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琅书声在回荡,青青校园很怡人。清晨,漫步在东胜中小学校园里,校园中充满了活力与梦想的气息,这气息鸣响了校园的一日序曲。
教育属于最大的民生范畴。投入了一笔笔实实在在的资金,将一项项扩优提质的政策落实得细致入微,培养造就了一批批学子……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均衡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东胜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不敢有丝毫懈怠,一直在奋力奔跑。
东胜教育跨越了“有学上”和“基本均衡”的阶段,开始向着更好的方向迈进,朝着更稳的态势发展,向更深处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已然成为东胜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主题词。
东胜教育交出的成绩单是这样的: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公布了东胜区艺术、语文、英语学习质量监测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东胜区质量监测的各项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要高很多,与自治区平均水平相比也高出不少。
小学的优质均衡综合差异系数为 0.36,达到了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标准;初中的优质均衡综合差异系数为 0.39,也达到了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标准。
自治区级有 12 所示范园,市级有 24 所示范园,普惠性幼儿园的覆盖率达到了 88%,基本把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成了。
中考成绩一直处于全市的前列位置。高中教育呈现出多元多样的特点,并且公民教育相互补充。基础教育的口碑非常优良,对周边地区产生了辐射和吸引的效应。
“五育融合”的亮点十分显著,创新了零点体育。学生的国家体质健康优良率达到了 58%,并且有 7 所学校被评为国家“志教融合”实验校。
在全自治区率先打响“东胜好家长”这一区域品牌,实施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实验区的融入计划,通过家校协同来为教育的内生动力赋能。
东胜教育,何以“应”?
这台缝纫机是爷爷奶奶结婚时的。爷爷告诉我,这台缝纫机是他当年结婚时的三大件之一。在听这些老物件故事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东胜区第一小学二部学生胡蝶兴致勃勃地说道。
东胜区第一小学二部存在一个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小天地”,这里充满科幻和历史感。东胜区第一小学二部依据数智时代的背景,独具匠心地打造出了别具一格的博物馆课程。通过与 6 家文博单位进行联动,以及与 6 家知名企业合作共建,使得博物馆资源转变为孩子们鲜活的历史课堂和充满趣味的知识殿堂。鄂尔多斯市首届教学成果奖评比中,一小二部的特色博物馆课程获得一等奖。
长久以来,东胜教育备受关注,肩负期待。
东胜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在读学生,在全市所占比重为 30.4%。目前,东胜拥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共 135 所。在校(园)学生幼儿人数超过 10 万。其中,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人数占比达到 59.23%,超过了半数。人口出生高峰与非户籍学生增加相互叠加,对东胜产生了影响。近四年时间里,东胜平均每年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净增长 2000 名以上。持续增加的入学入园需求,给基础教育资源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基数比较大,非本地户籍的学生数量较多,教育资源供给的总量处于紧张状态,这些情况成为了东胜教育无法回避的现实考题。
该如何应答?
坚持优先发展不动摇,东胜始终把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大力推进顶层设计,《东胜教育现代化 2035》等教育中长期战略规划先后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东胜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也出台了,《东胜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方案(2023 - 2025 年)》也已出台,《东胜区关于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同样出台了,这些规划为地区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
目标清晰且坚定。到 2025 年,东胜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会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会更加均衡。教育现代化水平会显著提升。要打造出优质学校的“示范区”。要打造出优质校园长的“引领区”。要打造出优质师资的“集聚区”。要打造出优质教育生态的“幸福区”。要打造出优质学生的“孕育区”。最终建设成为国家西部的教育强区。
优先发展教育,东胜有决心,更有力度。
近四年来,东胜每年都投入约 20 亿元资金用于教育。累计投入的教育经费超过 81.8 亿元。教育支出连年在增加,没有减少。东胜在教育事业上舍得花钱,并且花得很扎实。
大投入进行建设校舍,优化办学条件。在校舍资源紧缺的区域规划新建学校,为薄弱学校更新和强化基础设施。全面对学校和幼儿园的布局进行优化。倾力打造美丽的校园、健康的校园、平安的校园、智慧的校园和清风的校园。第一小学铁西小区、满世小学、满世中学、实验小学铁西校区、景山幼儿园、越山幼儿园等一个个新校园如同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四年来,提供的总学位数达到了一定数量。
义务教育阶段“小班化”教学的美好愿景,已近在眼前。
当然,家门口的好学校,根本落点还在于一个“好”字上。
高配置、高起点、高标准,这是东胜对所有新建校的庄重承诺。
在硬件等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高标优配。新建校的教师团队中,5 年以上教龄的成熟教师占比较大。教学能手、名校毕业生等优秀师资得到了科学匹配。这样确保了每一所新建校都能起势良好,并且成效显著。
通过“新建校起点高、老旧校焕新颜、集团校共同成长、特色校齐发展”的途径,每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品牌,每所学校都有其特色。一批条件较好、质量较高且群众满意的“家门口”新优质学校陆续兴起。到 2025 年,东胜新优质校的比例有望超过 60%。
东胜教育,何以“赢”?
5 月 17 日,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召开了 2024 年度实验区工作联席会议,地点在深圳市福田区。东胜在此次会议上进行了经验交流发言。“五优教育”呈现出的新形态,受到了全国的关注和瞩目。
“五优教育”是在践行国家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它成为了“东胜样本”,也是“东胜实践”。
聚焦“好学校、好校长、好教师、好生态、学生好未来”。“五优教育”契合的正是群众对教育发展最根本、最殷切的期望,它破解的正是基础教育的痛点、难点和堵点。
好学校人人向往。
校际差距如何缩短?
“学区制”“集团化”的革新思路应运而生。
东胜在区域内设置了八大学区,并且同步成立了学区管理中心。在学区内,校际间以及集团中都进行着深度合作。学区内的学校在办学理念、教学管理、教研科研、教师专业成长等各个方面都实现了共建共享,共同促进、共同进步。在探索实施一校多址、优质校建分校等办学模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学校规模、教育环境、发展势头等因素,先后成立了东胜区第一小学、第一中学、第十二小学、实验小学等教育集团。同时,创新实施了以优质校为核心力量的集团化办学机制,并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三个学段协同推进。通过建立“四种形态”,即紧密型、融合型、扶助型、联盟型,持续丰富了集团化办学的内涵。这样一来,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了均衡效应,薄弱校和优质校能够一同成长、共同进步。
目前,东胜集团化办学的规模已达到 46%。到 2025 年,教育集团的成员校数量将达到学校总数的 60%。
好学校人人向往。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
校园长及教师能力水平如何提高?
依托教育“拔尖人才”引进计划,以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和培育条件,面向全国通过“双渠道”招揽教育领域成熟优秀名优校长(园长)、教师以及重点院校优秀毕业生。知名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学子纷纷表示青睐,到目前为止,东胜区教育“拔尖人才”招引计划已签约 204 人,其中硕士研究生有 108 人。
以“五支队伍”建设作为重要举措,一方面推动校园长在能力和学历上双双提升;另一方面促进办学治校质量的提高,同时开展青蓝结对提效工程,以及卓越教师的“双名”工程、新锐教师的“青蓝紫”工程、青年教师的“两达标”工程等。通过这些载体,从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全方位地提升校园长和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以及综合能力。
让优秀师资能够循环流动起来。
如今,东胜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 100%。
课堂是教学的根本。
优质教学如何构建?
深入开展“东胜好课堂”建设工程,进行多元课型的研究。实行督导课、推门课、视导课、赛课“四课联评”的考核赋分制度。切实将“教学评一体化”落到实处,促使学生学业评价从单纯的纸笔性测试转变为纸笔性测试与综合测试相结合,推进作业方面的革命,开展分层作业设计,实行教学质量目标责任管理,把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校长职级晋升关联起来。
好教师走上讲台,讲台上都是好教师,在一系列综合措施的作用下,教学质量逐步提升。
“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之后成为自治区第一个实现“双高普九”的旗区;接着成为自治区第一个普及十二年免费教育的旗区,而后又成为自治区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并且加入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东胜教育一路走来,成绩显著,每一步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精心培育桃李,教学之声从未中断。在教育道路上不断地进行着更加优质均衡的探索,如今,东胜教育展现出了蓬勃发展、繁荣昌盛的景象,内部蕴含着巨大的活力,外部彰显出独特而耀眼的特质。
一切为了孩子,东胜教育矢志不移。
(记者:廉晓梅)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