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阳琛 石英婧 上海报道
2 月 21 日,“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中鼎股份(.SZ)发布公告。公告称,该公司已与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擎机器人”)展开合作,合作围绕人形机器人相关产品展开。并且,双方已于近日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在几乎相同的时间里,众擎机器人研发的人形机器人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机器人前空翻特技,这一情况引发了市场的关注。与此同时,中鼎股份的股票在 2 月 21 日至 25 日期间出现了交易异常波动。
《》记者进行采访后得知,除了中鼎股份之外,富临精工(.SZ)以及均胜电子(.SH)等这些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都纷纷对外宣称“跨界”涉足人形机器人。一方面,在汽车行业利润呈现下滑态势的大环境当中,汽车零部件企业作为供应商,进一步体会到了整车厂所带来的价格战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因为人形机器人与智能汽车在部分方面是相通的,所以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会更加容易。
知名市场研究机构预测,2023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 18 亿美元。2028 年预计能达到 138 亿美元。中国电子学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到 2030 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 870 亿元。
方正证券的研报分析表明,人工智能技术正快速发展,AI 有希望给人形机器人带来成倍的赋能。倘若人形机器人行业能够成功度过 0—1 这个阶段,那么该板块就有望迎来实质性的成长,并且产业链的催化也会持续不断。在这其中,汽车零部件与机器人零部件之间的协同程度很高,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战略转型是有希望实现的。
零部件企业或陷“囚途困境”
2 月 26 日,丰田汽车作出决定。2025 财年上半年(2025 年 4 月至 9 月),丰田汽车将向零部件制造商供应的钢板价格,与 2024 财年下半年(2024 年 10 月至 2025 年 3 月)相比,每吨降低约日元,约合 726 元人民币。并且这是连续第二个季度进行降价。
2024 年 11 月的时候,有一封邮件是关于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降价 10%的。这封邮件揭示出,汽车价格战的压力已经波及到了整个供应链。
李维(化名)在一家国内头部汽车悬架供应商就职。他向记者透露,车企每年让供应商降价是行业的常规做法。以往降价幅度通常在 5%左右。如今随着“价格战”不断加剧,车企对供应商的降幅要求持续提升,很多都超过了 10%。“有些车企针对某个零部件设定了降低成本的硬性指标,要是达不到价格要求,就会去寻找新的供应商。”
一家汽车研究机构进行的调研数据表明,在其所收到的将近 2000 份有效的调查结果里,有超过六成的参与者称 2025 年车企将年降幅度提高了。其中,有四成的参与者表明他们所在的公司被要求的年降幅度在 6%至 10%之间;13%的参与者称他们面临的幅度是 11%至 15%;7%的参与者表示他们面临的幅度是 16%至 20%;还有一些供应商透露,车企给出的“年降”要求超过了 25%。
汽车行业的“内卷”态势向上蔓延,致使更多的配套企业遭遇承压的难题。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指出,整车企业的利润出现下滑,这就迫使上游供应商降低价格,甚至还出现了欠款、延长账期以及贴钱进行研发等现象。从 2024 年开始,像博世、采埃孚、法雷奥、博泽、延锋等头部零部件巨头都宣布了裁员计划,它们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中国(汽车市场)存在“卷”的现象,在生产电动车方面难以盈利,这种情况是不健康的。有许多客户向博世提出了降价的要求,博世正在进行一步步的谈判,甚至有的厂商表示“你不答应我们就不付款”。博世中国区总裁徐大全曾有此感慨。
徐大全透露,与整车厂进行价格谈判需花费很长时间。博世正努力通过提升生产效率来降低成本,期望能给整车厂提供更多的降价空间。
李维称,许多汽车零部件企业正承受着整车厂账款拖欠的压力。账款拖延半年属于较短的情况,而两年才结清这种情况并不罕见。整个汽车供应链的压力正逐级传递,上下游企业的日子都较为艰难。
安庆衡觉得,在车企有要求“年降”这种情况之下,周期性的采购成本能够压缩大概 5%,零部件企业的利润会被进一步压减,压力的扩散和转移使得汽车产业链有可能进入“囚徒困境”。
密集布局人形机器人
中鼎股份方面针对与众擎机器人的合作表明,协议签署之后,这对双方而言有利于就人形机器人相关产品展开合作探讨,并且能够一起提升人形机器人相关产品的生产工艺以及交付质量水平。与此同时,众擎机器人在寻觅机器人及关节相关产品的生产供应时,在相同条件下会优先挑选中鼎股份。
2 月 11 日,中鼎股份与浙江五洲新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此协议涵盖了人形机器人部件总成产品的开发、技术规范和标准以及质量管理等方面。
我们要清楚地知晓,当下正处在增长乏力的阶段,同时面临着技术变革,并且行业与市场的“内卷”情况进一步加重。在这样的周期里,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是绝对安全的。上一个周期的王者倘若无法跟上变化的步伐,那么在下一个周期就会走向消亡。均胜电子董事长王剑峰做出了这样的表示。
记者获悉,在 2025 年的年初之时,均胜电子针对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所涉及的前瞻技术以及市场展开了战略层面的布局。
汽车发动机龙头企业富临精工也切入了人形机器人赛道。2024 年 11 月 20 日,富临精工发布了可转债预案,预案中拟投资 0.9 亿元来建设机器人集成电关节项目,此项目主要用于研发和检测环节。
2025 年 2 月 7 日,富临精工与智元机器人以及巨星新材料等进行了友好的协商。随后,他们签署了《人形机器人应用项目投资合作协议》。各方决定共同投资 1000 万元,设立合资公司成都安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来实施人形机器人项目。其中,富临精工计划出资 200 万元,从而持有合资公司 20%的股权。
2 月 12 日,富临精工对生产计划进行了进一步的官宣。依据公告可知,富临精工在绵阳市涪城区投入 1.1 亿元,用于建设机器人智能电关节模组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该项目将建成 1 条机器人智能电关节模组生产线,其产品主要在人形机器人、机器狗等领域得到应用。
富临精工表示,公司正在努力拓展智能机器人产业的机遇。公司已经着手开展机器人智能电关节技术以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工作,同时还进行了小批量的生产以及交付。
天作之合还是噱头炒作?
东方证券研报表明,人形机器人处理任务的本质是“感知—决策—规划”的过程,自动驾驶汽车处理任务的本质也是“感知—决策—规划”的过程。这两种情况在模型及算法上存在一定的共通性。并且,有不少汽车的硬件能力能够在人形机器人上被充分地沿用。
汽车零部件积累的技术和经验能够向人形机器人产业进行迁移。均胜电子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从技术层面来看,智能汽车自动驾驶所涉及的传感器、芯片、雷达、摄像头等硬件以及软件算法,还有动力电池的充电和能源管理等方面,与具身机器人的相关技术有着高度的相通性。
富临精工方面介绍称,新能源车企与人形机器人产品在一些技术层面上是相互连通的,并且从硬件到软件层面,二者都具备技术迁移的可能性。精密减速器是机器人转动关节的关键零部件,汽车减速器和机器人减速器在精密机械加工的技术工艺以及精密齿轴等相关设备方面,有着可以转化通用的基础条件。
汽车零部件企业具有规模化优势,同时也拥有降成本的经验,这些对于当下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来说是最为需要的。富临精工的副董事长李鹏程表明,在机器人部件的产业链环节里,最为重要的是产品的可靠性以及规模化降本的能力。产品能够持续迭代,并且长周期性能保持稳定,这是一个前提条件。而传统汽车产业链企业在体系化的研发、制造以及降本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汽车零部件企业成为了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的首选。
目前,很多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人形机器人业务刚刚开始,却在资本市场引起了极大的动荡。零部件企业进行跨界存在潜在的担忧。据悉,中鼎股份在宣布与众擎机器人合作后,其股票连续三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了 20%。
该业务对 2025 年度的经营业绩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中鼎股份的董秘办工作人员向记者坦诚相告,当下中鼎股份所生产的汽车减速器不能够直接运用在人形机器人上。所以从 2024 年 12 月开始,中鼎股份先是动用 5000 万元的自有资金设立了全资子公司安徽睿思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接着又以 1289.28 万元的价格购买了安徽聚隆机器人名下的机器人减速器生产制造设备。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往人形机器人关节部件总成的方向发展。然而,相关的子公司才建立了两三个月,人形机器人作为新兴业务,其发展肯定不会那么迅速。就当下而言,传统汽车业务仍然是最重要的。中鼎股份董秘办工作人员如此分析道。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