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应当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基础。这不仅是教育本质的回归,也是思品教学特点的需求。以下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篇一
《让小学思品教育回归生活》
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学需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基础。这既是教育本质的回归,也是思品教学特点的需求。只有让教育回归生活,学生才能记住所学知识,并且能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任务才算真正完成。
关键词:小学思品;生活化;知识应用;品格塑造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许多教师未重视将课堂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一重要性,只是一味强调课程的知识性,却忽略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情况。这样既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完全违背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本质。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知识性学科教育有很大不同。思想品德教学以实际生活为基础。课程内容中的人物、事例及道理理论都源于实际生活。这个特点决定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只有加强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才能做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通过生活才能起作用,只有这样的教育才堪称教育。此语在很大程度上为小学思品教学指明了方向,即向实际生活靠近,让思品课堂回归实际生活。尤其在思想品德和道德教育方面,教育要让学生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在实际生活中保持道德操守,而非只知思品教育理论知识。
1 课堂教学要立足于生活, 内容选取要贴近生活实际
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选取的教学内容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这是因为该课程的特质有此要求,也能满足小学生的特殊需求。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律性不高,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不强,所以要用他们熟悉的知识作为桥梁,让他们接受新的知识。学生们对实际生活中的事和物极为熟悉。教师需充分利用这些“桥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不到课堂教学的生硬与刻板。我们也要尽量从实际生活中选取课程教学中的案例,列举身边常见的人和事以引发学生思考,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获取思品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 将教材内容还原到生活实际
教材内容中有很多人物,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真实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将学生禁锢在教材内容里,而要把教材内容还原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意识到这些人物和事迹就发生在我们周围。
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在“责任”中长大》这一课刚学完不久,班上一位学生家中突遭变故,导致他变得沉默孤独。于是我把这一课的内容又讲了一遍,不过是不同的人物和事迹。学生们感到诧异时,我把讲的“故事”主人公介绍给大家,此人正是我们身边的同学。此后,大家都主动帮助那个学生,在大家的关心帮助下,也渐渐看到那个家遭变故孩子脸上的笑容。
这件事让很多孩子意识到,课本教材里的人物和事迹在我们身边经常发生。只要我们给予及时关注,我们都能成为书中的“人物”。同时,这件事让学生体会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懂得帮助别人也是很快乐的事情。
3 课堂活动要还原到实际的生活
课堂活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很重要且不可或缺。在这个环节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教师应该对这个部分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小学思品教学中,与此同时。课堂活动需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笔者认为,课堂活动的生活化程度对这门课程的生活化程度有很大影响。这种程度的高低关乎这门课程教育的成败。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需将所学知识与自身实际生活相结合,还要在自身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课本知识,如此我们的教育目标才算真正得以实现。这种结合与运用的能力并非学生先天就具备,而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和被培育出来的。所以在进行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安排时,我们务必注重提升活动内容的生活化程度,同时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并主动探索,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达成活动的目标。
4 课堂延伸要以实际生活为背景
思想品德教学涵盖生活的全过程。我们既要在课堂上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也要在课后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和教育实践。比如,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参与道德品质方面的社会实践,像参加社区卫生服务,以及参与调查社区动植物品种及其生活情况等。这些课后的社会实践能够对学生起到再教育的作用,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课后实践体会到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意义。
学生通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能够明白道德的品质并非仅仅作为知识供学习,而是作为生活的标准去衡量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 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能明白道德品质不是单纯作为知识去学,而是当作生活标准来衡量日常行为。 学生经由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能够懂得道德的品质不只是作为知识来学习,而是作为生活的准则来衡量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最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懂得了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对他们自身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徐康黔提出了如何让小学思品教育回归现实生活这一问题。此观点发表于 2011 年的某学院学报,其刊号为(BO7 )。
贾莉霞从生活开始进行品德课堂的构建,追求实效。此成果发表于《教育观察》2010 年第 12 期。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