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参观考察的解说词
成 文
这段时间,我与同事正忙于筹备一个全国性的会议。初步决定,此会议安排有 5 个参观考察的点。为保障参观考察的质量与效果,我提前前往各点查看了一遍,要求有关方面依据实地参观、现场考察的线路,先进行一次演示,这样能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我察觉到每个点上的现场解说都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我专门开发了下面这堂课,目的是着眼于扩大受益面。这堂课是回顾式且系统化的自我总结,同时也填补了“三好公文课”的空白,希望能对相关同志和读者朋友有所帮助。
现场会是一种对指导推动工作很有帮助的会议形式。这类会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两个要素:其一,参观考察的点选得是否好,是否有足够的看头,能否起到示范和借鉴的作用;其二,讲解是否到位,是否讲到了点子上。在这方面,我既有作为讲解员的切身体会,也有作为倾听者的直观感受。我曾在高校工作,那时时常担任“校园游”以及校史馆的讲解员。我给上级领导进行过讲解,也给评估专家和兄弟院校的同行做过讲解。为提升讲解水平,我特意购买了一本《四川导游词精选》用于学习借鉴。这本导游词属于中国旅游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各地优秀导游词精选》系列丛书之中。我一直对未能收齐一整套 9 本导游词这件事深感遗憾。随着岗位和职务的变动与提升,我去过的地方越来越多,参加的会议也越来越多,听过的讲解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在所有的讲解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既不是听他人讲解,也不是自己进行讲解,而是帮别人撰写解说词。
5 年多前,我所在的单位承办了深度贫困地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这是一个全国性的会议,也安排了现场考察,现场考察分为两条线路,一条线路有 4 个考察点,另一条线路有 6 个考察点。整个会议的筹备工作,尤其是现场考察准备工作,由我牵头负责。为筹备好会议,我全身心投入到会议举办地。我在那个点上连续待了 16 天,每天驾车和步行加起来有数百公里。我在几十个备选点中来回奔波,最终选定了会议确定的 10 个参观考察点。在此之后,我亲自起草了其中一条线路的解说词,对另一条线路的解说词进行了审改。我还组织所有讲解员进行反复培训和演练,并且多次亲自上阵进行示范讲解。台上需要三分钟的精彩展示,而台下却需要十年的刻苦磨练。这次的讲解工作中,我虽只是幕后的工作者,没有站在前台进行讲解,但我毫无保留地倾尽了全力。我将自己苦练了近 30 年的“写功”和“讲功”都融入到了解说词里,并运用到了讲解员的培训中。我们准备的解说词,有的是在车上、路上使用的,有的是在特定地点使用的;有的是在室内使用的,有的是在田间地头使用的。我们挑选的讲解员,有专业的播音员和半专业的主持人,还有县乡一级的基层干部以及村“两委”负责人。这使得我在撰写解说词时,一方面要着眼于不同场景的讲解需求,另一方面要适应不同身份的讲解需求,努力做到在不同的山上唱不同的歌,让不同的人讲不同的话。经过这样一场实战,这场实战的讲解主体多元,讲解类型多样,并且集写、讲、教于一身。通过这场实战,我对如何做好讲解的认识和体悟得到了极大提升。
做好讲解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写好解说词。接下来,我将聚焦于怎样写好参观考察的解说词,来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要进行实地参观和现场考察。这就决定了在撰写解说词时,必须做到脚踏实地,深入到现场当中。
解说词是对参观点和考察点进行解说的。要把解说词写好,就需要对这些点有非常清楚的了解,对相关情况像数自己家里的东西一样熟悉。如果要做到这一点,不去实地、不去现场查看,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光看是不够的,需要深入到参观考察点去。要去寻找感觉,进行采访,挖掘情况,捞取“活鱼”。尤其要像沙里淘金那样,找出既紧扣主题又能让听众感兴趣的点,从这些点中挖掘出鲜活的事例和生动的故事。
这里,我要着重强调找到“讲解点”这一问题。“讲解点”和“考察点”存在紧密联系,然而二者并非完全相同。通常来讲,考察点指的是地点或项目,而讲解点则是参观考察项目的具体的看点、突出的亮点,以及由这些看点和亮点所引出的关注点和说明点。比如,我们正在筹备的这个会议,其主题是关心下一代工作。其中有一个参观考察点是一所家政培训学校,这所学校的创办者是两位退休老教师,其中一位现在担任校长,另一位担任党支部书记。我去实地调研时,校长和书记亲自进行讲解,他们对学校的发展历史、培训项目、办学特色以及办学成果等都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我听后建议他们别做“常规版”“通用型”的讲解,要紧扣会议主题,将讲解点聚焦。聚焦在老教师如何发挥专长开办学校以及为青年农民就业做好服务上。其中,退休教师“退”而不“休”继续发光发热是一个重要讲解点;关心下一代,帮助青年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并靠技能就业是另一个重要讲解点。充分地讲这样两个点,尤其是后一个点,并将其展开来讲,这样才能扣得上会议主题,起到应有作用。
第二,“解说词”这一概念,意味着要准确地把握住“解”的定位以及“说”的定位。
对“解说”一词,我是这样理解的:
“解”不仅是“解释”,更是“解惑”;“说”不只是“说话”,更是“说明”。无论是撰写解说词,还是进行讲解,都必须要有强烈的受众(听众)意识和问题意识。要清楚哪些概念需要解释,哪些情况需要说明,以及哪些内容以何种形式呈现,拟稿者和讲解员心里都要有一本清晰的“明白账”。要特别琢磨清楚,具体有哪些看点、讲解点听众可能会提问,以及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甚至不用等听众提问,直接在解说词中给出答案、揭开谜底。当然,讲解员在解说过程中也可以有意识地卖卖关子,进行自问自答。
解说要着眼于“解”,这也是一种“说”。解说既要说明听众想了解的内容,满足他们的需求、解除他们的疑惑,又要说出自己应该说的东西,借此进行宣传、加强引导,必须将这两方面统一起来。之前强调的是前者,现在再着重强调一下后者。解说的根本目的在于增进听众对参观考察点的了解与认同。要了解的是相关情况,要认同的是其中的思路、做法、成效以及贯穿其中的价值理念。这表明解说不能是被动的,而是需要主动去宣传,巧妙地进行观念引导和价值传播,在不知不觉中引领听众的思维。
“讲解”与“讲课”不同,“解说”和“演说”有别。前来参观考察的,大多是上级领导或者外来同行,他们对于相关工作通常都有一定的了解程度,甚至自身就是行家专家,不能如同给小学生讲课那般,事无巨细地什么都讲,也不能不厌其烦地讲了又讲。讲解要在内容方面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把握好尺度,既不能过于详细,也不能过于简单。在表现力上同样要把握好尺度。讲解是参观考察的辅助手段,好的讲解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不能另外去织一块锦而转移参观考察者的注意力。讲解员不能把解说变成个人的演说,让自己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从而抢了参观考察的“戏份”。
第三,解说词要符合讲解人的身份,体现“说”的特点
实地参观和现场考察,这通常是会议的安排,同时也是工作的需要。其讲解与参观主题展览、博物馆、纪念馆等的讲解有所差异。不一定都需要由形象气质俱佳且操着一口标准普通话的讲解员来进行讲解。可以让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通过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这样既更有吸引力,也更有说服力,并且更能经得起别人的询问。也可以采取专业讲解员加上“本土”讲解员的方式,让这两类讲解员分别负责一段讲解,或者穿插着进行讲解。
解说词是为讲解而准备的。不同的人作讲解,就需要讲相应人的话。比如干部、工人、农民,即便讲相同的事情,他们的话语体系也往往会有差异。因此,在撰写解说词时,必须预先了解是由什么人来作讲解,并且要尽可能用符合其身份的语言来进行撰写。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现身说法时,可以先提出明确的要求,接着让他(她)依据要求写好解说词,之后由负责统筹解说词撰写工作的同志进行修改,或者双方一起商量着撰写,以使解说词成为“量身体制型”且为“个人专属版”。
解说词是用于口头表达的,而非用于视觉观看的。应尽量多使用口语和短句,不能具备像书面介绍那样的文绉绉风格。我认为,即便解说词写得很出色,讲解员也不应机械背诵,而是要在充分理解且牢记于心的前提下,依据自身的表达习惯进行个性化的调整和改造,让讲解能够最大程度地达到流畅、自然的效果,就如同随口说出、脱口而出一般。
第四,撰写解说词要以参观考察点为基础。同时,要留意将各个点连接成线,从点扩展到面。
一方面,要将所有参观考察点当作一个整体进行安排与介绍。需分别写好各个点的解说词,同时运用恰当的内容和语言,把每个点上的解说串联起来,以实现连点成线的目的。每个点应各有其重点,点与点之间要存在错位、承接以及呼应的关系,从而形成“1+1>2”的叠加效应和放大效应。
连点能够成线,并且要适应讲解过程中边走边说的需求,需注意将“走着讲”与“站着讲”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及紧密的衔接。在每个点上不宜停留过长时间,要借助讲解员的引导,让参观考察者宛如观看电影一般,看到的是处于动态的画面以及流动的风景。
一方面,参观考察点通常只是某方面工作的典型示例与生动呈现。我们既要将点上的情况详细地介绍明白,又要从点延伸到面,巧妙地把面上的情况呈现出来,使人觉得这些点并非是特意打造、难以复制的观赏之物,而是在各个地方都能看到、各自具有特色的景致。
第五,撰写解说词要做到两点。一是说明能够看得见的事物;二是说出事物背后那些看不见的情况。
参观考察就如同“看景”,而听人讲解就如同“听景”。常言道:“看景不如听景。”听景所具有的作用和展现出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更加广泛地调动起人的感官,使人获取更多的信息,让人知晓那些用眼睛看不到、难以看出的事物。撰写解说词,要服务于看景,需明明白白地告知参观考察者这些点上的“看头”,还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重点关注我们想宣传、推介的东西,把看得见的东西介绍清楚。同时,要着眼于让人看懂、看出门道,说明参观考察点是怎样打造出来的,为何要这样做,有哪些新招实招,以及实际作用和效果如何,如此才能将听景与看景融为一体。讲解需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不可滔滔不绝、过度讲解,应如作画适当留白,给听众留些自己看、自己想、自己琢磨的空间。
讲了诸多要领,那怎样落到操作层面呢?接下来,我以之前提到的距今 5 年多前所撰写的解说词作为例子。因为要控制篇幅,所以在此只分享其中一个点的解说词。
××县××镇交乐村考察调研现场解说词
考察时间:40分钟
讲 解 人:黄××(驻村第一书记)
姚×× (村党总支书记)
【领导们在前往桑蚕合作社的路口下车后】
第一部分:黄××负责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欢迎来到交乐村。我是驻村第一书记黄××。在我身边的这位是村党总支书记姚××。在这一站的参观考察过程中,将由我们俩为大家进行介绍。
(引领大家朝合作社前行,途中进行介绍)我们村坐落在山顶之上,属于典型的石漠化区域。大家瞧一瞧我身旁的这块地,生长得最多的是石头,而在石头中间种植着黄豆。我们村的土地皆是如此,每一块地的面积仅有巴掌那般大小,然而几乎都被充分利用起来了。
过去,我们村属于深度贫困村。导致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自然条件不佳,石头数量多,耕地面积少,并且还缺水。直至现在,我们使用的依然是家庭水柜,生活用水都极为紧张,更别提用于浇田浇地了。其二,村党组织曾一度存在软弱涣散的情况。2000 年之前,村“两委”成员存在年龄老化的问题,文化水平也较低。他们之间不太团结,心不齐,劲也不足。在说话方面,也不太管用,根本无法将群众组织起来。
当时,交乐村的贫困发生率达到了 50%以上。上级组织对此深感焦急,村里的群众也心中烦闷。为了能够挑选出优秀的带头人,县委组织部和乡党委找到了姚××同志,并且动员他回来,与群众一同努力奋斗。
那时候,姚支书在南宁创办了印刷厂,厂里有 20 多个员工。在村里人的眼中,他已然成为了一个大老板。村里的群众都期望他能够回来,带领大家一同奋斗。经过一番思索之后,姚××同志回到了村里,起初担任村委会主任,随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 2011 年被推选为总支书记。
姚支书上任后,将党员在脱贫致富中的带头作用充分发挥了出来。在近 5 年的时间里,我们村发展了 12 名党员,培养了 38 名积极分子,今年又有 8 个年轻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农村党员队伍老化的问题较为突出。然而我们村却大不相同,全村现在有 78 名党员,其中三分之二的党员年龄在 50 岁以下。近年来,村里以党员作为骨干力量。先后办起了桑蚕合作社、养兔合作社、养蛇合作社等 5 个合作社。吸收了 660 多户社员。贫困户全部加入到这些合作社中。村党总支每年还会集中组织群众去外地务工。群众出去之后,由党员按照不同的片区负责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这样做使得党员的作用得以发挥。党组织的威信也随之提升。
在贫困村,党组织在带领群众致富方面作用显著。群众注重实惠,若收入无法提升,党组织的威信就会降低,党员的底气也会不足。在这方面,姚支书展现出诸多办法。过去,我们村主要种植玉米和青菜,仅能勉强维持自给自足,难以换取较多钱财。如今,我们主要发展“一果一虫一朵花”。其中一果是核桃,总共种植了 2200 多亩。一虫为桑蚕,全村有 200 多户从事养蚕工作,且种植了 800 多亩桑树。一朵花是火龙果的花,在我们这里被称作“龙骨花”,其主要用途是用来煲汤,口感爽滑,同时具有保健作用。我们这种石头地,不利于火龙果的种植,产量很低,护理起来也很困难,但却很适合种花,种下后不需要过多管理。我们在村里和村外种植了 6000 多亩。这些种植的作物由合作社进行集中收购、统一加工以及统一销售。在村里,几乎每一个人都从中受益。另外,我们还发展了 2000 亩油茶以及 1 万多亩生态公益林。并且利用上级支持的 50 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在异地入股种植火龙果。通过这种方式,每年可以获得 5 万多元的分红。
在山下,尤其在平原地区进行种植,要搞出几百亩甚至上千亩并非难事。然而在交乐村,每一寸土地都极为珍贵,能有这样的种植规模着实不易。这里根本不存在连成片的土地,其中最大的一块地,就是合作社所使用的这片。交乐村的群众进行种植时,都是善于利用缝隙、积少成多,在大石山上一点一点地挖掘,在石头缝里一棵一棵地栽种。
几年的努力过后,我们交乐村有了很大的变化。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 7655 元,贫困发生率降低到了 1.9%。今年,我们具备十足的信心能够脱贫摘帽。
近年来,交乐村有一个明显变化,那就是群众变得有钱了,并且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在近 5 年里,全村有 74 个孩子考上了大学,其中有不少考上了外省的重点大学,没有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我于 2015 年被派往交乐村,是从市国土局来的。来到这里之后,在派出单位的支持下,为村里办成了一些实际的事情。其中,成功争取到了 500 万元的水土保持和土地整治资金;给 7 个贫困户每户提供了 6000 元的危旧房改造支持;给外出务工的群众每家每年给予 900 元的路费补助;给养蚕户免费提供化肥等。和自己的付出相比,我感觉收获更为显著。交乐村使我深受感动并受到教育,让我切实懂得了艰苦奋斗的含义,也明白了人定胜天的道理。我认为,只要具备这种精神,任何大的困难都能够被克服,任何硬的骨头都能够被啃下。
今年,我们村被评为了三星级党组织。这个成绩并非十分理想,但与自身相比,进步是较为明显的。我分析认为,影响成绩的主要原因或许是村部较为陈旧,无法达到标准。我来到这个村之后,协助争取到了 200 万元的专项资金来建设新村部,目前新村部差不多已经建成了,很快就能够投入使用。我坚信,明年我们一定能够晋升为四星级党组织,并且争取达到五星级党组织。
下面,请各位领导到合作社里参观,由姚支书作介绍。
第二部分:姚××负责
(引导大家走进合作社,边走边介绍)
1999 年我回到了村里。回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孩子需要读书,老人需要照顾;其二,县里找到我,称要建设新农村,希望我回来。
我回来之后,率先办了两个合作社。其中前面这一半是桑蚕合作社。之所以要搞这个合作社,主要原因是为了能够抱团发展并且提高效益。在过去,我们村是有人种植桑蚕的,然而他们都是独自行动,没有形成规模。由于效益不明显,桑树种了之后又被挖掉,挖掉之后又重新种植,如此反复。于是我召集总支委员和党员开会,让大家明白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够把事情做好,只有大家抱团在一起才能够把事业做大。成立了合作社,接着找了一家公司来负责蚕茧的收购和加工,由此形成了支部+企业+合作社的模式。起初,入社的仅有 6 名党员以及 20 多户群众,之后随着价格的提升和收入的增加,群众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如今已经发展到 200 多户。我们村没有大块的土地,所以只能一小片一小片地种桑树。群众养蚕也只能在家里分开养,之后由合作社集中进行收购和初步加工。目前,这个合作社设有 2 间桑蚕烘烤房、2 间小蚕供育室和 1 间仓储室。它每年能加工 160 吨蚕茧,产值达到 600 多万元。在 2016 年,全村养蚕人均增收 1100 多元。(用手指着正在进行加工的蚕茧)这一批蚕茧属于尾货啦。之前产出的那些茧已经全部卖掉了。过不了多久,我们就要开始孵化小蚕了。
后面这一片,是龙骨花种植加工合作社。
龙骨花,在广东那边被称作“霸王花”。它主要被用来煲汤,味道十分不错。同时,它还具有养生保健的功效,能够清凉降火,并且可以降低“三高”。
我是如何想到搞这个的呢?有一回,我前往广东。在那里,有老板请我吃饭,餐桌上上了一道汤,其菜单上标注为“霸王汤”,且有很多人都喜爱吃这道汤。我瞧了一眼,发现这不就是龙骨花加排骨嘛。一问价格,竟然要几十块钱。于是我心想,我们村就有这种东西呀,它们都长在山上,并且是野生的。回到村里以后,我开始思索,是否能够进行人工种植,从而赚取广东人的钱。之后,我就自己尝试着种植起来。种成功了,接着把它教给党员和群众,大家一同去种。种的数量增多了,我便开始搞起加工这一环节,创办了这个合作社。
——这些是刚刚摘下来的龙骨花,收购价是8毛钱一斤;
——这边是烤房,用来加工龙骨花;
——这些是刚刚加工好的干货,正在分装打包;
这些已经包装好了,准备运往广东。有干龙骨花,其批发价大概是 20 元一斤。这一包的重量超过四两,我们以 15 元出售。像这样的干货,我们村每年能够提供两三百吨,产值达到 1000 多万元。
下面,请大家上车,到山边看一看我们村的特色产业。
各位领导,下车到山边后,这是我们村发展的高中低立体化种植。其中高的部分是核桃,这些都是核桃树;中间的是桑树,这些桑树刚刚修剪过枝条,看起来比较零散,但全村加起来有 800 亩;低的是龙骨花,它是贴着石头生长的,这些都是龙骨花,一年能开好几次花。我们在四周的山上都种满了这些植物。用了 5 年多时间,前后一共种了 6000 多亩,这很不容易。现在刚进入花期,开花的数量还不多。龙骨花具有耐旱的特性,今年雨水较多,对产量产生了一定影响。大家过段时间再来的话,山上就会开满花,那会非常好看。
我们这个地方适宜种龙骨花。在其他地方种植,需专门搭建柱子和架子。而我们这里完全无需如此,直接将其种在石头上就可以。因此,只要找对方法,石头多是有好处的,也能够被充分利用起来。
核桃产业从取得效益的时间看是长期的;桑树产业从取得效益的时间看是中期的;龙骨花产业从取得效益的时间看是短期的。这样做,既有助于石漠化治理,又有利于增加群众收入。
各位领导,关于交乐村,我所介绍的就到这里。欢迎大家再次来到交乐。如果有机会,我会邀请大家品尝霸王汤。
上面所说的解说词撰写要领,在这份解说词中大多都被运用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前后对照并自行分析具体是如何运用的。解说词是我所写,撰写要领也是我所总结的。如果你能看出某个要领用在了何处以及是怎样运用的,能看出其中的灵活之处和巧妙之处,那就说明你已经看出门道了,离掌握这个要领也就不远了。(7003字,2022年10月5日完稿,10月6日修改)
三好公文课——
将心意感悟蕴含于故事之中,这样的故事好听;把心得传递通过案例来实现,这样的案例好懂;把心法传授在实战里进行,这样的实战好用。用心去进行创造,就能产出好文和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