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琳 发自美国纽约
在还未实现商业化的情况下被以 190 亿美金的价格收购,这几乎刷新了互联网领域收购金额的纪录。然而,在国内它的使用并不广泛,人们对它也不是很了解。尽管国内最主要的手机即时通信软件微信正在努力打入美国市场,但是即便不考虑进入时间的因素——早几年腾讯带着微信就已经在美国发力,微信依然无法构成挑战。
这里有美国国情以及人们的使用习惯方面的问题,同时还有中国和美国两国人在互联网理解上的差异问题。
老美使用时直接替代短信功能,它能自动匹配通讯录,无需手动添加就可给安装该软件的好友直接发短信。语音功能是在 2013 年中才添加的。即便它是收费下载应用,与美国收发短信都收 0.15 美金的价格相比,0.99 美金只是和好友互动 4 条短信的费用罢了。所以经常能听到老美说:给我打电话别发短信。它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凭借其先发优势,迅速在行业中占据了第一的位置。收费下载模式让它在没有进行商业化运作的情况下实现了盈利。
今年更改了收费方式,用每年交会费的方式替代了一次性下载的付费方式。这种方式在国内可能争议较大,然而对于北美用户而言,每月要交 8 多刀,每年要交 100 多美金的付费方式显然不是问题。
2013 年微信在北美华人圈迅速普及。或许是因为与 line 等竞争对手的爆发以及在全球的推广,微信才加速更新,并且添加了传送照片和语音的功能。在美国,我们本以为它无比先进,但其手机信号的覆盖程度却很糟糕。经常走着走着就没信号了,或者信号极其微弱。然而,在信号极差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畅通无阻地发送短信,这与运营商的短信功能没什么两样。而微信则完全无法发送。这也间接印证了其创始人库姆的说法,他一直在专注于通讯的研究。
老美有其通信习惯,令人费解的是,语音对话的功能并非最先被发明,而是在其他软件的逼迫下才被添加的。因为手机信号较差,所以经常能看到语音信箱有很多条留言。身边的华人在打电话时很少留言,基本都是老美在使用。然而,从个人使用微信的经验来看,却是另一种场景,微信大多是语音对话,而仍然是以短信为主。
相比微信的喧嚣,在中看不到所谓的朋友圈以及公共营销账号,它依然是一个纯粹的联系工具。伴随的入主,会更多地引入社交属性。当它自动导入好友、分享朋友消息等功能时,它必然会成为美国版大而全的“微信”,这也是其用户所担忧的。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