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于小孩子是成长的营养,游戏的质量决定着成长的走向。
认为一个人在儿童时代于乡村成长,在青少年时代于城市享受良好教育,其人生会很完美。
进入人生的奶奶阶段,那些记忆深刻的故事,几乎全部都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吴兵 画
60年代,家家有一群孩子。吃得饱饭就是富裕人家了。
像我们家父母是双职工,又只有3个小孩子的,家境算是不错了。
既便如此,我们也没有玩具的。
儿时的游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在看完电影之后,去学习并演绎电影里的故事。另一种是随手利用身边的东西,就地取材,玩各种益智小把戏。
演电影的游戏,时间与场地在放学后上山干活时进行。
春天要采野菜,夏天要打猪草,秋天要备烧材,冬天要搂草,这些都是一年四季放学后必须进行的劳动。
无论家境如何,放学后的小孩子都要干这类活儿。
人人都挎着个筐,然后成群结队地往山上走。当筐装满的时候(其中也有手头动作比较慢的,就像我这样比较没用的人,其他的孩子会帮我把筐装满),大家就会停下手中的动作,开始研究刚刚看完的电影。
导演往往是思维比较活跃的那位,有指挥能力。
那时的小孩子将世界分成两类人,一类是打日本的英雄,另一类是日本鬼子;还有好人与坏蛋。
导演自己肯定想当英雄、当好人。没有人愿意去当鬼子和坏蛋。最后,总是那几个小小的孩子气鼓鼓地或者无奈地去充当鬼子了。
如果他们不干,大孩子就威胁不带他们玩儿。
其实,“鬼子”只是先找个地方躲藏起来。“英雄”们在山上四处寻找,当找到“鬼子”时,“英雄”们大声吼道“举起手来”。此时的“英雄”们手中拿着一根树棍,就把它当作枪。“鬼子”必须双手举起表示投降。
大家都不想成为“鬼子”,原因在于此时的感受不佳,不仅是感觉不爽,甚至还带有屈辱的意味,整个人都满脸不高兴。
但最终的结果是大家全都开怀大笑。
这大笑也是劳动的小目标,快乐!
吴兵 画
我们那时的小孩子,只要吃得饱就很快乐!
没有作业,也没有人要求你考试要达到什么名次。
四年级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有要求,必须开卷考试。在冰天雪地里,老师带着我们前往村头,去丈量碾盘的周长和直径。
回到教室里,围成圆周坐,开始出题考试。
我的头上有个炉筒子,炉子上的铁锈水滴落到了我的衣服上,那是一件刚刚做好的“国际兰”,它是当时很流行的一种纯粹的天蓝色,这件衣服让我心疼了好几天。
那次开门办学考试留下的印象就是冷!冻手冻脚!
最好的游戏是攻城。
在地上画出一个方框,并且留一个豁口。城里的人和城外的人都进行单腿跳的动作。在单腿的这种状态下,他们使劲地推对方。谁的力气更大,谁就基本上能够成为胜者,并且可以稳稳地居于城内。
攻城的游戏不需要人多,两个人就能玩半天。
其他各种棋无需工具,只需找个小棍在地上画出小格子,接着找到几个小石头,便能开始玩了。
这些游戏没有玩具,却非常健康且益智。它们极适合培养小孩子们的协调能力。有益于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互助、团结、宽容等诸多良好的品性。
童年的快乐更多的源于这些自由自在、天马行空的游戏。
吴兵 画
但我最喜欢的是文字游戏。
那时已经有了电灯。
晚上吃完饭之后,我躺在土炕上。爸爸妈妈则在一边静静地看书。与此同时,我和妹妹在纸棚上仔细地找字儿。
我家的天棚是由废报纸糊成的。躺在土炕上时,能够清晰地看到大标题以及一些小标题。
我俩的游戏规则如下:一个人提出一个题目,另一个人要在天棚上寻找。如果找不到,就判定为输。而赢的一方则继续出题。
做这个游戏的时候,大多是在冬天。冬天昼短夜长,到了晚上六七点钟,就已经躺进被窝里了。外面正刮着飘风、下着扬雪,而屋内的火炕却是热乎乎的。我们俩瞪着小眼,在满顶棚处寻找字,那种感觉非常惬意。
我至今还记得那天棚上的一个题目,即“广东广西黄麻红麻获得丰收”。当时,我怎么都弄不明白广东和广西具体在何处,也完全不理解黄麻和红麻究竟是什么东西。
一个人的命运有时是很奇妙的。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报社工作。从那之后,我每天都要和文字打交道。并且,每天我都需要为文章起题目而伤脑筋。
至今,还在为没有好题目而惭愧。
也许,我的职业在那热热乎乎的土坑上便已冥冥中被注定?
吴兵 画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儿时的那些游戏没有玩具。这些游戏成本低,质量高且效率高,比现在家长一个月花好几千去所谓的益智班要强很多。
想想现在的孩子也挺可怜的。
城里的孩子无法以大山田野当作游戏的场所;乡村的孩子虽有山有水却难以找到一起玩耍的伙伴(留守儿童已成为社会问题)。
童年的快乐,一个时代一个模样,不论是啥样,童年必须快乐!
否则,人生的快乐将打折扣。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