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记者周怀宗报道,冯有福站在梯子上,掏出一个巴掌大的纸袋,接着将其套在仅有拇指大小的苹果上,然后一捏、一拧,如此一来,一个苹果袋就套好了。这样的动作,他每天都要进行一千多次,并且已经连续做了二十多天。冯有福为延安市宜川县秋林镇卓家村人。这个村子位于黄土高原之上,曾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驻二战区办事处的所在地,在当地是有名的红色村庄。改革开放之后,此地因种植苹果而成为老区中最早致富的村子之一。然而,这些年来,种植苹果越来越难以赚到钱了。
冯有福在自家的苹果地里。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塬上村庄的致富之路
从延安市里前往卓家村,需经过一段较为陡峭的上坡路。待爬上坡顶,便呈现出一片平坦的高原景象。这是黄土高原的典型地貌之一——塬,它犹如平地上的一个巨大高台,四周陡峭,而顶上却十分平坦。
卓家村曾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驻二战区办事处的所在之地,在当地是有名的红色村庄。1939 年至 1942 年期间,办事处在此处办公。那时,八路军驻第二战区办事处有十余人迁到了卓家村,借住在村民家中。
四十多年前,这片塬上几乎全部都用来种植小麦,仅仅能够维持温饱。靠天来决定收成的村民们,没有任何其他的收入途径。改革开放之后,村里有一些人开始种植烤烟。延安在陕西是很著名的烤烟种植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后期,整个延安的烤烟种植面积达到了 15 万亩,宜川县是重点的种植区域。
冯有福 55 岁时种过烤烟。那时他还很年轻,跟着村里的老人学习种烟。种烟属于技术活,比种小麦要复杂得多,然而其收入是小麦所无法比拟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时,烤烟种植开始走向衰落。它越来越难以赚钱,许多集体所办的烟厂都倒闭了。收了烟叶后,只能将其拿到县城里去摆摊售卖,因此种植烤烟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烤烟不赚钱。卓家村的人开始将目光投向苹果。上世纪八十年代,塬上就有一些人开始种植苹果。烤烟衰落之后,苹果迅速在当地普及开来。卓家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种植苹果的,一直种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多年了。
俯瞰卓家村的苹果果园。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塬上的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这些条件适宜苹果生长。所以塬上渐渐成了当地的品牌。冯有福说,塬上的苹果比别处的好一大截,川里的苹果不行,因为川里的苹果糖分不够。
种苹果是一件苦差事
冯有福55岁,和妻子两个人种15亩地,全是苹果。
种苹果是一件很辛苦的事。15 亩的苹果园,几乎把冯有福夫妻的精力和体力都耗尽了。从春天果树开始长出新枝开始,一直到 10 月份收获苹果,他们几乎每天都在地里忙碌。忙的时候,还得雇人帮忙。仅套袋这一项工作,就需要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而且这还是在雇人的情况下。
套上袋子的苹果。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15 亩地,每年大概需套 10 万个袋。在最忙的时候,需要雇人帮忙。套一个袋 7 分钱,熟练的人一天最多能套两三千个。这就意味着冯有福要付出 200 元工钱。工人大多来自山西和河南,每年会定期来这里。就如同麦客一样,他们是熟人熟手,干活快且让人放心。以前曾有人把袋子扔了,假装套完,被发现后就再也没人敢用他了。
苹果树间距较小,树冠相互连接。人只能从枝叶的缝隙中钻过,没过多久就会浑身大汗。在这样的环境下,果农每年需要工作半年多的时间。
“种苹果苦,但不种又能干什么呢?”冯有福说。
这个村家家都有大学生
周末的时候采访了冯有福。他在延安上班的儿子回家帮忙,还有雇的两个人,总共五个人在地里套袋。
村里种苹果的人,大多是年龄在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年轻人有的出去考学,有的出去打工。走在村里的路上,来来往往的,也大多是留守在村里的老人。
“我们村几乎每家都有大学生。”冯有福说。
延安周边村子里,大多保留着窑洞式住房。即便新盖房子,也依山而建且呈窑洞状。然而在卓家村,很难看到窑洞,大部分房子是平顶砖房。村里仅有一条主干道,村民的民居分布在道路两边。
卓家村村民在种苹果之前,也散居在各处的窑洞中。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因为种苹果致富了,卓家村的人逐渐搬出窑洞,在一块平坦的地上建起了新居。到现在,依然住在山上窑洞里的,只剩下很少的几户。
这个村子很早就致富了,即便如此,依然留不住年轻人。因为种粮食可以机械化,而种苹果不行,至少在他们这里不行,全靠人工。在梯子上一站就是一天,年轻人受不了这种苦,也不愿意受这种苦,所以都出去了。
已经五六年不赚钱了
冯有福家有 15 亩苹果。在年景好且价格好的时候,他们一家的纯收入能够达到 10 万元。然而,这只是一个理想的数字,在大多数时候,他们的收入要远远低于这个数值。
2018 年,苹果因霜冻而大面积减产。冯有福家的果树也遭受了同样的灾害。然而,苹果价格并未大幅提高,往年价格通常在 3 块左右,2018 年最好的时候能卖到 3 块 8。成本也没有降低,像肥料、农药、人工等该用的东西一样都没少。
2019 年上半年,苹果价格呈现疯涨的态势。在市场上,每斤苹果能够卖到十多元。然而,这与冯有福他们并无太大关联。真正赚钱的是中间商,而受灾的果农依然处于赔钱的状态。
“最近五六年,几乎都没赚到钱。”冯有福说。
塬上皆为旱地,苹果树依赖自然条件获取养分。干旱、多雨、霜冻、冰雹等情况,均对果农的收入有着直接影响。然而,他们几乎没有较为有效的解决办法。2019 年上半年遭遇大旱,冯有福只得给苹果树浇水。一吨水价格为 8 块,仅能浇 4 棵树。他浇了两遍,花费了两千多块钱,这是额外产生的成本。但他能否获得与之相应的收益,依然无法确定。
干旱的情况下,今年的坐果率却意外地良好。入夏时下了几场雨,这使得今年多了一分丰收的希望。然而,冯有福也有新的担忧,那就是如果丰收了,价格可能就会下降。
张保祥和他的合作社
在冯有福的果园附近有一块地,张保祥在这块地里给新栽不久的一小片树苗做环切。他用专门的环切剪沿着树枝转一圈,只切断皮层,而不伤木质。这样做能让果树及时封顶,使营养回流,从而提高花芽分化率和坐果率。
张保祥的地里与冯有福的苹果地不同,其地里沟壑纵横。在挖开的坑道中,正准备埋滴灌管道,这是他自己琢磨出的地埋滴灌技术。埋在地里的管道,既能起到浇水的作用,又能实现施肥的功能,还能节省人工。如今,这种技术在附近几个县已经得到了推广。
种植能手张保祥。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张保祥是种植方面的能手,同时也是村里合作社的管理者。在 2008 年的时候,张保祥与一部分村民一起成立了一个果业合作社。如今,这个合作社拥有 360 户会员,这些会员不仅来自卓家村,附近的几个村也有。
农民处于农业产业链的最底层。在树苗、化肥、农药的采购方面,以及苹果的销售过程中,制定价格的权利都掌控在他人手中。农民只能被动接受,没有进行议价的能力。张保祥组建合作社,其初衷就是为了能够降低采购价格并且提升售价。
合作社也缺议价能力
360 户合作社的会员,每家大约有 10 亩果园,总共近 4000 亩,在附近算是较大的农业经济体。然而,合作社掌握的议价权很有限,除了自家研究并投建的地埋滴灌管道外,在化肥和农药等采购方面,他们最多能获得 10%左右的价格优惠。
合作社在销售方面所能提高的价格非常有限。基于此,张保祥积极进行多方筹措,申请了一项市级的农业项目。通过该项目,为合作社中的 100 多户会员建造了冷库,每户一个。每个冷库的造价为 6 万元,项目补助加上国家的农机补助共 2 万元,张保祥自己投入 4 万元。每个冷库的规模不大,能够储存五六万斤苹果,差不多正好是一户果农的年产量。
在卓家村及其附近的村子里,每年到苹果收获的时节,就会有商人来到地头进行收购。果农只需负责将苹果采摘下来,然后把它们堆放在地里。收购商会雇佣人员来给苹果进行分类和装箱。由于苹果按照不同的等级,价格也各不相同,所以不允许果农自己进行装袋,以免出现质量不一致的情况。
冯有福家的苹果每年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售卖。价格由收购商决定,他们只能无奈地接受。要是嫌价格低,是可以不卖的。但实际上,没人能真的不卖。如果不卖,就得自己想办法去销售。即便自己卖能多卖点儿钱,也远远无法弥补其间产生的成本。并且,苹果不耐久放,自己卖的话,还没卖完就可能已经坏掉了。
张保祥在冷库里。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合作社成员若有冷库,就多了一个选择。当价格不合适时,可以先将物品存放在冷库里,等价格稍微好一些后再进行售卖。即便如此,每斤最多也只能提高两三毛钱。
价格无法提升,合作社的成员们只得另寻他法。地埋滴灌便是其中一项举措,它能够增强果树的抗旱能力,还能实现均匀施肥,进而提升产量。此外,大部分合作社的果农在果园中搭建了“防雹网”。
办事处旧址正在修葺
离开卓家村的主干道后,沿着一条土路往上坡走。不远处便是卓家村的旧村址。在大规模搬迁之前,卓家村的人都居住在半山腰的窑洞里。如今,绝大部分窑洞已经废弃坍塌,被荒草所淹没。有的窑洞甚至连路都塌陷了,只能在悬崖上远远地看到窑洞的痕迹。
村民搬走后废弃的窑洞。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还借用了李俊英家的 5 孔土窑洞。
办事处所在的院子位于村子的最高处,此地地势十分险要。院子的前面有一条陡坡,这条陡坡一直通到沟底。院子里有马棚和灶房等建筑。此外,还有一条当年挖掘的地道,这条地道也能够通到沟底。
80 年过去了,这里早已无人居住。当年办事处人员居住的那 5 孔窑洞,在 2013 年的一场暴雨里,有部分坍塌了。
记者探访时,发现办事处正在进行修葺工作。沿着悬崖处建起了一圈黄土墙。院子里的马棚、磨盘以及地道等都已恢复原状。在地道的边上还修建了一个小小的亭子。院子里的房子不再是窑洞,而是变成了黄泥墙、人字顶的房屋。
有几个工人在房顶进行铺石片的工作。一位工人向记者透露,他们现在所做的是仿照以前的样式。在以前,由于缺少瓦片,而山里的石头却很多,所以屋顶大多使用石片。然而,现在几乎没有人再使用石片了,因此铺石片的技术也基本上已经失传了,现在只能一边摸索一边进行施工。
站在屋顶上,可以看到塬上的苹果林呈现出郁郁葱葱的景象。在苹果林的顶上,有小片小片的白色防雹网。这些白色防雹网是合作社社员家的果园所使用的。
冯有福家的苹果林未设置防雹网。这些年来,种植苹果无法获得盈利,他也不愿再投入更多成本。他认为年轻人以后不会从事农业生产了,而他们只是习惯了种植,所以只是勉强维持着种植。以后如果干不动了,家里可能就没人再种地了。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影 王巍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项玲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