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培训机构打着招聘的旗号,诱导求职者投入培训费用,其中某些课程的费用甚至超过了万元。这种以招聘为借口,实则进行培训课程招揽的行为,在近年的就业领域里屡见不鲜。众多求职者带着找到理想工作的愿望,却逐渐被引入了高额培训的圈套。
培训机构诱导求职者的常见手段
培训机构常以招聘为幌子吸引求职者,在面试或咨询环节中,故意贬低求职者的能力,突出其缺乏专业技能,并暗示只有通过培训才能抓住工作机会。面对跨专业或没有任何基础的求职者,培训机构更是大肆夸大就业的难度,人为制造焦虑感,从而迫使求职者不得不选择参加培训课程。
高额培训费用与贷款陷阱
这类培训课程的费用普遍很高,动辄上万元,大大超出了大多数求职者的经济承受范围。为了吸引更多学员,培训机构往往会推出“先学习后付款”的分期支付计划。然而,这种分期支付实际上往往与第三方金融机构的贷款服务挂钩,求职者可能并未察觉,就已经承担了高额利息的债务。不少求职者因无力偿还贷款,最终陷入了“既未能成功就业,又背负巨额债务”的双重困境。
就业承诺的虚假性
培训机构惯用的另一招吸引人的手段便是所谓的“包就业”承诺。他们宣称学员完成课程后将有工作推荐,甚至推销所谓的“就业保障”,承诺实现百分百的就业率。然而,这些承诺常常隐藏着不少问题:首先,它们对就业质量毫无保障,推荐的工作或许薪酬极低,或者极不稳定;其次,就业的标准完全由培训机构自行设定,学员只需短暂入职便被算作“就业成功”;再者,所谓的退费承诺背后布满了重重障碍,实际上很难真正实现。
维权困境
学员若察觉到培训成效不理想或就业承诺未能兑现,试图维护自身权益却面临诸多障碍。首先,培训机构往往制定繁琐的退款规定,例如要求学员必须完成特定模块的学习后方可申请退费;其次,学员在报名时已签订的培训协议中,往往包含对培训机构有利的条款,这导致学员在维权过程中处于劣势。即便选择法律途径,维权过程亦常伴随时间与精力的巨大消耗,且成功率并不高。
行业乱象的普遍性
此类现象并非孤立,众多知名培训机构均面临相似困境。网络投诉平台上,各地均有受影响的学员,培训课程种类繁多,涉及金额跨度从数千元至数万元。这些投诉最早可上溯至数年前,反映出此类问题长期存在且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求职者如何防范
遇到这样的状况,求职者务必保持高度警觉:首先,务必验证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对于那些以各种借口要求先进行培训后就业的邀请,必须提高警惕;其次,要深入调查培训机构的资质和声誉,切勿轻信过分夸大的宣传;再者,对于分期付款要持谨慎态度,务必清楚其中的金融风险;最后,在签署协议之前,必须仔细阅读所有条款,尤其是关于退款和就业保障的部分。
监管部门应加强管理
这种不良现象同样暴露了行业监管的薄弱环节。相关部门亟需强化对培训机构的管理,对其招生宣传活动进行规范,并严厉打击虚假就业保证。此外,还需完善相关法律规章,为受骗学员开辟更为高效的维权途径。对于那些屡次教育不改的培训机构,必须加大惩处力度,直至取消其办学资格。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