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与耕种学(博士、硕士点)
我校作物栽培与耕种学专业历史较为久远。在 1959 年招收了第一位硕士生。1983 年获得了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 年获得了博士学位授权点。所在学科现今是四川省重点学科,也是“211 工程”二期重点建设学科。该学科的设备较为先进,拥有光合测定系统、自动定氮仪、谷物品质分析仪、根系监测系统等先进仪器。在作物高产方面正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同时在优质方面也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并且在高效方面同样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区域生态农业方面正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在植物生理及调控技术方面正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在生物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方面也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并且已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项。
作物遗传育种
药用植物学(自设)
我校有药用植物专业。该专业是学校依据作物学科的发展实际以及特色,从 2006 年开始自主设立的二级学科。此专业招收博士和硕士。学科的师资力量较为强大。仪器设备状况良好。拥有气质联用仪,还有高效色谱仪。具备蛋白纯化系统,以及紫外分光光度计。有微波提取装置,还有冷冻离心机。拥有人工智能培养箱,以及光合测定系统。有荧光显微镜,还有荧光定量 PCR 仪和 PCR 仪。另外还有超净工作台等先进仪器设备。在药用植物资源评价与利用方面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在优良品种选育方面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在优质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方面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分子调控机制方面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
烟草学(自设)
我校设有烟草学硕士点,它是依托于作物学科深厚基础而设立的二级学科。其主要研究方向有:
烟草生产与加工这一方向主要包含烟草栽培学和烟叶调制学。它研究烟草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烟草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机理。还研究生态环境因子以及植烟土壤矿质营养对烟草生长和品质的影响。以提高烟叶烘烤质量、增加效益为核心,重点对烟叶成熟采收与调制过程中主要有机物质转化等调制机理、香气物质的形成进行研究。同时也进行烟叶调制设备和工艺技术的优化研究。
六是开展关于烟草营养与香吃味品质性状指标的遗传特点研究。
0904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学科属于农学学科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它主要研究农作物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同时也研究这些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机理。还研究它们与环境条件的互作机制。此外还包括监测预警和防控技术等方面。它是一门综合型学科。该学科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相连,实现协调发展。它借助现代植保理念和生物技术来提升传统植保。通过这些努力,为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技术、方法和产品,也为植保的可持续发展、农产品安全以及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科技方面的支持。
四川农业大学的植物保护学科承接了 1936 年成立的四川大学植物病虫系。该学科有着近 80 年的悠久历史,并且具备较为雄厚的研究实力。1956 年在雅安独立建校之后,植物保护学科就与作物学科一直共同存在,一起协同发展。其中植物病理学在 2008 年成为四川省级重点学科。二级学科点设置有不同的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方向包括植物抗病性及利用、分子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植物病害及其综合治理、昆虫生态与害虫治理、害虫生物防治、农药毒理学、生物源农药等,并且这些研究方向稳定且特色鲜明。该学科拥有三个校内教学科研基地,分别位于温江、崇州、雅安。同时,还有五个校外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学科建有病虫害综合治理实验室,也建有分子植物病理室,还建有无公害农药研究实验室等多个功能实验室。拥有四川西南作物重大病害实验室,拥有作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拥有西南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拥有川粮丰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拥有无公害农药研究实验室等部省级研究平台。拥有一大批先进实验仪器,像超高速冷冻离心机,像蔡司荧光显微镜,像蔡司体式显微镜,像激光共聚集显微镜,像扫描电镜,像荧光定量 PCR 仪,像气质联用仪,像液相色谱仪等。目前拥有科研用房,其数量接近。拥有约 1000 亩的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试验基地。还拥有价值近 1 亿元的仪器设备。科研条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条件为该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基础,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础。
该学科注重学术队伍建设。已构建起一支学术造诣较高的队伍,其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凝聚力较强。该队伍共有专任教师 36 人,其中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 23 人,博导 11 人。队伍中有正高级职称 11 人,副高级职称 14 人,中级职称 5 人。并且 45 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有 24 人,占教师总人数的 72.7%。固定科研人员队伍中,有 23 人具有博士学位,他们的平均年龄为 39 岁。其中有 7 人具有海外留学两年以上的经历。有 1 人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有 2 人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四川创新团队植物保护岗位专家,有 3 人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有 7 人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有 2 人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还有 1 个四川省重点创新团队。基本形成老中青、朝气蓬勃的教师及研究队伍。
植物保护学科拥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和支撑条件。近五年来,它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 66 项,横向合作项目 50 余项。这些项目涵盖了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国际合作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总计 116 项。同时,这些项目的总经费达到 3800 万元。在这些科研经费的支撑下,本学科点的科学研究取得显著成效。近五年,教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身份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 150 余篇相关学术论文。其中,有 60 余篇是 SCI 收录论文,包括《Cell》等;有 30 余篇是影响因子 3 以上的 SCI 收录论文。单篇论文的最高他引次数为 58 次。同时,选育出了 5 个国审和省审品种,授权了 39 项国家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获得了 10 余项省科技进步奖励,还出版了 2 部专著。
该学科围绕科学研究,致力于服务技术、三农与社会。它培养出了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思维活跃且技术过硬的综合型植保科技人才。自开始招生以来,已为国家输送了众多在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和管理工作领域表现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遍布 20 余个省市,并且与海外多个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联合培养的合作关系。近五年,本学科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为 246 人,录取的人数为 178 人,录取比例是 72.36%。其中第一志愿录取率是 91.6%,生源不仅有本校的,还涵盖了多所兄弟院校。近五年,已经毕业的博士生有 12 人,硕士生有 104 人,研究生一次性签约的比例是 93.27%。当下,有在读的博士生 20 人,硕士生 95 人,海外留学的博士生有 5 人。近五年,毕业研究生发表论文 48 篇,在读研究生发表论文 48 篇。在这 48 篇论文中,有 28 篇是 SCI 论文。
本学科与中国农科院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科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研基础很扎实;学术积累较为丰厚;研究方向稳定;学术队伍整体优势较强。同时,该学科高度重视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实验条件和设施完备,较早地实现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植保的结合。在作物的抗病虫性机理、抗病性的利用、病虫害生物防治、种衣剂的研发与应用以及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与综合治理等方面,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坚持科技创新,促进其与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相互作用;注重农业科技服务,使其与科研、教学紧密结合。立足四川,以此为基础服务西南地区。如今,已发展成为具备区域特色的现代植物保护学科研究中心以及人才培养基地。
植物病理学
四川农业大学的“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之一是植物病理学。该学科具备较好的研究生培养条件以及指挥力量。自 1984 年获得硕士授予点之后,为社会培育了众多本学科的高技术人才。目前有 10 位指导教师,其中包括 6 位教授(含研究员),3 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还在相关专业招收 2 位博士生导师。本学科在植物抗病机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真菌资源与分类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果树病毒病防除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生物防治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分子植物病理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指导教师普遍承担着省部级以上的重大科研项目,并且拥有充足的研究经费。本学科目前有 4 个供研究生使用的普通实验室,1 个综合实验室,1 个分子植物病理实验室。这些实验室配有高速冷冻离心机、PCR 仪、超纯水系统、凝胶成像系统、数码显微图像系统、酶联免疫配套系统等仪器设备。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四川农业大学的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在 2000 年获得了硕士学位授权点。它属于植物保护这一一级学科下的重要二级分支学科。该学科主要对农业害虫的发生规律、成灾机理、监测预警以及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学科的师资力量较为强大,学缘结构良好。仪器设施配套较为完善,拥有昆虫触角电位系统、体视显微照相系统、紫外分光光度计、冷冻离心机、超纯水系统、PCR 仪和凝胶成像系统、人工智能气候箱、昆虫养虫室等仪器设施。学科组的导师承担了多项省部级以及横向合作的科研项目,研究经费较为充足,在昆虫生态与害虫治理、害虫生物防治的方向招收研究生。
农药学
农药学属于植物保护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这里有 3 名硕士研究生导师。他们长期致力于生物源农药的开发与利用工作,也进行有害生物抗药性的监测与治理研究,还开展农药残留分析以及农药制剂加工等方面的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形成了“农药毒理学”和“生物源农药”这两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本学科拥有一个重要的实验室,即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四川农业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设备较为齐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农药相关领域研究的需求。目前,学科组的导师主持或者主要参与了多项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并且,与国内外众多的农药企业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同时,研究经费也比较充足。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