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是对列宁主义的继承、运用以及发展。如同列宁主义所遭遇的情况一样,随着苏联逐渐变得强大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不断拓展,西方国家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反对与攻击也在持续增加。1991 年苏联解体之后,那种抹煞苏联社会主义历史成就以及彻底否定苏联马克思主义的论调甚嚣尘上。
西方在关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想和言论里,存在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歪曲行为,存在对其的攻击举动甚至谩骂之语;有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出发,对苏联马克思主义抱有敌视态度并予以否定;有主要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左倾”立场出发,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同时也有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较为中肯的总结以及反思。需要对这些思想和言论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进行鉴别。存在着与西方“列宁学”有联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相似的所谓西方“苏联学”,并且这种“苏联学”主导着西方对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各种非议。
在探讨苏联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时,我国的理论界以及学术界都受到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思潮的影响。在一些领域当中,存在着较多的争论。这就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依据,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展开实事求是地研究以及评价。
一 关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评价
西方“苏联学”学者首先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表示怀疑,甚至不承认苏联是社会主义。在这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些“左倾”思想家和学者。这些人的共同理论特征为:既不认同苏联官方的意识形态,也不认同苏联社会结构的社会主义性质。
- 其四,这 4 种基本理论是对他们关于苏联认识的总结。
第一种理论指出,苏联社会结构的本质为“国家资本主义”。此理论认为苏联出现了非暴力的反革命现象。并且基于生产资料由国家所有制这一情况,官僚阶级成为了统治阶级。同时,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是在实现没有私人资本家参与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包含原属于俄国布尔什维克“左翼反对派”的加·И.米雅斯尼科夫,同时还有所谓的“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弗里德里希·阿德勒。
托洛茨基主要提出了第二种理论,他认为苏联是“蜕化的工人国家”。1936 年,身处海外流亡状态的托洛茨基完成了一份手稿,其题目为《什么是苏联以及它正向何处去?》,之后这份手稿以《被背叛的革命》为书名得以出版。托洛茨基在书中认为苏联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预备性政权。他觉得苏联在保护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权这方面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同时,他又指出苏联在以资本主义的价值尺度实行生活资料的分配这方面是资本主义的。
第三种理论是“官僚集体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苏联已成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并且,官僚阶级成为了统治阶级。这一理论的代表作是意大利人布鲁诺·里齐在 1939 年创作的著作《世界的官僚化》。
第四种理论被概括为这样一种理论:不存在一个(稳定的)统治阶级的新生产方式。这种理论主要是在 1968 年之后产生的。鲁道夫·巴罗来自当时的民主德国,他在 1977 年的著作《东欧的选择》中指出,俄国革命的主要作用在于实现非资本主义基础上的快速工业化;斯大林时期各种关系呈现出中央集权化的态势,党和国家相互融合,同时存在斯大林主义的恐怖,其真实意义是把农业专制转变为工业专制,构建起工业基础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最后,认为苏联的活力源自与西方的竞争,即便在和平时期苏联社会也可看作战时经济。
这些所谓的西方“左倾”思想家和学者与传统的资产阶级右翼学者不一样。他们不认可资本主义,并且也对现实的社会主义形态——苏联社会主义予以否定。从他们否定列宁主义的这一观点去看,实际上他们早就已经偏离了马克思主义,而是代表着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立场。他们的这些思想和言论,个别部分有可取之处。但总体而言,都具备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特征。同时要看到,在否定苏联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这个关键问题上,西方小资产阶级左派学者与资产阶级右翼学者沆瀣一气,并且充当了抹黑和攻击苏联社会主义政权的先头部队。
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作为对列宁主义的继承、运用以及发展,既有取得成功的历史经验,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与教训。从马克思主义辩证且历史的观点去看,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成绩占据主要地位,而其缺点和不足则处于次要地位。巴黎公社虽时间短暂,但其历史意义不容小觑。苏联虽已演变和解体,然而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曾对世界历史产生划时代影响,且这种影响仍将持续。对苏联马克思主义持彻底否定的态度,既不科学,又不符合唯物辩证法,还必然会引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与否定,所以这是一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二 关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西方学者常使用“斯大林主义”这一概念,将其与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相对应。西方学者主流观点认为,斯大林主义如同法西斯主义一样属于极权主义。他们还认为,斯大林主义强调党和国家对社会及其成员的控制,借助政治高压和恐怖手段,把群众动员起来以实现该制度的目标。这种观点带有很强烈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色彩,实际上是对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实践进行了歪曲和丑化。
马克思主义者通常不会使用斯大林主义这一概念。20 世纪 70 年代,苏联对斯大林的评价如下:斯大林存在一些错误做法,这些做法背离了列宁主义的原则;然而,他所奠定的基本制度是健康的。斯大林领导实现了快速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尽管付出了很大代价,但具有其历史功绩,为苏联摆脱落后以及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认同了西方的意识形态,对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这种否定的实质就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这方面所带来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而我国的思想界和学术界一直以来都主张以辩证的态度来对待斯大林,既认可其历史功绩,同时也会对其错误进行批评。
其次,就斯大林主义与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而言,西方学者以彻底否定斯大林主义为前提。有的学者认为斯大林主义背叛了列宁主义;有的学者认为斯大林主义来源于列宁主义,进而否定列宁主义;还有的学者将斯大林主义、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一并否定。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存在一些缺点与问题。然而,总体来看,它依然是对列宁主义的运用与发展。
再次,对于斯大林体制或者说苏联模式,也就是苏联斯大林时期所形成的那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西方学者通常是持完全否定的态度的。并且,苏联之外的各个共产党以及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曾受到过斯大林体制的深刻影响。斯大林体制的影响极为深远,所以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具体分析。一方面,斯大林体制是历史的产物,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再者,任何一种社会主义模式都不是万能的,会随着时代和国情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作用。
此外,因为斯大林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里有着重要地位,所以我国的理论界和学术界一直都很重视对斯大林思想的研究。在建国的初期,我国在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对苏联的斯大林体制采取的是全盘学习的态度,同时对斯大林的思想也持全面肯定的态度。1956 年苏共 20 大之后,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对斯大林思想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1963 年以及 1964 年发生了中苏大论战。之后,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对斯大林持全盘肯定的态度,同时对赫鲁晓夫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同时包含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商品生产和商品等。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末这段时间,中国共产党人以邓小平为代表。他们开始对斯大林体制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反省。并且以这一思考反省为突破点,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关于斯大林的各种西方思潮已传入我国并产生影响。新世纪以来,斯大林的民族政策以及斯大林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带来的启示等相关问题,在我国学术界受到了重视并且得到了研究。
三 关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占据着官方与主导的地位。西方“苏联学”者对于这一哲学,基本上都持否定的态度。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在我国学术界,现在也有一系列关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否定性评价在流行着。这些否定包含两个层面。其一,主要是针对苏联“哲学管理体制”的某些弊端,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外在特征进行了批评。其二,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些内在理论特征进行了批评。
从第一个层面来看,有一种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特点的概括情况如下:其一,呈现出肤浅以及简单化的特点;其二,带有教条主义、绝对化和极端化的倾向,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批判性和革命性受到了抑制;其三,具有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的特质,成为了政治斗争的工具,从而丧失了哲学自身应有的独立性和学术性;其四,呈现出封闭化的状态,缺乏与世界思想界的交流、关联、对话以及交锋。
这一概括的主要问题在于以偏概全。它只提及问题,而未提及成就,错误地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支流当作了主流。首先,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广为人知的哲学教科书和工具书,同时也有众多的研究性论著。哲学教科书和工具书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普及就必须做到深入浅出。这种对哲学进行通俗化和大众化的追求,绝不是肤浅的表现。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性论著中,有不少是具有深刻性的成果。所以,不能用肤浅和简单化来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概括。
其次,教条主义在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然而,我们应当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与发展的辩证法层面来审视这一问题。如果只坚持而不发展,就会引发教条主义;倘若只发展而不坚持,就会导致修正主义。苏联在众多领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发展,尽管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发展程度不够的情况。不能从总体上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概括为具有绝对化和极端化的特征,也不能将其概括为缺乏创造性、批判性和革命性。
首先,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过度政治化和过度意识形态化的问题,这是其一个痼疾。然而,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就是完全错误的。其次,执行意识形态职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固有特征,它也必须为政治服务。最后,在这方面,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原则上并无错误,错误主要体现在方式和方法的层面。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封闭性这一缺陷,同时也存在坚持和借鉴的辩证法。若只坚持而不借鉴,就会步入封闭的境地;若只借鉴而不坚持,就会走向修正主义。苏联曾出现过盲目借鉴的状况。后斯大林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入了抽象人道主义这一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素,这使得后来戈尔巴乔夫等人能够有基础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
我国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研究者提出了第二个层面的批评,主要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进行评价,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依然存在较大争议。
总之,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并且在实践中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成就居于主要地位,而其缺点和不足则处于次要地位。
四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动态
近年来,我国出版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通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史类著作,这些著作对列宁主义和苏联马克思主义都进行了探讨。尤其是“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之后,出版了一系列相关教材。
其次,在斯大林思想的研究方面,近些年相关论著的数量并不多。不过,有一些斯大林传记的译作被出版了。
首先,对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些著作进行了整体性的研究。比如李尚德编著的《20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以及吴元梁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演变》中的相关部分。其次,对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教科书理论体系,一些论著进行了系统研究。然而,关于如何对这一体系进行评价,在我国学者中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其三,有一些学者对涉及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比如,黎学军写文章回顾了苏联哲学教研在我国的变迁历史,并且结合在苏联哲学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案例,构思出了以“问题”意识为主线的苏联哲学教研体系。其四,有一些论著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领域进行了整体性研究,例如武卉昕的著作《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兴衰史》。一些论著进一步探讨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当中的具体事件。
同时,国内对苏联哲学家伊·季·弗罗洛夫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近些年来,国内出版了两部与之相关的专著。弗罗洛夫主编的《哲学导论》的中译本在 2011 年出版了,这部书是研究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变的重要资料。安启念觉得,弗罗洛夫在斯大林去世之后是极为重要的苏联哲学家,是苏联哲学走向人道主义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于戈尔巴乔夫改革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哲学思想乃是俄罗斯传统哲学同近代西方哲学以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之间的冲突在新的历史状况下的延续。
此外,美国文博大学政治系的教授于滨撰写了文章,对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苏联学历史进行了评析,这篇文章也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版。
2.《列宁全集》第1—60卷,人民出版社中文第2版。
3.《斯大林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
庄福龄担任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史》有第一、二、三、四卷,这些卷在 1996 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由人民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在 2012 年出版的。
吴元梁担任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演变》,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 2010 年出版的。
7. 安启念:《苏联哲学70年》,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贾泽林等人编著了《苏联当代哲学(1945—1982)》,这本书由人民出版社在 1986 年出版。周国平、王克千、苏国勋等也参与了编著工作。
李尚德编著了一本书名为《20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这本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 2009 年出版发行。
顾海良担任主编的《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 2008 年出版的。
马歇尔·范·林登所著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苏联——1917 年以来的批评理论和争论概览》,经由周穗明进行翻译,翁寒松负责校对,该书于 2012 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