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四月十九日,一则涉及“女性借助假口令领取一万元红包”的新闻激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该事件迅速成为网络焦点,网友们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一些人视其为支付宝口令红包存在的安全隐患,另一些人则视作该功能的一项创新,主张不必过分指责。
#支付宝客服回应
支付宝平台的工作人员对新黄河记者透露,最近收到了许多关于口令红包的反映。工作人员提醒用户在使用这项服务时要注意,如果出现红包被别人错误领取的情况,用户需要自己通过法律手段处理。另外,支付宝说会把用户提出的口令红包安全疑问交给产品团队做检查。
#支付宝红包的分类
支付宝的红包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常规红包,另一种是密码红包。常规红包必须指定收款人,而密码红包则对任何输入正确密码的人开放。为了防止恶意破解,支付宝对密码红包设置了尝试次数上限——用户仅有十次输入机会,一旦连续失败,五小时内将无法再次尝试。
#网友观点分歧
这次事情上,网民的看法产生了显著分歧。一些网民觉得这是支付宝软件的薄弱环节,需要立刻解决;另一些网民则指出,红包的规则本来就是要让不认识的人也能参与,只要猜对了密码就能获得,所以不应该过多指责平台。
#历史类似事件
2016年,已有新闻报道过支付宝口令红包被他人错误领取的现象。彼时,支付宝方面表示,此类事件属于“低概率”事件,主要因为一些用户设定的口令过于简单或普遍,容易被他人破解。支付宝曾建议用户采用独特的口令,但并未规定误领者必须归还红包,仅承诺会介入处理相关事件。
#近期投诉情况
根据新黄河记者非全部统计,仅2023年4月,支付宝就接到至少4例关于“口令红包遭他人错拿”的反映。4月19日午后,记者再次向支付宝询问口令红包的隐患,客服承认此类状况确实发生,并提示用户若遇金额较大的红包被他人错误领取,需向警方求助,并运用法律手段处理。
#法律专家解读
1.不当得利行为
林某在本案中,凭借猜中密码,收取了王先生的壹万元红包,法律界人士付建指出,此行为构成无理获利。倘若林某不肯退还,王先生有权运用法律手段,强制索回该款项。
2.平台责任
付建律师同时强调,支付宝作为平台,有责任向用户清晰说明口令红包的潜在问题,并且需要改进红包的规则,比如禁止口令重复使用,从而增强交易的安全保障。
3.刑事责任界定
温云云律师在央视新闻报道中谈到,如果红包本来是专门送给某些人的(比如亲戚朋友),但有人用不正当方法拿到了密码并且领了红包,这就可能触犯盗窃罪。不过,如果红包是让大家随便猜的,而且林某只是正常地参与并猜对了密码,那就很难说他有偷窃的念头,不算犯罪行为。
#总结与建议
这起状况再次引起大众对支付宝密码红包可靠性的思考。个人在设定密码时,不该选用过于基础的数字或普遍的词句,这样能够减少被错误领取的可能性。此外,支付宝方面需要改进该功能的防护措施,比如加设双重检查或是限制频繁操作,以此降低此类争议的出现。针对已经发生的错误领取情况,建议大家马上与平台联系,在需要的时候运用法律途径来保障自己的利益。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