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财情五处 华尔街见闻
最近,抱团股已不再如往日那般荣光。在此之际,有一个概念板块被热炒起来,这个板块就是“碳中和”。“碳中和”在两会中是重点议题,从环保领域到工业领域,再到金融领域,“碳中和”都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得较多的话题之一。
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开端。“碳中和”将会在接下来的 40 年里对我们的经济和生活起到主导作用。它会彻底改变我们生产和消费的方式。在本期视频中,我们从三个部分来聚焦碳中和。
(1)什么是“碳中和”?
(2)“碳中和”离我们有多远?
[]
01
什么是碳中和
中和意味着互相抵消。“碳中和”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将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利用人为的办法,例如通过植树造林、实行节能减排等形式来进行抵消,以此让释放到大气中的总碳量的净值变为零。
为什么要追求“碳中和”呢?近些年来,地球的状况越来越不稳定了。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干旱情况也日益严重;极寒的天气和酷热的热浪交替出现;冰川在不断地融化;森林火灾也时常发生。而这一切现象的背后,都有着一个相同的主要原因,那就是温室效应。
人类活动会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就像一层厚厚的被子一样包裹着地球,致使地球无法散热。温室气体排放的种类有很多,然而主要是二氧化碳,其占比超过 70%。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碳中和的一个简单背景。
“碳中和”这一概念最初来源于《巴黎协定》,即那个曾被特朗普促使美国退出,而拜登一就职就宣布美国重新加入的协定。
2015 年在巴黎举办的气候变化大会上,联合国成员国达成了一个共识。这个共识是要把全球的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比工业化前不超过 2°C 的范围之内。并且要在本世纪的后半叶,也就是 2050 年到 2100 年之间,实现全球的“碳中和”。
随后,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碳中和”的目标时间表公布了出来。我们国家在去年,也就是 2020 年 9 月 22 日的联合国大会上表明了态度,要在 2030 年达到“碳达峰”,在 2060 年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意思是每年的碳排放量不再持续增加,而是达到一个峰值。
02
“碳中和”离我们有多远?
或许大家认为碳中和与我们距离较远,然而实际上碳排放存在于各个方面。我们每一次进行呼吸,所穿的每一件衣服,所吃的每一顿饭,所开的每一盏灯,以及大家在使用手机观看这期视频的过程中,都会产生碳足迹。
饲养一只中等体积的狗,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 4233 千克,这主要由宠物食品生产过程产生;一部的生命周期,即从开始生产到最终使用完被回收,平均碳排放量为 81.74 千克,相当于消耗 30 升柴油的碳排放量,其中生产环节产生 45%的碳排放量,消费者使用环节产生 49%的碳排放量,剩下的碳排放量来自包装和分销。
但“碳中和”这个目标,我们确实离得挺远。中国是制造业大国,目前是全球排碳大户。根据全球能源巨头 BP 的统计,2019 年全球碳排放总量为 341.69 亿吨。其中,中国的排放量是 98.26 亿吨,占比约 29%,在全球位居首位,并且几乎达到同期美国排放量的两倍。
从人均水平方面来看,自 21 世纪起,我国的人均碳排放有了明显的上升。在这个过程中,我国陆续超过了法国和英国。到现在,我国的人均碳排放已经接近德国和日本。
大家经济发展节奏存在差异,当前中国“碳瘦身”的步伐相较于发达国家较为落后。欧美在 2010 年之前就已达成“碳达峰”,这表明他们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能拥有 50 到 70 年的过渡期,然而我们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 30 年的时间,由此可见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03
“碳中和”到底意味着什么?
会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当我们提及“碳中和”时,从表面来看是在谈论环保方面的事情。实际上,“碳中和”是一个经济概念。
2030 年要实现“碳达峰”,2060 年要实现“碳中和”。这个承诺一旦说出,就绝不能反悔。在未来 40 年里,它将重塑中国经济,让经济的运转方式发生巨大的变革。它涵盖了各行各业,对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影响。而在所有的这些变革当中,都蕴含着能带来丰厚回报的投资机会。
接下来谈谈大家最为关注的事情,“碳中和”当中存在哪些能够赚钱的机会呢?实现碳中和主要有两个思路,其一为减少排放,其二为将排放出来的碳吸收回去。
从减少排放的思路出发,最大的机会必然隐藏在排碳量最多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将会迎来最为剧烈的变化。让我们来看这张图,在我国,碳排放集中于发电与供热部门,其占比达到了 51%;其次是制造与建筑业,占比为 28%;排在第三位的是交通运输,占比 10%。
目前我国发电供热主要以火电为主,通过烧煤、天然气或石油等化石燃料来产生电能,所以发电与供热环节的排碳量这么高。
在“碳中和”的大趋势之下,未来向新能源进行切换的步伐必然要加快。这样一来,光伏、风电、水电、核电等这些绿色能源相关的企业就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光伏和风电尤其如此。在过去的几年里,它们的成本大幅降低。光伏发电的成本下降了 90%还多,风电成本下降了近 70%。它们逐渐步入了平价时代。业内人士预计,到 2050 年之后,我国 70%的电力将由风光发电提供,风光发电将成为碳中和的主要力量。
利用绿色能源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其不稳定。去年冬天的那场“电荒”大家应该还记得,在多地出现了拉闸限电的情况,路灯被关闭,电梯也停止运行。这背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新能源发电依赖自然条件,即“靠天吃饭”。光和风这些自然资源分布并不均匀,并且也不是人类能够控制的,所以无法灵活地调节产能,以应对突然大幅增加的需求。
实现“碳中和”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新能源领域,我国存在资源错配的情况。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风力资源,西部地区具备充足的光照和水资源,然而我国的用电负荷中心集中在东部。因此,需要发展特高压电网,以实现“西电东输”。
如果使用普通的高压输电线,在长途运输期间会损耗大量电力。特高压线路的优势在于能够大幅减少这种损耗。如果从这个领域去寻找商机,大家可以留意电网建设重点环节的核心企业。
使用新能源需解决的另一个问题为储能。例如,风力发电的高峰时段在凌晨前后,然而此时大家都在睡觉,处于用电低谷期,尽管发了很多电却用不完。等到早上用电高峰期到来时,风却停了。因此,终极的方案就是储能,即在光伏和风能充足的时候,把电能储存起来,在需要用电的时候,释放储存的电力。
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这些“碳应用”环节大有文章可做,除了在发热和供电这样的“碳源头”推动低碳,它们的碳排放合计占比达到 38%。
这些领域存在许多细分的题材可供关注。制造业方面,可以关注清洁能源材料以及低碳技术;建筑业则可关注绿色建材和节能系统等。在交通领域,新能源车早已备受关注,并且与之相应的新能源电池以及配套充电桩也在发展。
或许有人会感到困惑,为何近期股市中钢铁、煤炭、水泥这些板块涨势如此之好?难道这些不就是导致碳污染的“罪魁祸首”吗?就拿钢铁来说,我国钢铁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 15%。未来都依靠新能源发电了,像煤炭这样的高污染能源难道不应该被淘汰吗?
碳中和是一个过程,市场的逻辑并非如此直接。我们的经济发展在短期内离不开这些原材料,但在碳中和的目标之下,这些行业必然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整改。
工信部发话要坚决压缩粗钢产量,这样污染大的落后产能就先被淘汰掉了。随着粗钢产量下降,钢铁价格会上涨。经过优胜劣汰,行业集中度会提高。而环保水平高的龙头公司自然会受益。所以这是一个掘金的方向。
以上主要是从减排方面来谈。接下来我们从增加碳吸收的角度,来探讨碳中和中的投资机会。在增加碳吸收方面,除了植树造林之外,不得不提及的黑科技便是 CCUS——碳捕集、封存和利用。
简单来说,就是要将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捕捉回来。主要通过化学反应的方式来进行捕捉。捕捉回来的二氧化碳可以再次利用,也可以将其压缩后埋到地下,通常是埋到枯竭的油田、海底等安全的地方。
目前我国在 CCUS 技术领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去年全球有 21 个大型商业 CCUS 项目将投入运营,其中仅有 1 个来自中国。然而,在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未来 CCUS 技术的发展以及产业化进程必定会加快。无论是从创业角度还是投资角度来看,这都将是一片充满潜力的领域。
为监督企业实现碳减排,需有配套设施,例如碳交易。国家每年向企业发放碳排放配额,若企业排放量少于配额,便可将多余配额拿到碳交易所出售;若企业排放量超过配额,就需到市场购买排放权。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以更市场化的方式促使企业节约碳排放。
在该机制之下,高耗能的能源企业所承担的排碳成本较高。园林绿化以及新能源这类企业则能够成为“卖碳翁”,它们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碳配额来提升盈利。例如特斯拉,在去年终于首次达成了全年盈利的目标,然而,这一成绩并非依靠卖车获得,而是通过卖碳实现的,特斯拉 2020 年全年的碳积分收入达到了 15.8 亿美元。
在碳交易机制下,那些有潜力的“卖碳翁”也值得关注。
眼下,“碳中和”正处于兴盛之势。这一方面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国家大战略,另一方面也与当下的市场环境相关。茅台等这些高估值的抱团股表现不佳,而“碳中和”主题恰好与低估值的顺周期行业有相互重叠之处,所以寻找能躲避风险的资金开始大力炒作“碳中和”。
任何行业以及公司,一旦沾上这个概念,股价就会一通大涨。然而,大家必须要注意风险。在这当中,既有真正能够受益的龙头企业,也存在着只是跟风炒作的“垃圾”公司。即便在龙头企业里面,也有不少公司的估值已经被炒到了极高的程度。
这是一个贯穿了几十年的长期主题。对于真正的长期投资者而言,可以等鸡犬升天般的行情冷静下来,然后拨开云雾去发现真正的金子。
以上是本期科普内容。若大家觉得有收获,可点赞、可转发,也可关注视频号“财情五处”。未来我们将为大家奉上更多经济和市场相关的科普。
参考资料:
(1)“碳中和”:长达40年的主题投资机会,安信策略
(2)碳中和,风来了,中金公司研究部
(3)“碳中和”的三大投资主线,国信证券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