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好好虚度时光(ID:)
01
[]
阿姨姓王,四十多岁,半辈子呆在农村,老家有二十亩薄田。
晋北土地贫瘠,二十亩全种了玉米,丰年时,全家年收入四万多。
她第一次从村里出来是来我家打工。她是她们村第一个敢独自出来打工的女人。她这么勇敢,是为了挣钱供女儿上学。
王姐有两个女儿。在农村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旁边的人劝说她,“无论如何都得再生育一个男孩,不然到了老年,谁来赡养你呢。”
她不听。
她不仅供大女儿念完大学,自己累得够呛,还把多年积蓄都花光了。小女儿即将初中毕业,王姐下定决心出来打工,为小女儿挣大学学费。
[]
她不听。她说:“我不指望孩子以后来赡养我。让她们念书,是为了让她们有个好的前途,以后的生活能够比我过得更好。”
每次说到这里,她都会抹眼泪,并且说自己没有能力,无法给女儿们更好的条件。
这股不听劝的“倔劲”,让她有机会走出自己的路。
02
王姐毕业于初中。听闻她上学的时候是个好学生。然而,她家境十分贫寒,无法继续读书。在她二十出头的时候嫁人了,夫家极其贫穷。她唯一看中的是,这个人品行良好,并且在那个时候他还是个工人。
离开农村,是她年轻时最大的心愿。
嫁过去后,没有聘礼。夫家背负着一屁股债。公公是个鳏夫。丈夫还有未成婚的弟妹。在村里,这样人家的儿子,能不打光棍是很不寻常的。
王姐就这么嫁过去,说“那几年的日子,穷得叮当响。”
后来丈夫所在的厂子倒闭了,他又变回了农民,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完全依靠那二十亩地。
王姐那时就成天琢磨,怎么让这地多打点粮食多换点钱。
农村中机械播种较为普遍,这种方式省时省力,不过相对较为粗放。王姐带领着全家进行人力播种,她在每个种坑里放入两棵种子,以此来确保能达到最高的出苗率。
北方的土地一年只种植一季。种子被播撒下去之后,农民便闲了下来。在晋北的农村,观念较为保守,他们宁愿待在家中喝稀饭,也不愿意出去打工挣钱。
于是,有很多闲老闲少,他们有的蹲在墙根儿下嗑瓜子,有的窝在棋牌室打麻将。女人们呢,手里拿着些针线活,坐到大门口,聚在一起有四五个的时候,就开始谈论东家长西家短的事情。
王姐表示,她非常看不惯家里那种穷得连吃的和穿的都缺乏,却还有心思去打麻将的人。同时,她也不喜欢去谈论别人的是非之事。
[]
夏天在地里进行浇灌。一般的人家只会浇一到两次。而她和她的老公非常勤快,盯得也很紧。所以在一个季节里能够浇到三四次。
秋天进行收割。同样是二十亩地,她家通过收割能换到四万多块钱。而别人家在收割同样二十亩地时,最多能换到三万多块钱,她家比别人家最多时能多出一万多块。
冬天农闲了,王姐就去村里的理发店打工,一个月能挣八百。
一天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才赚到这么一点钱。很多人都觉得不值得去赚这份辛苦钱。然而王姐却不嫌弃少,她认为年前忙上几个月,能够赚到 3 千多块钱,这样过年的花销就有了着落,孩子们的新衣服也能穿得整整齐齐的。
王姐懂得一个道理,家里贫困的话,就更不应该多生育孩子。在生下两个女儿之后,还有生育指标可以再生育,但她认为已经足够了。如果再生育的话,那么每个孩子所能分到的条件就会更加糟糕。
“男女有啥区别,都是自己的娃。”
我听她说这些,觉得她有难得的理性,还思虑长远。
一个人不论处于何种境遇,当他没有任何条件时,就只能凭借比别人更加勤奋,以此来获得最初的成长条件。
03
每年多赚一点,然后零敲碎打地省钱攒钱。随着一年年的过去,王姐不但还清了债,而且在婚后第七年的时候,她花光了所有积蓄,甚至不惜再次借债,最终盖起了自己的大瓦房。
盖房子,是庄户人家一生所追求的。并非每个女人都具备这样的志向与魄力。王姐既勤劳又倔强,对于自己认定的事情,绝对不会妥协。
王姐半生里最大的阴影是缺钱,且这个阴影一直挥之不去。她在面对所有事情时,都会在脑子里自动将其换算成“能省多少钱,能挣多少钱”。
她一直都坚信,只要有钱了,就能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
然而,生活告诉她,磨难从不会如此纯粹。
村里的年轻人游手好闲并打斗,王姐的父亲无辜受到牵连。在一天他出门去挑水的时候,被恶棍在井边给刺死了。
我们通常认为只有大人物的人生才会有波澜壮阔的景象。我听王姐讲述她的前尘往事,那些点滴片段拼凑在一起,常常能让我感受到波澜壮阔的感觉。生活中的精彩和苦难,什么时候会特意放过谁呢?
父亲遇害后的那两年,她的眼泪已然流尽。农村的人大多迷信,然而她是读过书的,并不相信那些迷信的说法。但在那两年里,痛苦使得她心中生出了盼望,她真的很希望有鬼魂存在,希望能够见到父亲的鬼魂。
她特意挑选没有月亮的夜晚,前往村后的坟地。她对着那极为浓烈的黑暗说道:“倘若真的有鬼,那你就出来吧。”
“我等着鬼出来,等半晚上,啥也没有,你看,都是迷信。”
王姐变成了一个什么都不相信,并且什么都不在乎的人。这并非是消极的态度,而是她获得了一种精神层面的自由。
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中总结过类似的感受,即绝望能带来自由。真正的绝望会使人心平气和,使人谦卑,使人只能回归自己的内心。“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绝望意味着自由。
她出来打工,是受到这种自由的驱使。她不顾任何人的阻拦,在保守的村子里,流传着她抛夫弃女跟城里人跑了的各种故事,可她充耳不闻,坚决地要为自己的家人谋求一个好日子。
苦难如果不能摧毁你,那么一定会成就你。
04
我在家一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忙于孩子。于是,大半个家都交给了她,包括日常的采买等事务也全由她来打理。
她每天的花费都会仔细地记在一个小本上,能精确到角。每个月结束后,她会把这个小本拿给我,并且固执地让我一定要好好看。
我向来不是擅长精打细算的持家之人,过去也常常对精打细算不屑一顾,然而却被王姐所具备的这项技能给震惊到了。
全家一个月的吃喝花费还不到五百块。我还在进行母乳喂养,每天吃的东西看起来并不节省。
后来发现,王姐持家时,不会浪费食物。她会仔细观察每个人的食量,也会留意每个人的偏好。对于每道菜,她都能做到恰到好处;对于每餐饭,她也力求达到刚刚好的状态。
一颗白菜,每天切一小块炒,常可以吃一周。
因为想要菜的样式多,而数量少,所以饭桌上渐渐变成了一些小小的碟和浅浅的碗。我笑着说,一个山野农妇,却做出了有着日本菜般精致感的饭菜。
王姐好学,对新的生活方式,她的态度十分开放。
看到我做过一段时间烘焙,她决定自己也要学会,打算回去让老公和女儿尝尝新鲜的东西。她在电脑上对各种配方进行对比,然后进行试做,把中意的配方抄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做得很有样子。
打工使王姐家的收入大幅增长。半年后,她开始大力遥控老公对生活方式进行改革。她用打工赚的钱,给家里购置了烤箱,在卧室贴上了壁纸,还买了吸尘器。因为嫌烧炉子烟尘大,她果断地拨出一笔钱,将家里的取暖设施改成了土暖气,在村里,她家是第一家这样做的。
跟老公打电话说:家里需要有花。地里有一片片的野花呢,我们可以摘一些插在瓶子里,那样会很好看。
她放假回家后,第一次尝试烤蛋糕。村里的人都来围观,她端着盘子在房前屋后给大家送。那小小的蛋糕,还有家里的变化,不但消除了人们的偏见,还让她家成为村里过得最热闹、最兴旺的人家。村里的妇女们看到后很是羡慕,竟然来拜托她帮忙在外面找找打工的门路。
一个人求好的决心,决定了她的生活。
05
王姐改造完生活方式之后,她在精神上的追求很快就展现了出来,并且她变成了一个书迷。
她干活很利落。上午她把活干完了,到了下午就没有事情可做了。她又不喜欢到小区里和其他阿姨一起聊八卦。于是我就给她挑选书籍让她看。
开始是一些心灵鸡汤之类的东西,还有故事大王等。没想到她很快就看完了。当她还我书时,她说:“能不能再挑选一些有营养的呢?”
冯唐、季羡林之后,还有舒国治、村上春树。后来无需我推荐,她自己从满墙书架上挑选书籍,看得非常投入且如饥似渴,看完后总会跟我讨论一番。
有一天,我甚至看到她捧着一本克里希那穆提的《生命之书》……
有一天,她突然对我说:“我察觉到书是个很棒的东西。它能够让人变得有知识、有本领,并且还能排解烦恼。”她的脸上呈现出一种对自己格外满意的神情。
我知道,从那天开始,不管她往后的生活情况是好是坏,她的心都不会轻易变得干枯。王姐已然不再是之前的那个王姐了。
我从未仅把王姐当作保姆来看待。每个人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都能够带来启发。
她让我看到,一个原本处于人们所说的“底层”的人。他连白手起家都算不上,而是负债起家。然而,他凭借勤奋、吃苦、勇敢、好学这些最朴素的品质,依然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
王姐曾说:“横竖都饿不死,那又有什么好怕的呢?”这句话确实蕴含着一股极大的豪气。
后来我搬来大理,我两朝夕相处的缘分便尽了。
后来,我听闻她回村了。她买了收割机,接着前往邻近村子,帮别人收割以赚取钱财。她还打算开个小蛋糕铺子,售卖自己亲手制作的蛋糕和奶茶。
她偶尔会发朋友圈,内容是“干活累了,煮个下午茶”。图片中配着她自己烤的马芬蛋糕,以及她在城里时学会的现煮奶茶。
她会感慨道:“进城那之后的一年多时间,我的整个人生都发生了改变。” 她会感慨说:“进城后的一年多里,我的人生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了。” 她会感慨:“从进城开始的一年多时间,我的人生就有了很大的不同。”
想要拥有更好的生活,其一靠勤奋,其二靠折腾,其三靠学习。这是我从王姐身上所学到的,它不会因阶层而有所区别,适用于我们大多数人。决心求好是一方面,而勤奋、折腾与学习这三点同样重要,它们能帮助我们迈向更好的生活,且这种方式适合广大的人群。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