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是我国北方重要的蔬菜产区,它用处广泛,能当作粮食、蔬菜和饲料。那么怎样才能提升马铃薯的产量呢?接下来就对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简要分析。其一,要进行良种选择,在北方需选择耐寒且抗逆性强的中熟品种或晚熟品种来进行栽培。选择薯形规整的种薯,薯皮要光滑,色泽需鲜明,重量在 1 - 2 两,大小适中且健康。挑选种薯时,需严格把表皮龟裂、畸形、尖头、芽眼坏死以及生有病斑或脐部黑腐的块茎去除掉。其二,马铃薯不能连作,是轮作倒茬的作物。一般要选择在三年内未曾种过马铃薯和其他茄科作物的地块。马铃薯对连作反应敏感。一块地连续种植马铃薯,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调,尤其对某些微量元素影响大,致使马铃薯生长不良,植株变得矮小,产量降低,品质变差,同时病害也会加重,像青枯病等。而马铃薯与玉米、小麦等植物轮作,增产效果较为良好。种植马铃薯的地块需地势平坦,要有灌溉条件,同时排水良好、耕层深厚且疏松,应为砂壤土。若土壤黏重,就需进行深耕整地,以增加松土层。耕后要进行耙压,把坷垃耙碎,将地面整平,让土壤变得疏松,提升土壤蓄水保肥的能力,减少水分蒸发。耙压之后,要起高垄,使垄高达到 20 公分。马铃薯在生长期中会形成大量的茎叶和块茎,在所需的肥料中,钾的需要量是最多的,氮的需要量次之,磷的需要量最少,所以要施足底肥。
施足底肥对于马铃薯的增产有着关键的作用。马铃薯的底肥可以使用腐熟的堆厩肥以及人畜粪等农家肥,并且要配合磷、钾肥。通常如果要获得 2500 公斤的产量,每亩需要施 3000 公斤左右的农家肥,15 到 25 公斤的过磷酸钙,100 到 150 公斤的草木灰。底肥应该结合作畦或者挖穴的方式施在 10 厘米以下的土层中,这样有利于植株吸收以及疏松结薯层。种薯进行切块处理。种薯切块后种植,这样能够促进块茎内外的氧气交换,破除休眠状态,让发芽和出苗的时间提前。不过在切块的时候,要注意切刀必须消毒,不然很容易通过切刀传播病害,导致烂种、缺苗或者使田间发病率增加。与此同时,切块不能过大,过大的话就会造成浪费,通常切成 20 到 30 克是比较合适的。并且切块的时候要纵向切,让每一个切块都带有具有顶端优势的芽眼。小整薯作种有一个优势,那就是能够避免切刀传病。小整薯作种的另一个优势是,它的生活力较强,抗旱能力也强,播种后出苗早且整齐,每穴的芽数、主茎数以及块茎数都会增多。所以,要选用 25 克左右健壮的小薯作种,这样能有显著的防病增产效果。然而,小整薯作种的优势之一也存在劣势,即小薯的生长期较短,成熟度较低,休眠期较长,有时还会出现早衰现象。因此在栽培时需掌握合适的密度,要提前进行催芽操作,种植那些已经发芽的小整薯,并且要增加钾肥的施用量,同时配合使用相应的氮磷肥,以此来提高小整薯作种的生产潜力。催芽这一环节在播前进行,能够促进早熟,进而提高产量。
催芽的方法如下:种薯需放在 15 至 20 度的室温内进行催芽。将种薯平铺二至三层,隔天翻动一次,这样有利于种薯均匀见光,并且能同时发芽。当芽长到 1 至 2 厘米时,可把室温控制在 10 至 12 度内进行炼芽,使芽变绿。北方地区适宜在 5 月 15 日到 25 日播种马铃薯。在这个时期,北方的温度开始转暖,地面温度已经达到 10 - 15 度,这种温度条件正好适合马铃薯出苗生长。而且生长期较为适当,能够提高产量。齐苗之后要及时进行第一次中耕,深度为 8 至 10 厘米。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