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学习与模仿的状态。在新中国刚成立的那几年,为了能快速培养人才并让工程技术人才迅速进入岗位,中国的高等教育首次借鉴了国外的理念和模式。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我们的第一任老师苏联开启了国内教育的现代化建设进程,苏联模式几乎奠定了中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基础,对当时的工业需求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其带来的影响也极为深远,使得中国自民国以后,出现的大师数量逐渐减少,后来逐渐摒弃了这一模式,转而采用欧美模式。
第一任老师——苏联模式
因为处于大环境之中,在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只有一位可供选择的老师,那便是苏联。可以说在当时,是将苏联大学的教育模式全盘进行引进,并且十分注重“专业化”这三个字。苏联的理念是把专业学精学透,以此来培养某一领域的高级或者顶尖人才。有四个典型特点:其一,是由单科性大学与文理综合大学构成的大学体制;其二,“大学—系—专业”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现在;其三,是以专业为中心,依据统一的教学计划来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制度;其四,是有着以培养专门人才为基本目标的课程体系。
一直到现在,国家在改革方面,逐渐减少了苏联模式的残留。然而,原来的体系依旧难以改变,毕竟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如果全部推倒重来,只会耽误教育。因此,目前是边学习边改革。中国当下的理念仍沿袭苏联的模式,以单科性大学和文理综合大学作为主要的教育形式。目前中国高校的现行状态大致可用“单科性大学和文理综合大学为主要形式”来概括。单科性大学有农业大学、医科大学、师范大学、财经大学、矿业大学等。文理综合大学有辽宁大学、北京大学、南昌大学、南京大学等。细心的你会发现,单科性大学除了那个单科较为突出外,几乎没有能值得称道的专业。例如西南政法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这样的学校。除了法学和大气科学这两个专业,其他专业确实不太好。而反观文理综合大学,尽管规模很大,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学校的工科都比较薄弱。即使是国内排名第一的北京大学,其工科也显得很弱小。这是为什么呢?
当初在 1952 年的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的工科专业给了隔壁的清华大学。当时,包括已撤销的燕京大学等高校在内的工科也都给了清华。所以,后来清华大学就成为了中国最为顶尖的工科大学。当时调整的结果是北大文理综合,清华多科性工业大学。这样的例子数量众多。后来我们发现,北大和清华在进行综合与工科办学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正因如此,许多省份纷纷开始效仿。例如,南大与东南大学、中大与华工、复旦与上交、湖大与中南大学、武大与华中大(当时是华中理工)等。在这些省内,最知名的两所大学通常是一所文理综合大学和一所工科大学。湖南大学和中南大学最为伤心,原因在于后来的合并未能成功,致使学校最终被耽误了。
工学院来到历史上的强化期
国家建设有需要,当时许多专业,特别是工学专业和工科专业,都被单独划分出来建校。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专门的工程技术人才,让他们投身到祖国建设中。在院系调整过程中,不只是工学院,像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等也都被单独拿出来建校,从而形成了今天农业大学、师范大学的基本格局。这一时期工学院的地位非常明显,如同家中的长子一般,备受宠爱。当时国内的工学院发展得很广泛,到现在仍有许多学校保持着工学院的身份,例如淮阴工学院、盐城工学院等。著名的“八大工学院”是在那个时期诞生的,而从“八大工学院”中蜕变而来的“四大工学院”如今已是 985 大学,都是声名卓著的名校。当时组建工学院这件事发生的时候,国内专门召开了一次全国工学院院长大会。接着,就拉开了规模宏大、声势浩大的院系调整的序幕。
单科性大学爆发式增长
当时主要以发展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尤其注重单科性专门学院。大学中的学院被取消,工、农、医、师范、政法、财经等科进行了调整。全国学校被分为大学、专门学院、专科这三种形式。像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等,以及后来的农业大学、石油大学、矿业大学等,都属于单科型大学。并且强调要少办或者不办多科性的工业院校。如今看来,这一点十分可笑。甚至有些不可理喻。然而,当时恰恰就是如此发生的。
苏联模式弊端凸显,第二任老师欧美上线
现在人们都知晓苏联模式给中国带来了不良影响,且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苏联的教育模式注重专业化和理论化,比如在高考时早早地将文理分开。分文理这一做法是学习苏联的,而事实证明,这种模式坑害了众多学子,如今高考改革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苏联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时期内给中国带来了效益。它在短期内培养出了众多工程师,为国家工业人才储备打下了基础,推动了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然而,从长期来看,苏联专业化的培养方式存在弊端,严重割裂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原本理工不分家的局面最终变成了文理一家,工科只能独自发展。理科是工科的理论基础,这表明理科为工科提供了理论依据。工科是理科的工程应用,意味着工科将理科的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工程成果。理科和工科就如同亲兄弟一样紧密相连,不能将它们分开。这种分开的情况在后来直接导致了中国像钱学森那样的大师越来越少,以至于很多人都表达了“民国之后再无大师”这样的观点。而文科和理科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把它们放在一起,仅仅是增加了学校的规模,不会有其他更多的作用。
欧美模式兴起,中国高校开始收缩,合并潮来临
如果苏联模式注重专业化,那么欧美模式则侧重于综合化。欧美模式的专业规模更为庞大,不像苏联模式那样专业过分细化。在欧美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东西在同一个大专业内可以通用,这样就不会出现学生知识面狭窄,除了本领域什么都不会的情况。而事实表明,中国目前正在朝着这一方向发展。欧美大学的专业都具有较强的领域性,不会像现在国内的专业那样细化。以美国为例,美国的顶尖大学大多是综合大学。在我们看来,美国大学通常会具备医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工程院、法学院等。无论是私立的斯坦福大学,还是公立的州立大学,都呈现出这样的特点。这些学校的综合性较强,学生的知识面更为广泛,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在科研时也更容易取得成果。
中国高校学习了欧美大学的模式后逐渐开始收缩,收缩的简单方法是合并。上世纪 90 年代末和 21 世纪初,中国国内开始了高校合并潮。当初分出去的农学院、医学院等院校逐渐回归。于是在我们眼中产生了那些巨无霸大学,有了山川吉浙。其实论规模的话,中国大学的规模着实不算什么。与美国大学的规模相比,中国大学只能算是处于初级阶段。这并非是贬低之意。若说中国大学规模大,或许仅仅是人数较多而已。除此之外,与美国高校相比,中国大学就显得很渺小了。很多人感叹吉林大学占地多亩,在校生有七八万,专业有 139 个,看起来规模很大的样子,但实际上美国大多数大学都是这样的规模。人数可能不及国内的多,所以在学校面积方面,中国的综合大学与美国有差距;在学科数方面,中国的综合大学与美国有差距;在专业数方面,中国的综合大学与美国有差距。中国的综合大学在这些方面只能说是和美国差距最小的,但要赶上美国是不可能的,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做大做强“成为当今国内高校的主流趋势
国内综合大学存在两个极端,一是吉林大学,它又大又强;二是浙江大学,大而不强。此外,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处于这两者之间。一直以来,吉林大学的合并被认为是失败的,给人一种只是将所有东西都放在一起煮的大杂烩的感觉,在学科评估中表现也很一般,一个 A+都没有。浙江大学在全国高校中拥有的 A 学科数量最多,比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都要多。同时,浙江大学也是目前国内综合大学发展的典范。这意味着综合大学如果能达到浙江大学这样的水平,就已经是相当出色的了。
众所周知,综合大学的命名通常没有修饰前缀,不会出现“科技”“师范”“工业”“理工”等字样,一般就是“地名+大学”。然而有一所大学较为特殊,这所高校是河南科技大学。很多人如果不了解的话,会以为这所大学是理工大学,实际上这所大学是综合高校。河南科技大学由洛阳工学院发展而来。在教育部的批准下,洛阳工学院与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从而成为了一所综合大学。这使得很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开启了向综合大学建设的进程。
985大学反映最为激烈,组建新学院成为”日常“
985大学作为国内的金字塔级别的高校,首先就是想发展。每年都有大量国家财政补贴,因为有钱就能做任何事。所以这两年,综合大学和理工大学都开始组建自己的医学院。像中科大这样小而精的大学,这些年也在蠢蠢欲动,想要扩展学科,包括人文社科和医科专业,有走综合大学的趋势。哈工大、北航、天大等学校也开始组建自己的医学院。然而,前景并不乐观。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的医学院组建已经很多年了,但效果呢?大家都明白,目前南京大学医学院的实力不如南京医科大学,这着实令人感慨。要建成综合大学并非短期内能够达成,既然已经有了这样的趋势,那就让时间去见证后续的发展吧!
小结
中国高校已逐步舍弃了苏联模式,事实表明苏联模式不适合高等教育。苏联模式虽仍有残留,但这些专门院校如今正逐渐踏上综合化发展之路。未来,这些大学或许都将呈现综合大学的模式。同时也期望在未来的综合发展中,中国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大师。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