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辅具进入校园。这对于推动教育公平有着重要意义,能够助力特殊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并且努力让特殊儿童展现出生命的精彩。
一、推进辅具进校园,要坚持公平原则,确保一个都不能少
联合国的《残疾人权利公约》界定残疾为:伤残者与各种阻碍他们在与其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充分且切实地参与社会的态度,以及环境障碍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此公约强调了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支持的作用。我国的《残疾人保障法》表明,残疾意味着个体在身心结构上,其某种组织或功能出现了丧失或不正常的情况,从而对人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的能力产生了影响或障碍。残疾、残障、缺陷、失能、障碍,它们的定义和表述各不相同,但都与功能障碍有着本质上的联系,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残疾或障碍给特需学生的正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给他们的学习带来诸多困难,甚至严重影响他们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实现,进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2021 年教育部公布了教育统计数据,据该数据显示,我国需要送教上门的学生占特需学生的比例为 24%,这表明仍有相当数量的特需学生因缺少功能康复和辅具支持而无法进入学校就读。推进辅具进校园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坚持公平原则。努力通过校园辅具的适配和广泛适用,能够帮助特需学生改善功能并实现代偿。这样可以减少他们的活动受限和参与受限情况。同时,为特需学生提供必要且适合的生活、学习支持,创设最少限制环境。借助辅具支持,更多特需学生能够进入学校,圆上学梦,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推进辅具进校园,这是为了保障特需学生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权利,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种需要。同时,这也是确保特需学生一个都不被落下,促进他们走向共同富裕的一项政治任务和重要举措。
推进辅具进校园需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所以,推进辅具进入校园,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技术本身的讨论,也不能带有商业功利性。而是要以学生作为核心,把育人当作根本,主动将辅具进入校园与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实施相融合,着重于潜能的开发和缺陷的补偿,全方位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一,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利用辅具,培育根基、铸就灵魂,提升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三是在体育方面,要借助体育锻炼中辅具的应用,改善其功能,使体质得以强壮,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勇气。五是在劳动教育中,要通过更多地开发劳动教育的相关辅具以及让生活能力教育等的辅具得以适用,来加强劳动教育,推动特需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劳动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提升。总之,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树立品德、培养人才,赋予能力、提升质量,这是辅具进入校园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是开展这项工作所具有的全部价值和意义。
推进辅具进校园需坚持适宜原则,要让每个特需学生都能焕发生命的精彩。
特需学生在类型、程度以及个性发展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推进辅具进校园时,必须依据教育的本质规律,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特殊需要,要坚持适宜原则,注重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努力让每一个特需学生都能展现出生命的精彩。
首先,在辅具适配方面,要秉持“适宜的才是最好的”理念,不可盲目追求“花架子”和“政绩工程”,不能脱离学生多样化需求而搞“标准化”和“一刀切”,而应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配;在教学理念上,也要秉持这一理念,因人而异,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注重实用,因材施教,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其功能改善和适性发展。其次,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要推进课程教学适性调整与辅具适配的深度融合。尤其要依据特需学生的身心特点,借助通用设计的替代、变通等策略以及辅具的综合使用,让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和表达方式更具多样性、灵活性和适切性。这样不仅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还能适合特需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在教学方面,一方面要借助自制的学具、教具、辅具来助力启发式教学,以此提高特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思维的活跃性;另一方面,要依据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通过个性化辅具的适配来推进个别化教学,持续为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供“脚手架”,也就是“支架性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并提高学习质量。首先,将辅具适配与教学评价改革相融合。其次,努力借助辅具进入校园这一契机,推动更加适宜的个性化教学评价改革。最后,促进学生个性能够充分自由地发展,并且推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推进辅具进校园,需秉持合理便利的原则,以促使特需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学校的学习以及社会生活之中。
社会环境中,人的各种态度以及环境障碍会产生消极影响,这使得特需学生在参与学校学习和生活时,依然面临着诸多不利情况和困难。“随班混读”“随班就坐”以及参与不足等现象,在融合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中较为普遍。推进辅具进校园需遵循合理便利原则,要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以利于特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加强智慧校园建设,为特需学生提供便利;要加强辅具适用建设,满足特需学生需求;还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全方位为特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合理便利和各种支持。要借助辅具进校园的机会,在学校进行《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制教育,在全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全体公民尊重残疾人的意识,提高全体公民关爱残疾人的意识,提高全体公民认同残疾人的意识,提高全体公民接纳残疾人的意识,提高全体公民包容残疾人的意识,努力消除教育歧视等对特需学生参与的障碍,创设友爱互助共生的学校文化环境,促进特需学生在心理上实质性融入课堂学习,促进特需学生在心理上实质性融入各种教育活动。其次要把加强学校无障碍设施建设与推进辅具进校园相结合。要积极按照通用设计原理,将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运用到无障碍建设以及辅具的研发和使用中。要努力在学校的所有地方、育人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及各个方面都提供合理便利,以促进特需学生能够在学校的物理空间中无障碍地学习和生活。要加强立法方面的支持保障,要加强经费方面的支持保障,要加强专业人员配备方面的支持保障等,从而形成辅具进校园的规范,形成辅具进校园的导向,形成辅具进校园的动力机制,加快辅具进校园工作,让其依法有序进行,促进更多特需学生能够依托辅具支持,充分且平等地融入社会,共享现代化的幸福生活。
《现代特殊教育》在 2022 年 12 月(总第 446 期)刊载了此文。作者是丁勇,他是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以及江苏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原标题为:推进辅具进校园的原则、目的和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