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在全世界最有钱的企业家中,犹太人几乎占了一半。
美国的百万富翁当中,有三分之一是犹太人。并且在美国的富豪榜前 40 名里,有 18 名是犹太人。
犹太人凭什么这么富有呢?
答案其实就在一本叫做《塔木德》的书中。
这本书汇聚了犹太人的生存经验,是犹太民族的智慧积淀,其中还藏着他们的赚钱心法。
我看了《塔木德》三遍。从中总结出一个观点:钱存在一定的规律,而致富的道路是有迹可寻的。
做事颠倒,钱则会流向别处;将事情做对,钱自然会跟着到来。
把赚钱的顺序搞对,是一个摆脱贫穷,过上富足生活的前提。
先飞起来,再调整姿态
《塔木德》记载了一个故事:
有两个犹太商人都想去约旦河对面做生意。
其中一个商人很早就开始着手筹钱,他筹钱是为了雇船。同时,他还制定了航线,制定航线也是为了经商。并且,他也制定了经商计划。然而,尽管他做了这些准备,却一直都没有准备好。
而另一个商人,载了一船货物,带着地图便毅然出发。
第二年,第二个商人带着大量财物返回。与此同时,第一个商人仍在进行准备工作。
故事中,两个犹太商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而这不同的选择实际上致使他们拥有了两种不同的人生。
面对内心的想法时,很多人会先选择做规划,等到准备好之后才行动,最终结果是永远停留在原地。
实际上,只有开始踏上路途,真正将腿迈开,你才能够一步一步地抵达自己想要到达的终点。
想起《社交网络》中,扎克伯格的一段经历。
一天晚上,扎克伯格被女友甩了,回到宿舍后,他始终闷闷不乐。
突然,他的脑子里闪过一个想法:
能否创建一个应用,将学校里女生的照片上传至网站,让学生们进行评分?
说做就做,扎克伯格立刻坐到电脑前,专心写起代码。
很快,一个产品诞生并上线,它被命名为[具体产品名],并且在哈佛大学取得了巨大成功。
而让人震惊的是:
想法诞生之后,接着就进行了产品的设计,然后开始了产品的开发,之后产品上线了,这整个过程扎克伯格仅仅用了 6 个小时。
扎克伯格具有惊人的行动力,所以他日后能够迅速推出相关产品或举措,进而一举跻身富豪之列。
作家大冰表示,世界上的诸多传奇,其实都只是普通的人们,把自己的心意转化成了行动罢了。
任何事情,若总是停留在规划的阶段,那么永远也不会有结果。
学会将“再想想”转变为“马上做”,先着手去做然后再进行完善,这是一个人能够做成事情的基本逻辑。
正如犹太谚语所言,先起步再调整呼吸,先起飞再调整姿态。
行动对于打开财富之门起着关键作用。只要先开始行动,你所期望的未来才会朝着你而来。
先找对方向,再去深耕
《塔木德》里有句名言:
一位神射手能够百发百中。如果他漫无目的胡乱射击,那么他就不能在比赛中获胜。
找不到目标且缺少方向的人,就好像没了靶子的神射手一样。这样的人,即便再怎么努力,也只是在“瞎忙”。
在一次交流会上,有学生问杨振宁,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杨振宁称:从一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最为重要的并非你所学到的这个技术,也不是那个定理,关键之处在于要走对方向。
在这世上,决定人生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找对方向,然后努力深耕,这样做事就不会迷茫,努力也会有意义。
《目标法则》里有个故事。
汽车大亨福特刚进入汽车行业时,当时汽车主要靠蒸汽作为动力。
很多从业者都选择继续开发蒸汽动力,改进蒸汽装置。
但是福特却在思考:
“车子既然可以用蒸汽作为动力,那么用汽油应该也可以。”
他定下一个目标,即改变汽车动力。他给自己设定了十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件事。
从那之后,他首先在工厂担任机械学徒,对机械制造进行深入学习。接着,他又开始致力于钻研燃油机的原理。
每天工作再累,他都会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搞研发。
在不懈的努力之下,他历经了一段时间。到 29 岁时,他成功地制造出了第一台汽车引擎,并且用汽油替代了蒸汽。
这种创造具有革命性,它使福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福特成为了美国著名的汽车大王。
很认同一句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如果方向是错误的,那么即便行走的速度再快,也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倘若方向是正确的,即便路途再遥远,你最终也能够抵达。
有选择的专注,胜过一切毫无意义的瞎忙。
学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把功夫用在真正有价值的事上。
当你选对了方向,并且持续进行深耕。那么自然而然地,你就能够在那财富的深井里面,挖掘出属于你自己的宝藏。
先解决心穷,再解决贫穷
什么是心穷?
作家阿甘称,心穷意味着认知处于困顿状态。其本质是一种短浅的见识,会使人仅仅看到眼前的利益,进而错过了良好的机遇。
《塔木德》里有个穷人的故事。
这个穷人家里什么都没有,只有四面墙壁。一位富人对他心生同情,于是送了他一头牛,让他去开垦荒地。
按计划,到了明年收获的季节,穷人就能脱贫致富。
穷人非常高兴,每天都赶牛下地。
但很快,他觉得日子比以前更难过了,因为牛要吃草、吃饲料。
穷人想了想,就把牛卖掉,换了两只羊,毕竟羊繁殖得快。
可没多久他就发现生活更苦了,两只羊吃的食物更多。
于是他把羊卖了,买了一窝鸡,他认为鸡生蛋要比羊产羔更快。
可是仅有鸡蛋他并不满足,他时常隔三岔五地杀只鸡来吃,结果没过多久,那一群鸡一只都没有剩下了。
到了第二年,穷人依旧贫穷。
《增广贤文》里说,穷人想眼前,富人思来年。
戒掉心穷,看得足够远,视野不断扩大,你才能赢得更多。
股神巴菲特,曾连续多年登上世界首富宝座。
但知道的人很少,巴菲特一生当中 99%的财富,是在他 50 岁之后才获得的。
巴菲特买股票前会进行分析,与其他人依据市场波动来买进卖出的行为不同,他会分析这个公司的前景。
在他看来,一个公司若有发展潜力,那股票升值是必然的。
他买了这种公司的股票,股票遭遇了多次下跌,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卖出,而是选择了重仓持有。
靠这种长远的眼光,巴菲特才成为了顶尖富豪。
《财富之道》中提到,“贫”的状况是受到能力以及经验的限制;“穷”这种情况呢,是受到内心的限制。
钱没有了,任何时候都可以赚回来,心穷了,就再也无法翻身。
比解决物质匮乏更重要的,是解决内心的贫瘠。
学会跳出一时一地的限制,不要太看重当下的小得小失。
凡事看远点,不断开阔眼界,提升认知,才能获得财富的密码。
先让别人赚钱,再让自己获利
《塔木德》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犹太人库兹马,经营着一家古董商行。
他的主要供货商是当地的农民。当他缺钱的时候,农民就会把自家的古董卖给库兹马。
当然,里面有真的古董,也有很多赝品。
每次有卖货的人来,不管是真货还是假货,库兹马都会让店员把这些货收入库房。
有次店员疑惑地问:“您知晓里面存在赝品,那您为何还将它们全部收下呢?”
库兹马笑了笑,说:
我全部收下。这样能让他们多赚些钱。他们以后要是有好货,就会第一时间跑到我这儿来。我也就能够轻松地收到好多珍贵的古董了。
曾国藩说,利可共而不可独。
自私的人常常会与他人断绝往来。只有先让别人赚到钱,你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
20 世纪 20 年代,云南存在一个药商叫胡庸。他从药农那里收购药材,之后又把这些药材转卖给药铺。
当时市场很不稳定,有时药材刚收购没几天,行情就跌了。
大部分药商,不管市场跌得多狠,依然按正常价卖给零售药铺。
但胡庸却不一样。
行情下跌时,他会主动把药材批发价降低。即便要自己补贴,他也会让药铺有利润可赚。
同行们都笑他太傻,他却说:
让别人能“赚一点”,只要别人的锅里有一份食物,那么我们的碗里就不会缺少一勺食物。
他坚持让别人多赚,所以很多商铺都找他合作。他的生意因此越来越红火,最终挣到了很多钱,可谓盆满钵满。
稻盛和夫称:以利他心来度过人生,能够提升人的成就感与幸福感。最终,这种回报会返回到自己身上,并且对自己也是有利的。
真正能挣到大钱的人,他们所信奉的始终是“我要获得胜利,并且我希望身边的人也能一起获得胜利”。
人这一辈子,偶然的成功看运气,必然的成功看格局。
凡事懂得让利于人,多点成全别人,最终也会成全你自己。
《塔木德》里说:
钱的背后有着事。把事做好了,钱自然就会来。事的背后存在着人。把人做好了,事自然就会成功。
赚钱到最后,拼的其实不是能力或智商,而是做人和做事的心法。
先把人做好,再把事做对,是获取财富最重要的底层逻辑。
读懂犹太人的赚钱心法,接着学会提升自己的行动力,并且不断修炼自身的认知,进而提升自己的格局。
请相信,当你将赚钱的先后顺序调整正确,财富就会如同水流一般不断地向你身旁聚集。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 End -
每晚一卷书(ID:)原创了本文。腹中有诗书,气质自然会变得高雅。再忙碌也不要忘记给自己补充知识和能量。欢迎关注每晚一卷书。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