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借款入口泛滥现象】
现在使用手机时,各种应用程序都可以看到借款选项,无论这些软件是用于购物、旅行还是提供实用服务。除了支付宝的“借呗”、微信的“微粒贷”、京东的“白条”这些主要产品外,像美图秀秀、贝壳找房这类工具类应用也推出了“借款”服务。手机生产商也并未停步,小米、OPPO、华为等品牌预装的钱包软件都包含借款功能,并且还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了联名贷款方案。
【互联网平台的金融变现逻辑】
互联网平台热衷于发放贷款的主要目的是将用户关注度转化为经济利益,移动网络服务使用者数量增长达到顶峰之后,这些平台迫切需要把已经聚集起来的用户关注度转变成为实际收入,P2P网络借贷业务退出市场后形成的市场空缺,进一步激发了网络服务公司的雄心壮志,行业内的有识之士指出:不从事金融服务就等于手握宝库却要讨饭吃。一些不具备金融许可的机构,倾向于同持牌公司建立伙伴关系,借助引流及利润共享的机制加入该行业,比如众邦银行,已经同超过一百家网络平台建立了对接。
【过度营销的借贷诱导】
平台为吸引客户,把借款服务大量融入日常活动。订餐时会显示“贷款立减券”,观看影片时会推送“高级会员贷款”,连文档处理软件WPS也上线了“金山信贷”。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平台用“自动选择”“伪装折扣”等手段让借贷更容易。这种“不借也行,但必须有”的强硬做法,实际上把金融风险推给了用户。
【消费者面临的潜在风险】
过多的资金借贷容易引发非明智的购物行为,有使用者抱怨:“原本只想获取一张外卖优惠,却不得不观看许多信贷宣传。”更为严峻的是,同时向多家机构借款或许会导致个人资料外泄和信用记录受损。权威人士认为,应用程序过度融入金融业务偏离了其原有功能,例如360等公司违背“不参与金融领域”的宣言,更加凸显了该行业的急功近利心理。
【监管与行业的平衡之道】
现在迫切需要改进网络消费信贷的管控体系。首先必须调整借贷渠道的呈现方法,不可以将推广与其他服务混为一谈;其次必须明确平台方的义务,要严格审查合作单位的条件。借款人也要增强防范意识,看清楚“快速贷款”所隐藏的实际代价。因为当所有应用都在宣传“欢迎申请贷款”时,受到损害的常常是缺乏风险判断能力的社会大众。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