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牌游戏的流行现象
最近,“小马宝莉”这类卡片在小学生当中迅速流行起来,变成校园内外大家都在谈论的事情。孩子们为了能抽到特别稀有的卡片,宁愿花掉很多零花钱,甚至动用压岁钱,有些学生甚至沉迷于不停地买和拆卡片。央视财经方面的消息说,很多孩子只在乎能不能抽到稀有卡,拆出来的普通卡常常被随手扔掉,这样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统计表明,部分学子每月购买卡片的费用达1400余元,显著高于一般学习用品的开销。
卡牌交易催生“新商机”
孩子们在收集期间,自主构建了卡牌交换网络。他们售出多余或看不上眼的卡牌来赚取零用钱,然后拿这些钱去买新的卡包,构成一个不断加码的购物流程。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锻炼了孩子们的财务观念,实际上却助长了冲动花钱的风气。在部分闲置交易站点上,个别难得的卡牌标价从十几块到几百块不等,更加剧了孩子们的比较心态。
商家与评级机构的推波助澜
卡牌公司运用类似随机抽取的售卖方式,比如设定卡牌的级别差异、调节珍稀卡出现的概率,以此鼓励客户不断购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的调研显示,在玩具集散地,商家通常不遵守包装上“儿童不宜独自购买”的警示。尤其需要关注的是,一些评估组织通过评定卡牌的“状态”并给予分数,人为地造成物品的稀缺,从而促进二手市场的投机行为。行业内部人士表示,生产方、评估组织以及再销售商等整个链条的每个部分都因此获得收益,而青少年群体最终承担了全部花费。
线上拆卡直播的诱导风险
线上平台上的拆卡直播,吸引了众多年轻人驻足观看,除了现实中的销售点,这种直播形式更为流行。直播者常常拿出特别稀有的卡片,并且声称能够增加运气,以此激发观众的购买欲望。虽然有些直播间明确标示“儿童不宜下单”,但孩子们利用家长的账号进行购物的情况却非常常见。更有直播者鼓动观众进行“包箱购买”,声称这样能提高得到稀有卡片的几率,实际上是在变相地诱导观众参与类似赌博的心理活动。
法律与教育层面的反思
律师强调,这种盲盒售卖借助不确定性及“以小胜大”的套路,与赌博心态极为接近,或许触犯《未成年人保护法》里关于不准诱惑青少年非理智购物的条款。学者提醒,学校必须强化对金钱的认知教育,监护人要留意子女的用钱习惯,并且制定恰当的支出上限。已有部分地方的市场监管部门针对校园周边售卖卡牌的行为进行了集中治理,规定商贩必须明确标示每张卡牌的抽取几率,同时规定青少年不能一次性购买过多数量。
多方协作的解决方向
控制青少年对卡牌的过度依赖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销售者必须执行身份验证程序;网络空间应严格检查直播中的买卖行为;监护者能够借助约定零用钱规则、开拓其他爱好等途径教育孩子合理购物。从长远角度出发,健全盲盒产品的相关法律、设定随机获取物品的年龄规范,是从根本上处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