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网民突破10亿关口之际,算法推荐也将面临更严监管。
8 月 27 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通知。此通知是关于《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称《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的。
该《规定》的辐射范围较为广泛。它涵盖了外卖领域、出行领域、资讯领域、视频领域、社区领域以及电商领域等大部分的互联网企业。对于无处不在的“算法推荐”,普通用户具备了可以拒绝的权利。“大数据杀熟”这一行为被明确禁止。互联网公司的算法机制需要被要求定期进行核查。同时,对于算法安全、算法歧视等问题的监管也将进一步变得明确。
大部分互联网企业将受影响
在互联网世界中,算法推荐服务广泛应用在各类App及场景中。
上述《规定》明确,在中国境内若应用算法推荐技术来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即算法推荐服务),则适用本规定,不过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情况除外。
其中,应用算法推荐技术的含义是:运用生成合成类算法技术、个性化推送类算法技术、排序精选类算法技术、检索过滤类算法技术以及调度决策类算法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内容。
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海龙向界面新闻表示,该规定涵盖了诸多互联网企业。像微博、今日头条、淘宝这类的,以及外卖类、视频类的 App,都具备相关推荐服务。
电商平台的算法工程师林羽认为,主流的 App 大多会受到影响。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可能是抖音和快手,因为它们主要依靠算法进行个性化推荐。像淘宝里面的猜你喜欢等那种千人千面的算法推荐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认为,受影响最大的是内容平台方面的今日头条、微博、百家号等。同时,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也在受影响之列。此外,淘宝、京东等也会受到影响。
《规定》强调,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要以显著的方式把其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情况告知用户。同时,还要以适当的方式把算法推荐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运行机制等进行公示。
林羽判断这会给互联网公司带来一定影响。最终的影响尚需观察,例如操作系统已开源多年,然而到现在仍未出现一个十分出色的国产系统。他还指出,算法的优劣取决于技术、产品、运营以及团队等方面。
用户可选择关闭算法推荐
《规定》提升了普通用户的自主权,尤其是在面对无处不在的算法推荐时。
《规定》提及,算法推荐服务者需向用户提供不基于其个人特征的选项,同时也要向用户提供便于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若用户选择关闭算法推荐服务,那么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就应当即刻停止提供相关服务。
用户能够自主选择关闭算法推荐功能。林羽向界面新闻记者表明,对于用户而言,在使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期间,若觉得自身需要个性化推荐,就可以打开,若觉得不需要则可关闭,“这对用户来说是件好事,因为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夏海龙觉得,算法的影响范围很大,有可能会将不良信息放大,还会推送损害用户权益的内容。所以,提升用户在算法服务方面的自主权,就可以从根本上对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以及个人信息等权益进行保障。
一位资讯平台算法工程师表示,关闭算法推荐有好处,能让用户避免沉迷于推荐内容里,并且有利于打破信息茧房。《规定》还提到,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定期对算法机制机理、模型、数据和应用结果等进行审核、评估、验证,不能设置会诱导用户沉迷或者导致高额消费等违背公序良俗的算法模型。
当然,关闭推荐在客观方面会带来一些潜在的问题。上述资讯平台的算法工程师指出,在用户关闭算法推荐时,依据不同的产品策略,信息的展示逻辑或许会退回到之前的编辑推荐、热度排序、时间排序等方式。
对于许多习惯于被动接收信息或者无法明确意图的人而言,若完全关闭算法推荐,在一定程度上会致使信息触达的效率降低。从这个视角来看,该资讯平台的算法工程师表示,对平台来说,其用户的时长等指标会随之降低,接着收入会减少,长尾效应也会更加严重。
对于部分企业而言,更进一步的情况是,关闭算法推荐在客观上会使它们的广告营销效率降低。林羽表示,用户若关闭了算法推荐,那么系统所收集到的关于使用习惯等方面的数据将会相应减少。
一位广告营销行业的从业者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算法推荐的精准度是依赖于所收集的用户标签的。如果算法输送的标签维度减少了,那么算法推荐的精准度就会受到影响,同时广告营销的效率也会随之下降。
《规定》提到,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需向用户提供相关功能。此功能即允许用户选择用于算法推荐服务的用户标签。同时,也允许用户对这些标签进行修改。并且,还允许用户删除用于算法推荐服务的用户标签。
这意味着,即便不将算法推荐功能完全关闭,用户也能够拥有减少自身相关标签或者删除这些标签的权力。我们每个人在 App 上的个人信息,像学历、年龄、手机型号以及输入法经常搜索的东西等,这些都属于我们身上的标签,广告会依据这些标签来界定你这个人可能对什么感兴趣,接着就会推送相关广告给你。
该广告营销人员称,如此一来,已有的广告推荐精准度会受到影响。然而,对于具体有多大的影响,当下还无法准确地进行预测。
大数据杀熟被明令禁止
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以此来了解消费者的个人特征,而将这些最终用于商业营销的做法已经十分普遍。在这个过程里,有一些企业会对消费者进行区别对待,由此导致的“大数据杀熟”现象也经常能见到。
在此次征询意见的法规里,此现象被明确禁止。规定着重指出,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在向消费者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应当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予以保护,不能依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通过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违法作为。
刘远举认为,《规定》出台了,这表明监管层面会尽力去打压大数据杀熟这种情况。通俗来讲,就是要保护消费者,让他们避免遭受大数据杀熟的行为。夏海龙表示,这同时也是禁止利用算法进行歧视性定价,并且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相互呼应,监管理念是一致的。
在解读将于今年 11 月 1 日施行的《个人信息法》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副主任杨合庆表示,“‘大数据杀熟’这种行为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它侵犯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条件的权利。这种行为应当在法律上被禁止。”
林羽认为不让企业进行大数据杀熟是件好事。一旦该《规定》正式施行,企业就无法通过大数据杀熟来获取额外利润。
常见的电商、外卖等场景存在“大数据杀熟”现象,而这只是算法歧视的部分表现。林羽补充说,会对新老用户打上不同标签,然后对他们进行区别对待,这种做法属于歧视性或偏见性的用户标签。
算法技术不断成熟并扩展,于是算法歧视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出现,像价格歧视、就业歧视、信用歧视等情况。若要根治“大数据杀熟”,就需要对算法歧视进行进一步的规制。
此次《规定》提到,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需加强用户模型和用户标签的管理。要完善记入用户模型的兴趣点规则,不能把违法和不良信息关键词记入用户兴趣点,也不能将其作为用户标签并以此来推送信息内容,同时不得设置歧视性或偏见性的用户标签。
这意味着,在制度层面上,对算法歧视的整治有了更明确的规定。
《规定》提到,与此同时,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能利用算法进行虚假注册账号的行为,不能进行非法交易账号的行为,不能操纵用户账号,也不能进行虚假点赞、评论、转发、网页导航等操作,以实施流量造假、流量劫持;不能利用算法屏蔽信息,不能过度推荐,不能操纵榜单或者检索结果排序,不能控制热搜或者精选等,以此干预信息呈现,实施自我优待、不正当竞争、影响网络舆论或者规避监管。
夏海龙认为,这主要要求平台需保持足够的中立性与客观性。尤其不能同时充当裁判员和运动员。平台的内容以及榜单等信息应当是真实的。这一规定能直接对平台自身的不当行为进行约束。若平台违反规定,将会遭受行政处罚。
监管维度进一步完善
随着《规定》的出台,对于算法推荐的监管也在逐步完善。
整体而言,个人信息保护的理念在《规定》之中有所体现;网络安全的理念在《规定》之中有所体现;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理念在《规定》之中有所体现;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理念在《规定》之中有所体现;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理念在《规定》之中有所体现。夏海龙表示,此《规定》积极落实了《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上位法。
《规定》提及,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需落实算法安全主体责任。要建立健全一系列管理制度,包括用户注册管理制度、信息发布审核管理制度、算法机制机理审核管理制度、安全评估监测管理制度、安全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制度、数据安全保护管理制度以及个人信息保护管理制度。同时,要制定并公开算法推荐相关服务规则,并且配备与算法推荐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以及技术支撑。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被监管公司的运营成本增加。林羽觉得,这会让被监管公司的审核及推荐流程变得复杂起来,并且人力成本也会进一步提升。
《规定》强调,国家网信部门要建立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国家网信部门会依据算法推荐服务的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等方面,依据内容类别等方面,依据用户规模等方面,依据算法推荐技术处理的数据敏感程度等方面,依据对用户行为的干预程度等方面,对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实施分类分级管理。
其中,存在舆论属性或者具备社会动员能力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需要主动进行备案。并且,要在其对外提供服务的网站以及应用程序等较为显著的位置,把其备案编号标明出来,同时提供公示信息的链接。另外,还需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开展安全评估。
这里面所针对的对象包含微博平台,也包含今日头条等平台。夏海龙做出判断,认为这将会给这些平台带来较大的影响。
此外,如果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违反《规定》相关条款,且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那么可以责令其暂停信息更新,同时可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若其行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就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若构成犯罪,就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应受访者要求,林羽为化名。)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