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图文识字课本的开创性】
《新编对相四言》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图文并茂的启蒙读物,收录了388个汉字和306张插图,以四字为句编写,虽然每句不构成完整意思,但部分句子有押韵现象。这本书的编纂时间远在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之前,即使按最保守的估计是明代的作品,也比西方早了将近两百年,展现了中国蒙学教育的先进性。
【中国古代识字教材的发展脉络】
周秦时代,已有《史籀篇》《急就篇》作为儿童识字的启蒙读物。到了南北朝和隋唐年间,儿童教育用书出现了不同的分支,形成了两个主要流派:一个是官方认可的正统教材,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另一个是民间普遍使用的“杂字”读物。《新编对相四言》就属于这类读物,它特别强调实际应用和形象化的教学方法。
【版本考证与学术研究】
现存最古老的《新编对相四言》是1436年的哥伦比亚大学藏版刻本,2015年由上海书店出版社进行了影印发行。张志公、商伟等学者曾对其撰写时期与相关情况展开过研究。洪武四年(1371年)金陵王氏勤有堂刊印的《魁本对相四言杂字》中包含十档算盘图,表明算盘在明朝初期已经成为民间普遍使用的器具,并非外来引进的物品。
【图文识字传统的延续与创新】
清代嘉庆时期,京城老二酉堂为往来蒙古地的商贾编辑刊刻了《新编蒙古杂字对相》,内容是满汉两种文字对照并配有图画。这种做法后来传承下来,近代也有类似例子,比如1957年辛安亭编写的《乡下人日常用字》,以及1983年朱起创作的《新绘农夫杂字》。这种形式的影响甚至波及到20世纪初的《共和国课本》和《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解》,为现代课本图文结合的形式打下了基础。
【近代图文识字读物的多样化】
20世纪前期,上海昌文书局、广记书局等公司发行了《绘图中西日常用字》系列,安东成文信书局也出版了《绘图日常用字》,这些书籍都沿用了混合文字的编写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这类书籍更加重视实际用途,例如陕西人民出版社在1958年发布的《绘图乡村日常用七言字》,把学习文字和农业生产技能融合在了一起。
【对现代教育的深远影响】
图文并茂的教学模式一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编对相四言》时期就已出现。商务印书馆的《最新国文教科书》和新星出版社复刻的《共和国教科书》等,都延续了“用图像辅助解释”的方法,展现了这种形式在知识传递方面强大的适应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