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应该如何复习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教育研究应该如何复习
“教育研究”这部分知识,应该如何准备?
从历年的考频情况来看,2014 年之后有好几届都没有考教育研究了。然而,从 2020 年开始,尤其是 2024 年的上学期和下学期以及 2025 年的上学期,这三届都是必定要考的。并且,在 2024 年的下学期还出现了一道材料分析题。
从难度方面来看,最初的教育研究知识点考查得较为浅显。然而,到了 24 下以及 25 上,考查就变得非常深入了。可以说,这些知识点不是能够立刻在书本上直接找到并可直接抄写的。而是需要经过思考和理解之后,才能够进行回答。
教育研究在中学不考,仅在小学学段出现。中学的同学可以松口气。然而,对于要考小学的同学来说就犯难了。如果仅仅看一般机构教材上梳理出来的那些知识,根本无法应对当前的难度。
《教育研究方法》陈向明 主编
加读这样一本书,仅是为了应对10~20分
可以看到,小学学段的科目二的难度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程度。其中最麻烦的事情是设置课时,需要为这本书增加至少 10 节课时。在原本的 20 到 30 个课时的基础上,这给机构和学生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教育研究目前尚未有一本权威的专著,这导致该领域未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相对而言,《教育研究方法》陈向明这个版本有 422 页,能够让你大致弄清楚各种教育研究的缘由和过程。
新问题出现了。对于那些尚未搞明白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原理的学生们,我的内心感受十分复杂。尤其是那些朝九晚五且还要带娃的宝妈们,每天催促她们晚上来上直播课,比上课本身还要累。以这样的学习主动性,就别奢望她们能将精力投入到《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中了。
“教育研究”知识结构
建议先看书中的“导学”部分,思考几个重要的问题
不要拿起书就看,自学者得在看书前提出问题
1 为什么要进行教育研究,教育研究对于教育理论提出的意义?
什么样的研究问题具有价值呢?这与研究的源头的可靠性以及可行性有关,也与“文献类别,如何选题”等章节相关。
作者为何将教育研究的范式划分成“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呢?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思考,实证主义所对应的定量研究方式与解释主义所对应的定性研究方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究竟是什么呢?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哪些区别?你认为定性研究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设定一个例子,比如一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思考这个班级的学生成绩能否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仅仅进行定量分析,这样是否靠谱呢?那么定性研究在其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一系列类似的问题,能够在你思考的过程中,帮助你在脑海里构建一个合理的思维地图。
书上的总结,比较完整的概括了教育研究知识全貌
小编讲人话:
教育研究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与反思的真实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们能发现问题并且总结规律。发现问题时,能体现出定性的特点。这时,判断问题有没有价值,会涉及到书本前几个章节所讲的教育研究的一般规律,从怎样科学选题,到筛选可靠的文献资料,再到最终完成教育研究报告,这一系列的流程性知识都很重要。
在具体探讨教育研究方法的时候,辩证思维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明白,定量研究虽然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它并不是万能的。定量研究是把定性研究中提出的问题,用定量的方式来进行证明。不过,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适合用在能够被量化的领域。书本上主要考查的是实验法。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不同,它更适合那些混沌且未知、定量方法难以到达的领域。这些领域通常包含人与自然界特殊的相互作用和融合,要依靠人的意识以及自然的反应,这样我们才能有所察觉。在进行质性研究时,我们能发现问题,接着通过定量研究把问题转化为数据并进行量化,让研究变得更便捷、更直观,进而推动教育研究不断深入发展。书本上考的比较多的就是访谈法,观察法,调查研究,叙事研究
将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的就是综合研究,比如:个案研究。
总结:
如果你是我课上的学生,那么基本上也可以把握住这些基本的知识要点。
3道让人恐惧的简答题
2025上半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 -
小学科二的 3 道简答题,其出题风格与中学简答题的思路渐趋不同。它走出了小学学段的独特路径,着重体现小学学段的知识特点。
小学科二的 3 道简答题大多剑走偏锋。除了保持 1 道心理类题型和 2 道教育类题型外,考的内容严重偏离我们学习的主干知识区域。
我之前的文章提到过,千万不要把时间和钱浪费在考前去购买所谓的小学简答题押题。没有任何机构能够押中,我也不能。然而,仍有不少机构每年都宣称自己年年押中。对此,我感到很无奈。
科目二的出题风格:
似乎想告诉我们,不要再死记硬背了~
2025上半年
学习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
知识点的出处:
我找遍了很多种版本的教材。最终在《教育心理学(冯忠良)第三版》这本书中找到了线索。
参考答案(10分满分):
学习与个体的心理发展存在着辩证的关系。二者相互之间有着制约作用,也相互促进。具体表现为心理发展会对学习起到制约,而学习则能够促进心理发展。
一、个体心理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3分)
这里闪现过一些我们之前学过的知识:像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它强调生理和心理的准备很重要。不过,嘿,这只是生理的影响,并非心理方面的哦!
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对建构新的知识有重要影响。
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包括认知、情绪、意志和注意等方面,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阶段性和关键期上。
如果能够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那么就可以探讨不同认知阶段对学习所产生的影响。估计在这方面获得 3 分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二、学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3分)
个体不断同化周围的新知识,也不断顺化周围的新知识,以此来改造自己的认知水平。然后,将这些改造后的认知水平内化到自身的态度和道德行为上。
例如,情绪理性疗法表明,认知对于情绪的产生具有很大的决定作用。 情绪理性疗法显示,认知在情绪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情绪理性疗法体现,认知对情绪的产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出题灵活,知识覆盖面广泛:
此题的难度与考编和考研的水平相近,一道简答题呈现出了材料题的难度。然而,静下心来分析便可得知,出题老师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在复习迎考时“戒骄戒躁”,减少“心浮气燥”,多静下心来思考。但对于那些喜欢背书且认真学习的同学而言,这几次考试的杀伤力确实很大。
2025上半年
教研组应如何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知识点的出处:
“教研组”这三个字一出现,几乎所有看过书且认真复习迎考的同学都背后冒冷汗。学生们不清楚这一点,我自己也着实在大脑中搜索了所有学过的专著,却也是满是疑问。因此,明智的同学把这道题当作“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是能够拿到一半多分数的。
我了,找到这样一个文档,虽然不是官方仅供个位参考
难度分析:
教师专业发展这一章节,在中学一直是主要的知识点。即便对于知识教师专业而言,它也只是一个较为边缘的知识点。历年考试所涉及的也仅仅是这些题目罢了。
这次怎么突然降临到小学同学身上呢?并且,要么不出手,一旦出手就如此重磅,“教研组”也有可能是个干扰项。
老师手把手指导每一位爱徒
*老师会添加同学的微信,在课后同步指导,督促检查笔记
*老师使用上位教学,先帮助学生建构框架知识,章节内在联系
*特别是在学习科目二中以理解为主,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教育与社会
(随堂手写笔记)
教育的概念
(随堂手写笔记)
导学课01
(导学课笔记)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