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学校给家长发了一则通知。通知告知学校将某个周五设定为“无课本日”。通知提醒家长在这一天要把孩子书包里的课本清空。通知还提醒家长可以用孩子爱吃的零食等替代课本放进书包。通知也提醒家长可以让孩子换下校服穿上爱穿的衣服。通知要求家长准备一两个孩子擅长的节目。
女儿很开心,早早地就开始期待这一天。
在“双减”的大背景之中,女儿的学校设置了“无课本日”。这一举措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单纯的“减负”。它更能折射出一种教育哲学,这种教育哲学是基于儿童视角的。
在这一天,平日里的儿童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他们不再被某种人为的价值观所界定,也不必以某个标尺的刻度作为自己言行的依据。学校以儿童的自然本性为起始点,对儿童天然的审美和元认知给予充分尊重,使得一切本质意义上的教育能在校园中自然地流淌、生动地发生,让学校教育的价值评判以及教育手段主动去贴近儿童的生命自由,让儿童能够成为自身的主宰。
卢梭在《爱弥儿》中曾有这样的表述,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乃是“自然人”。
英国教育学家怀特海在谈及儿童发展阶段时提出了三阶段循环理论,在这个理论中,起始阶段的特征是“浪漫”。
此时,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具有整体、粗浅、朦胧且好奇的特点。在这个阶段,教育需要侧重于自由,让儿童能够独自参与其中,独自去领会,独自展开行动。
“无课本日”通过一系列活动安排,如体育、艺术、手工、科技等,这些活动能让儿童释放活力、张扬个性。它构建起一种人性化教育系统,这种系统基于生本理念。这样能让孩子更像孩子,孩子不仅能跳脱出狭隘意义上的“学习”,还有利于放飞他们的童心与遐想。
我们试想,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校园的每一个空间都释放着自由的因子。各个功能区域都彰显着相应的气质。孩子们有时动手,有时动脑,有时表达,有时思考,有时舞蹈。思维的创新在良性轨道上得以促进,习惯的养成在良性轨道上得以生长,个性的发展在良性轨道上得以推进,品格的健全在良性轨道上得以培育。孩子们依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更多地去认识自然,更多地去感受生活,更多地去探索生命的意义。每一个儿童都在自己的“跑道”上追逐着梦想。
在这种氛围下,或许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当然,无课本不等于无学习。真正的教育从来都不局限于课本。
教育不能受功利的影响。在教育的道路上一直背负着重担前行,不一定就能抵达成功的彼岸。教育的过程需要用长远的目光来进行引导。
在“无课本日”这一天,儿童能够暂时把课本放下。他们融入生活之中,去体悟群体生活的美好,也去体悟个体生命的价值。通过这种方式,以独特性和多样性来充实学校教育。这不仅体现了对儿童生命的尊重,充满了教育的温情,更是一种教育的大智慧。
这种教育形式使学习走向了广阔的天地,在特定的情境中拓宽了学习的边界,并且让学习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
有人说,通往智慧的唯一道路是面对知识时保持自由。
在这个多元时代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教育需要释放儿童的生命空间,并且要与儿童的天性进行合作。同时,我们也需要真正去倾听儿童的声音,重视儿童的体验,让儿童在自由且包容的氛围里学会认识自我以及理解生活。这样一来,每一个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都能够慢慢成长为独特、灵动且丰富的生命个体。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松江九峰实验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1年12月15日第13版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