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在不断加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银行网点的数量一直处于持续减少的状态。《证券日报》的记者依据银保监会金融许可证信息平台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后发现,从今年开始到 12 月 22 日为止,商业银行机构一共有 2398 家银行网点停止了营业。
离柜率逐年上升,物理网点数量持续减少。背后的原因是线上渠道和电子业务的占比不断提高,同时银行渠道正在持续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从技术应用方面来看,银行业一直在持续增加金融科技资源的投入,并且全面深化科技与业务的融合。
银行网点数量持续缩减
数字技术快速发展,银行物理网点的渠道依赖度在逐渐降低,关停撤销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从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数据来看,在 2018 年到 2020 年期间,中国银行业的网点数量连续三年呈现下滑态势。今年以来,银行网点数量减少的态势一直持续着。从银保监会金融许可证信息平台所披露的信息能够看出,在今年以来到 12 月 22 日这段时间里,商业银行机构当中已经有 2398 家网点停止营业了。
今年上半年,工行的网点数量小幅增加了 23 个。农行的网点数量环比减少了 94 个。中行的网点数量环比减少了 31 个。建行的网点数量环比减少了 85 个。仅在 2021 年上半年,上述四大国有银行对比年初合计减少了 2 万余人,银行人员在减少,其中大部分来自网点前台柜员的减少。
《证券日报》记者留意到,ATM 自动取款机也在网点减少的同时有所减少。央行所公布的 2021 年三季度支付体系总体情况表明,到今年 9 月末的时候,全国现存的 ATM 机数量为 95.97 万台,相较于去年同期减少了 6.94 万台。
银行网点数量在不断减少,而离柜业务率走高是其背后的重要原因。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数据表明,在 2016 年到 2019 年期间,银行业的平均离柜率分别为 84%、87.58%、88.67%、89.77%。2020 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离柜交易总额同比增长了 12.18%。
易观的高级分析师苏筱芮向《证券日报》表明,银行网点关停属于一种正常的情形。在金融业务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以及移动端用户规模不断扩张的情况下,银行需要对网点的盈利状况进行考量,并且依据经营业绩来进行合理的调整。
技术主导网点转型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兴起了,银行网点开始做出改变,推出了新型智慧网点,这种网点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以大数据作为后台支撑,用智能设备作为前台服务。
《证券日报》记者留意到,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银行分支网点开展了数字化、智能化以及场景化的改造工作。今年从开始到现在,商业银行在推动数字化转型这方面一直在持续用力,并且有不少银行还提升了在区块链、数字人民币等金融科技领域的规划安排。
同时,上市银行在三季报里提出要加强科技对数字化转型的赋能。比如,浦发银行借助全链路的数字赋能,促使全景银行建设迈入新的阶段。在科技与业务相互融合这方面,浦发银行通过强化以数据为驱动的力量,持续为财富、代发、快捷支付以及风控等场景的经营提供赋能。北京银行以“211”工程和“京匠工程”作为牵引力量。在业务数字化这一领域,加大力度强化人工智能在各业务领域的应用,同时强化大数据在各业务领域的应用,并且强化生物识别在各业务领域的应用。
日前,(艾媒咨询)发布了《2021 年中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赋能组织成长趋势研究报告》,此报告被称为“报告”。报告表明,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在加快。在 2020 年,银行机构的信息科技总投入为 2078 亿元,并且同比增长了 20%。同时,金融机构的科技投入在营收中所占的比例有了大幅提升,部分银行的科技投入占比达到了 4%以上。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包括理念、机制、人才、技术、数据等。数字化转型之路还很漫长。多数银行业内人士觉得,战略执行缺少配套的制度流程,创新技术人才存在不足,数据质量和数据治理存在问题,这些是当前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苏筱芮称,在金融科技人才领域,部分区域性银行难以招到高级金融科技人才;从组织架构与协调性来看,数字化转型需各业务部门从上层到下层予以配合,或者专门设立与数字化转型相关的部门,而有些银行在行动能力上存在不足;就成本收益而言,数字化转型前期投入必然大于产出,怎样衡量不同方案下的成本以及未来预期收益仍存在挑战。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着数据治理方面的问题以及战略方面的问题。其一,数据的全面性与合规性仍需进一步提升;其二,银行对战略的重视程度不足,许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仅仅停留在业务转型层面,尤其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它们尚未从战略层面开展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规划。
转型既靠硬实力也靠软实力
在未来线上与线下渠道全面融合的趋势当中,银行的线下网点必须进行转型,以更高效地服务于全渠道销售。这既需要在物理技术方面实现“硬实力转型”,也需要在营销服务方面实现“软实力转型”。
《证券日报》记者察觉到,银行在进行数字化网点建设时,更多地把重点放在学习外在的经营模式上,却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给忽略了。业内人士还指出,在尝试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营业网点应该更加坚定地以客户需求作为中心,重视对客户服务的提升工作,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十四五”规划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需紧跟最新的科技动态。要持续对科技赋能进行探索,在产品与服务、合规与风控、管理与运营等方面,有序推进创新应用的落地。这样做既能实现降本增效,又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中信建投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指出,未来银行网点必定要朝着营销的方向进行转型。然而,当前银行网点的人员配置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匹配情况。一方面,银行网点迫切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且有经验的营销人员;另一方面,现有的部分银行营业人员年龄相对较大,不愿意进行转型销售,这导致了目前银行现有营业人员的工作效率不高。所以,银行网点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
黄大智表示,银行应当把流量当作客群经营的重要要素。对于重点客群,要形成一种以客户为核心的、具有全局性的经营策略。并且要探索多个场景的应用,以此为用户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
苏筱芮指出,对于银行网点的未来展望而言,线下网点未必就是“鸡肋”。如果能够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创新改造,那么或许就会成为银行网点开展新型经营模式的突破口。近年来,有一些机构陆续尝试了咖啡银行、书店银行、蛋糕银行、电竞网点等形式。这些机构既能够通过创新服务模式,从而获得市场上良好的关注度,打响自身的机构品牌;也能够吸引指定的客群,借助异业合作的方式,来巩固银行的客户资源。
本报记者 彭 妍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