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办公便捷背后的隐患】
同事借助微信的“传图识字”功能来处理文件,表面上看起来很方便,但实际上是把机密资料放在了网络空间里,这样做非常不安全。微信是一个公开的平台,里面所有的信息保存和操作都有可能被别人看到,连图片识别文字的功能也一样会被监控。
【微信平台的安全本质】
微信自2011年推出以来,虽然增加了文件传送、多人交流等新作用,但它的网络本质决定了所有活动都在公开场合开展。用微信处理机密资料,相当于在公共线上“赤身露体”,即便没有故意传递,内容也可能因为系统缺陷或网络入侵而外泄。
【两起认知误区】
1. “只处理不发送就安全”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资料只储存在个人设备上并无大碍,然而,一旦设备接入网络,不良软件就有可能从远处盗取信息。
2. “小程序工具无害”第三方文字识别工具的数据传输通道无法被用户掌控,存在资料泄露的隐患。
【法律红线不可逾越】
依照《网络安全法》与《数据安全法》,国家机密务必做到严密保管。微信之类的社交软件并不具备安全传输功能,一旦违规使用,将承受以下几种处置:
数据完整性破坏:文件可能被篡改或窃取;
保密性失效:涉密信息通过云端备份、缓存等途径扩散。
【技术漏洞的致命性】
移动终端和联网设备若遭木马侵蚀,机密资料或会遭“中转渗透”——即经由暗藏路径自动传送至海外服务器,近年诸多失密案件皆由该类技术缺陷所致。
【正确操作指南】
1. 物理隔离原则:涉密文件必须在完全断网的涉密计算机上处理;
2. 禁用社交工具:严禁通过微信、QQ等传输或识别涉密内容;
3. 安全意识养成:定期参加保密培训,掌握信息安全基础技能。
【检察官特别提醒】
方便性不可以超越安全的重要性。任何快速处理机密资料的做法,都是对国家安全的重大危害。必须严格遵循“机密信息不通过互联网,互联网上不处理机密信息”的规则。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