达相机,还有绘图工具,以及发掘用的洋铲、锄头等等。

自此之后,川大考古人在三星堆持续展开探索。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四川大学教授冯汉骥带领学生在三星堆开展田野调查,他认为此地很可能是古蜀国的中心都邑。1986 年,川大的师生参与了三星堆首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在工作即将接近尾声之时,意外地发现了两个“祭祀坑”,这引发了轰动。2019 年开始了新一轮的三星堆考古发掘,其中川大承担了五、六、七号坑的发掘工作。在这次发掘中,有许多 90 后和 00 后的学子投身其中,他们接续着对古蜀文明奥秘的探索。

四川地区有较多的汉墓遗存,川大博物馆收藏着很多汉墓出土的文物。新津宝子山东汉崖墓出土了石函(石棺),在其外侧左边刻有西汉《列女传》里“秋胡戏妻”的故事图像。巴蜀地区出现了《列女传》的故事,这表明中原的儒家伦理思想已经传入了蜀地。

迎客松游戏_迎客松解说_迎客松打一数字

东汉仙人六博画像石描绘了两位长着羽毛且双耳耸立的仙人在进行六博游戏。讲解员称,汉代人喜爱六博,他们认为神仙的生活肯定少不了这种游戏。左边仙人的侧脸上刻有正面的五官,汉代工匠可能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展现出三维立体效果。类似的手法在 20 世纪初的成都皮影刻绘中还能够见到。

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段遭到中断。后来以成都为起点的河南道被开辟出来,成都由此成为了连通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枢纽,佛教文化也在这儿广泛传播。邛崃龙兴寺被发现,为唐代四川佛教的兴盛提供了典型的事例。

讲解员介绍,这尊单体菩萨造像是龙兴寺出土的。它是典型的盛唐造像风格,用四川本地红砂岩雕凿而成,通高 198 厘米。其右腿微屈,跣足而立。通身装饰华丽,头戴宝冠,薄衣贴体,下身裹巾,身披层层叠叠的璎珞,垂至脚面。体态圆润丰腴,面部饱满柔和,颈部有蚕节纹,小腹微凸,符合盛唐时期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

唐宋民窑展区展示了邛窑等民窑遗址的陶瓷文物,也展示了琉璃厂窑等民窑遗址的陶瓷文物。川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是唐代胡人抱角杯,1936 年由葛维汉在邛窑遗址收集到。此器高 16.5 厘米,是用邛窑独特的釉下黄褐绿三彩点染工艺制作的。胡人头戴尖帽,眼睛深邃,鼻子高挺,胡须浓密,怀中抱着一个巨大的角杯,好似在进献美酒。角杯又叫“来通”,它是在西方流行的酒器,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邛崃的酒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当中流传着卓文君当垆卖酒等令人感动的故事。这种带有异域风情的酒器出现在邛崆,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巧妙融合。

唐代有青釉褐绿彩的花叶纹胡人抱角杯。此杯图片的来源是四川大学博物馆。

领略民俗艺术

民俗展厅展现了川西传统民居的风貌,那些造型各异的窗格以及屏风,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情趣。其中,金丝楠木嵌云石双面绘祝寿图八联屏源自清代一品武将杨遇春的府邸。此屏风通高 97 厘米,其中心图像为通景,双面分别绘制了戏曲故事《郭子仪拜寿》和《八仙上寿》,并且上下铺排着古代诗词、人物以及博古花卉,色彩鲜艳,图案生动。

进入婚俗展区,就好似来到了热闹且喜庆的婚礼现场。这些婚俗用品是来自成都鸿发号轿行的。这里有国内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套迎亲仪仗,其中包含执事牌,还有新娘乘坐的花轿,以及盛放嫁妆的抬箱,同时还有半副銮驾。这座花轿将木刻、彩扎、玻璃画、朱漆贴金、银绘、髹涂、蜀绣等多种民间工艺融合于一体,它的外形如同亭子一般,显得富丽华贵。

喝茶是老成都人的心头好之一,听戏也是。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风靡成都的皮影戏班“春乐图”,把戏台搭在了下东大街的李锦伦茶铺,以此来满足顾客边喝茶边听戏的需求。川大博物馆收藏了“春乐图”的全套影箱,并且把李锦伦茶铺“搬进”了展厅。成都皮影的特点在于颜色鲜艳,身量高大,雕刻极为精细,人物分段和关节众多,所以动作更加生动灵活。”讲解员说。

西南地区有多个民族生活着。从 20 世纪上半叶开始,学者们在横断山区以及川西高原踏访少数民族的生活痕迹。这样的行为催生出了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华西学派”。在展厅里,有饰有象征纹样的铜鼓,有藏族的铜蛤蟆壶,有羌族的铁师刀,有彝族的武士皮甲,有苗族的银头箍,还有纳西族的《神路图》……这些一件件的文物展现了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和习俗。

艺术专题展汇聚了各种精美的物品。其中有精巧的工艺品,有书画佳作,还有服饰艺术精品。在书画展区,元代画家黄公望与王蒙合作的《山水图》轴十分引人注目。这是目前所知道的两位大师合作的仅存的传世之作。此图创作于元至正辛巳年(1341 年),所描绘的是秋山景象,画面浑郁苍莽,气象万千。

张大千是近现代很著名的川籍画家,《黄山松云图》轴在他的山水画里堪称珍品。这幅作品是用画家收藏了很多年的一丈二尺“乾隆内库纸”以及贵重的“闇然室”墨绘制而成的。在右下角有题诗,内容为:“黄山之松如同龙腾一般,黄山之云好似缶中蒸腾之气。攀着藤萝附着葛藤到不了的地方,有人在那里长啸,就像孙登那样。”此图绘于张大千四十岁的时候。在一株伏着却未倒下的迎客松旁边,画有一人在登高远眺。此人的神态颇有魏晋名士孙登的风范。(刘裕国)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wen.bjhwtx.com/post/8503.html

标签:

博览广文网

博览广文网为所有文学爱好者、新闻爱好者、关注生活多方面内容的观众朋友提供多方位的内容呈现、提升阅读空间、填充碎片时间,开阔读者的视野、增长见识、了解民生、一个让您不出户尽知天下事的网站平台!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广文舒阅网—让天下读者有家可归!这里汇聚了各类优质文化信息,无论是全球热点、历史故事,还是实用百科、趣味探索,您都能轻松获取。我们希望用阅读点亮您的世界,让每一次浏览都充满收获和乐趣。
导航栏A标题
广文舒阅网
扫码关注
联系方式
全国服务热线:0755-88186625
Q Q:8705332
Email:admin@lanyu.com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海雅缤纷国际大厦5层501
Copyright 深圳市蓝宇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0131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