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加店长微信,进群领福利!
后台回复苏轼、李白、杜甫,读精彩文章
在我国文学的历史当中,诗人和词家的数量众多如繁星一般。他们有的是因为风格较为相近,有的是因为所处的时代相同,有的是因为是同乡好友,有的是因为是父子或师生关系,所以各自被归入了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有的在前,有的在后;有的规模大,有的规模小;它们的地位有的高,有的低。了解并熟悉这些流派,对于诗歌欣赏是很有好处的。
【屈宋】
战国时期有楚国诗人屈原和宋玉。他们被称作屈宋。屈原和宋玉都是“骚体”的创始者。屈原和宋玉也是“骚体”的代表作家。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首个大诗人,其代表作品有《离骚》等。宋玉创作了《九辩》《风赋》等。他们的诗篇在艺术形式方面存在不少相似点,例如常常使用楚国方言,大多依照楚国音律,并且大都呈现出奔放且华美的风格。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给予高度评价,称“屈宋逸步,莫之能追”。然而,屈宋虽然一同被提及,存在共同之处,可是他们在成就方面的大小是不能进行同等看待的。
【汉赋四大家】
汉赋四大家为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这四人皆有众多代表性的名篇流传于世,在当时以及后世的文坛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是汉大赋的最高成就者,也标志着汉大赋在内容和风格上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三曹】
汉魏时期,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被合称为“三曹”。他们父子兄弟在政治上拥有一定地位,在文学上取得了成就,这些对当时的文坛产生了影响,他们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将他们合称为“三曹”。
【建安七子】
建安年间(196—220 年)有七位文学家被合称为建安七子,他们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在很大程度上能代表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之外的优秀作者,正因如此,“七子”的这种说法得到了后世的普遍认可。
【竹林七贤】
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南朝三谢】
南朝有三位谢姓名士,他们被称为南朝三谢。其中一位是谢灵运,一位是谢惠连,还有一位是谢朓。
【元嘉三大家】
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南朝时期活跃于文坛的三位诗人。他们分别是鲍照、谢灵运和颜延之。在文坛上,他们都注重描绘山川景物,讲究词藻的华丽以及对仗的工整。并且他们在这些方面有相互类似之处,因而被称为“元嘉三大家”。元嘉是刘宋文帝的年号。
【竟陵八友】
“竟陵八友”包含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在这八人中,最为有成就的是沈约以及谢朓。
南北朝齐永明年间,有一大群文士聚集在竟陵王萧子良身旁,从而形成了一个文学群体,在文学史上被称作“竟陵八友”。《梁书·武帝本纪》记载:竟陵王子良开设西邸,招揽文学之士,高祖萧衍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一同交往,他们被号称为“八友”。在这些人当中,沈约是一代文人,谢朓是一代文人,范云也是一代文人。
【文章四友】
初唐诗坛上,有四人被当时的人称作“文章四友”。这四人分别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四人的作品风格较为相近,其内容主要是歌功颂德以及在宫苑中进行游宴。然而,在他们的某些其他作品里,有时会透露出诗歌变革的相关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开始,他们就以诗文相互结交,“文章四友”也因此而得名。在四人当中,杜审言的成就最为突出。
【苏李】
苏味道是唐朝初唐时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九岁就能创作诗文。在年少时,他与李峤凭借文辞而齐名,被人们称作“苏李”。李峤与苏味道二人,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初唐四杰】
唐代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合称为初唐四杰,他们简称为“王杨卢骆”。
四杰齐名,原本并非指他们的诗文,而是主要针对骈文和赋来说的。之后就主要用来品评他们的诗了。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中有“王杨卢骆当时体”这句,一般人们就认为是指他们的诗歌;但也有人认为是指文章,比如清代宗廷辅的《古今论诗绝句》中说“此首论四六”;还有人认为是兼指诗文,像刘克庄在《后村诗话·续集》论述这首诗时,就列举了赋、檄、诗等作为例子。
【吴中四士】
吴中四士为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在初唐与盛唐相交之时,四人齐名。他们皆为江浙一带之人,而这一带在古代称作吴中。所以,人们将他们称作“吴中四士”。
贺知章和张若虚在四人中是当时很著名的诗人。张旭既是书法家,也是诗人。包融流传下来的诗数量不多。其中诗作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为出名。“四士”性格豪放不羁,他们的诗大多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常常能透露出一些新的气息和新的情趣,体现了唐诗从初唐向盛唐过渡的特点。
【沈宋】
初唐武后时期有两位宫廷诗人,分别是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被合称为“沈宋”。他们创作的五七言近体诗,使得五七言律体逐渐趋于定型。
【温韦】
温庭筠和韦庄在晚唐时期被并称“温韦”。他们是唐末的诗人与词人。温庭筠地位很高,韦庄地位也很高。他们成为了文人词的奠基者,并且还是花间派两位最重要的代表诗人。
【酒中八仙】
唐开元年间长安市上有八位嗜酒好仙的“酒仙”,其一为贺知章,其二是汝阳王李琎,其三是清和县公李适之,其四是崔宗之,其五是苏晋,其六是李白,其七是张旭,其八是焦遂。此乃唐杜甫《饮中八仙歌》所提及。此诗描绘了当时长安市上“饮中八仙”醉后的状态。
【四大边塞诗人】
四大唐朝边塞诗人分别是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
边塞诗人主要以描绘边塞风光和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要内容。在汉魏六朝时期就已经有一些边塞诗人了,到了隋代,边塞诗人的数量不断增加,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推动了其发展,到了盛唐时期就全面成熟了。其中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这四位擅长边塞诗创作,他们的作品比较出名,所以史学上把他们并称为“四大边塞诗人”。
【高岑】
盛唐诗人高适与岑参被合称为“高岑”,这是盛唐边塞诗歌代表诗人的专门称呼。然而,“高岑”这一合称,最早始于他们的好友杜甫所作的《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诗中写道:“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思是说他们两人成名相对较晚,但才学却可与沈约、鲍照相媲美,原本并非专门的称呼。
【王孟】
王维和孟浩然被称为王孟。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所以也把他们称作王孟诗派。
【韩孟】
唐代中期有诗人韩愈和孟郊,人们常将他们合称为韩孟。他们的诗风格各异,然而在形式方面都刻意去追求奇特,从而形成了一种险怪的诗风。
他们主张以文的形式来作诗,对人事进行议论,就像韩愈的《师说》那样,使得诗呈现出散文化的趋向。然而,他们在扭转大历以来那种平庸的文风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且也创作了一些优秀的诗作。与韩孟的风格相近的还有贾岛和卢纶等。
【元白】
元白指的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元稹和白居易。他们注重写实,崇尚通俗。他们发起了新乐府运动,着重强调诗歌具有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在语言方面,他们力求做到通俗易解。
【韦刘】
韦应物和刘长卿被称作“韦刘”。他们是唐代中期的诗人。他们的诗作大多是对山水田园的描写。他们被视为“山水诗派”。
【刘白】
刘白指的是唐中期的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他们两人之间的友谊十分深厚,并且创作了大量的酬唱诗。白居易曾经用“四海齐名白与刘”这样的话来自我夸赞。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也被称作唐宋古文八大家。其中有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还有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这八位散文家。
此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大李杜】
“大李杜”是唐朝大诗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并称。
【小李杜】
“小李杜”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的合称。
【大历十才子】
中唐诗人有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被合称为“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流派。他们没有共同的组织,也没有共同的宣言。然而,他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审美趣味,遵循着共同的创作原则。并且他们相互唱和,交往密切。所以,可以将他们看作是一个流派。
姚合的《极玄集》中最早出现了其称号及所指人名。李端,字正己,是赵郡人,在大历五年考中进士。他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进行唱和,被称作十才子。
【皮陆】
晚唐有皮日休和陆龟蒙两位诗人并称。皮日休担任苏州从事之职,而陆龟蒙是苏州人。他们时常相互应和,创作的诗作数量颇为众多,后来将他们的诗作合编为《松陵集》,这便是皮、陆并称的一个缘由。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中国古代有四位才女,分别是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以及卓文君(存在争议为班昭)。她们在历史上赫赫有名,都具备出众的才华,既富有才华又品德良好。她们的事迹让后世无数人对这些红颜充满了向往和敬仰之情,也真正印证了一句话,那就是谁说女子不如男!
【三苏】
三苏指的是北宋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
父子三人在文学成就方面都有自己的成果,所以被人们合起来称作“三苏”。清代的名臣张鹏翮撰写了大门联来称赞三苏,他写的是:“一门之中有父子三位词客;从古至今的文章中,有四家最为杰出。”这副对联最为高雅。
【苏门四学士】
苏门四学士是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的合称。这四人都出自苏轼的门下。最先把这四人并称并加以宣传的是苏轼本人。他曾说:“像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这样的人,都还没有被世人所知晓,而只有我苏轼最先知晓。”(《答李昭玘书》)
【苏梅】
苏梅,北宋诗人苏舜钦与梅尧臣的并称。
苏诗走的是粗犷豪迈的路线,梅诗则大多是委婉闲淡的作品。所以,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品评说:“圣俞(梅尧臣)和子美(苏舜钦)在同一时期齐名,然而两家的诗体很不一样。子美的笔力豪迈隽秀,以超迈横绝为奇特之处;圣俞深思精细,以深远闲淡为意趣。各自都发挥到了极致,即使是善于评论的人,也不能分出优劣。”这个意见是恰当的。
【济南二安】
宋朝时期有两位著名词人,分别是辛弃疾和李清照,他们都是济南人。并且两人的字号中都有“安”字,正因如此,后人把他们合称为“济南二安”。
【苏辛】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人物,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人物,苏辛指的是苏轼与辛弃疾的并称,他们二人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高佑釲的《陈其年湖海楼词序》中引用顾咸三的话说道:“宋朝各个词人的词作最为兴盛,体裁并非一种。苏轼、辛弃疾的词风格雄放豪宕,秦观、柳永的词风格妩媚风流,二者明显分属不同的途径,各自都达到了极致的美妙。”从晚唐的“花间派”开始,词一直以婉约为正统,诗显得庄重,词则显得妩媚,这几乎成为了固定的格式。苏轼以豪健纵放之笔进行创作。他开创了豪放一派。这使得词的题材范围得以扩大。也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并且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最终让词体获得了解放。
【苏黄】
苏轼是中国北宋诗人,黄庭坚也是中国北宋诗人。苏轼是宋诗风格的体现者,黄庭坚也是宋诗风格的体现者。他们的影响都很大。自北宋末以后,不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常常把苏轼和黄庭坚以“苏黄”并称。
【宋四家】
中国北宋时期有四位书法家,分别是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他们被合称为宋四家。这四位书法家大致能够代表宋代的书法风格,并且在书法成就上处于最高水平,所以被称作“宋四家”。
【二程】
程颢和程颐被称为二程,他们是河南洛阳人。他们的学说被称作“洛学”。同时代的张载创立了“关学”,二程学说与“关学”颇有渊源。二者的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南宋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他们的学说。
【南宋四大家】
南宋四大家又被称作中兴四大诗人,(也可以称作中兴四大家,不过通常被称为南宋四大家),他们是中国南宋前期的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这四位爱国诗人的合称。
【永嘉四灵】
永嘉四灵是当时在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生长的四位诗人,分别是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他们形成了中国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代表了南宋后期诗歌创作的一种倾向。因为彼此的旨趣相投,诗格相似,擅长写唐律,专门以晚唐的贾岛、姚合为效法对象,称之为唐体,他们的字号中都带有“灵”字,而温州在古代是永嘉郡,所以就称他们为“永嘉四灵”。
【元曲四大家】
元曲有四位著名的作家,他们是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他们都是元代的杂剧作家。这四位作家分别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以及不同流派杂剧创作所取得的成就,正因如此,他们被称作“元曲四大家”。
【前七子】
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存在一个文学流派叫前七子。该流派的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这七人,并且是以李梦阳和何景明作为代表的。
【后七子】
在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 - 1572),有一个中国明代的文学流派。这个流派的成员有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余日德、张佳胤。其中以李攀龙和王世贞为代表。
【公安三袁】
明代晚期有三位姓袁的散文家兄弟,他们被称为公安三袁。这三位分别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因为他们是荆州公安县长安里(今中国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人,所以他们的文学流派在世上被称作“公安派”或“公安体”。
【岭南三家】
清初有三位广东诗人,屈大均是番禺县人,陈恭尹是顺德县人,梁佩兰是南海县人,他们三人居住的地方很邻近,时常相互往来,在创作方面彼此相互推崇看重,在当时的岭南地区享有极高的名声。
【江右三大家】
江右有三大家,他们分别是清朝中期的诗人蒋士铨、散文家袁枚以及文学家、文学理论家赵翼。三人名声相当,被合称为乾隆三大家。这三位大家的造诣主要体现在诗的创作以及散文创作方面,他们在诗论(文学理论)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江左三大家】
中国明末清初有诗人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三人,他们被合称为江左三大家。这三人都曾是明朝的臣子而后在清朝为官,并且他们的籍贯都属于旧江左地区,他们的诗名都很显著,所以当时的人们称他们为江左三大家。
【南施北宋】
南施指的是安徽宣城的施闰章,他生活在 1618 年至 1683 年。北宋指的是山东莱阳的宋琬,他生活在 1614 年至 1673 年。这两人是较早在清庭应仕和出仕的诗人,主要生活在顺治康熙时期。大诗人王士祯曾说:“康熙以来的诗人,没有超过南施北宋的。”
【南袁北纪】
“南袁”指的是号随园老人的袁枚;“北纪”指的是纪晓岚,也就是纪昀。
【南朱北王】
南朱北王,即清代学者朱彝尊和王士祯的并称。
你知道吗?
诗词世界开设新账号啦!
看世间事,解古今人
读经典书,写有趣文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