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动机
“微商”是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兴起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微商”的营销模式存在诸多问题,然而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它的热度。到如今,这种新型商业模式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那就是高校校园,很多在校大学生在“微商”市场火爆宣传的诱惑下投身到“微商”当中。然而,真正能赚到钱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并不多,相反,有很多在校大学生遭遇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微商”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带来的究竟是创业的梦想呢,还是一场“噩梦”呢?《法制日报》的记者针对此情况展开了深入的调查。
有一款气垫,它使用的是真皮粉扑,这款气垫相当水润透气,并且现货价格为 150 元。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罗淼编辑好相关文字,为实物拍好照片后,按下发送键,此条消息随即发送到她的微信朋友圈。她刚开始“微商”生涯,就把朋友圈的封面图换成了专业的“购买须知”。她说起生意经时很是头头是道,称这样做可以提醒客户不要进行口头预订,若确定购买就直接按照上面的方式付款,既方便又省事。
“微商”指的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借助互联网社交网络平台来开展商业运营的一种模式。当下,这种新型的商业运作模式已经渗透到了大学校园当中,并且还成为了许多在校大学生在创业时的首要选择。
然而,校园“微商”并非看上去那么美好。
大学生做“微商”陷各类骗局
去年从大学毕业,现在在甘肃省兰州市担任护士的梁静,曾经是校园里“微商”群体中的一员,她销售某品牌的面膜。
我表姐在从事卖面膜的工作,我自己使用过她卖的面膜,觉得效果还不错。正因如此,我就想着把它推荐给身边的人,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还能够赚取一些零花钱。这就是梁静决定加入校园“微商”队伍的缘由。
记者在调查时发现,有这样一些情况:自己使用后觉得效果不错,于是想要把产品卖给身边的人,同时顺便赚取一些零花钱;自己在国外留学或者有亲戚朋友在国外,这样便于进行采购。而这些情况,是不少大学生成为校园“微商”的理由。他们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两种。其一为代理模式,自身没有货源,必须从上一层代理处获取货物进行销售,并且所销售的商品种类较为有限;其二是代购模式,自身拥有货源,能够帮助客户买到他们期望得到的商品。
梁静说:“‘微商’占用时间不多,操作简便。”“学生大多怀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体验。”不少做“微商”的大学生还表示:“我们大多是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产品的代购代销,所需投入的经费也比较少。”
梁静最终结束了“微商”生意。因为她原本以为做“微商”能赚很多钱,然而实际上在做“微商”的半年时间里,每个月所赚的钱都不足 500 元。
梁静告诉记者,她算是幸运的,还有大学生做“微商”直接被坑。
我朋友在福建集美读大学。今年 2 月初,她在微博上瞧见有人在代售手机,接着就萌生了做代理的想法。她通过微信多次跟对方核实“货源来自哪里”“利润是多少”“一般到货时间有多久”等这些问题。梁静讲,就这样,她的同学开始做起了代售手机的“微商”。在“朋友圈”全力推广之后,她的同学接到了 6 单生意。下单之后,对方给我的同学发送了一个网站,让其查询物流情况。每一笔订单都能够查到相关信息,然而货到了厦门就不再有更新了。联系快递的客服,无法拨通电话;询问下单的那个人,也没有人收到手机。最终的结果是,所谓的供货商直接把她加入了黑名单。
“也就是说,我的同学被骗了将近1.5万元。”梁静说。
记者调查后发现,除了遭遇被骗这种情况外,还有大学生在从事“微商”的过程中逐渐陷入更深的境地。
李双双(化名)是南京某高校的大三学生。她向记者讲述,自家家庭条件不佳,通常会在暑期去打短工或者做家教。去年上半年,学校里有一些女孩在朋友圈发布各种减肥、美容类产品,并且还有人展示出每个月数千元乃至上万元的销售记录。
“微商”在校园里较为普遍。李双双幻想着能像“微商”广告宣传那样,借此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财务状况。
李双双从代理商处购买产品后,发现销售并非易事,也没有如朋友圈中所宣传的那般火爆。“微商”需要具备一定数量的好友,并且要持续发展“代理”,发展的“代理”数量越多,销售就越多,提成也就会越高。而这些条件,李双双几乎都已具备。
在这个过程里,李双双最终知晓了“微商”销售火爆的内幕,此内幕乃是用于吸引他人参与的宣传技巧。并且,上级代理会专门对下级代理展开培训,教导她们怎样加好友以及推销产品等事宜,与此同时,还会持续推出一些成功案例与心灵鸡汤,以此让她们坚定赚钱的信念,永远都不放弃。
对此,梁静深有感触。销售团队存在分级,刚加入时是从最低级别起步。每周会安排定期培训。直属的上家每天会检查你的朋友圈,查看你所发内容是否合适,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他们还会教导你如何扩大人脉,怎样发产品信息才能更具吸引力,也就是怎样能够吸引他人的目光,并且不会因为让朋友圈里的人感到厌烦而被屏蔽。
在这样的指导之下,李双双学会了很多东西,其中包括每天刷微信朋友圈。同时,梁静也学会了很多。她们会在上级代理的指导下,用自己的生活费去购买很多软件和工具。这些软件和工具比如有自动添加好友的,有自动转发的,还有朋友圈一键点赞的。包括如何进行销售数据的处理,如何用 PS 图片来夸大销售收入,还有与顾客的对话技巧等方面。上级让我将这些内容发在朋友圈,以此来引诱他人,确实有一些人就像我当初那样,被吸引进来了。李双双说道。
你自己干时,从顾客那儿只能挣一点利润。有了代理后,若下级代理从你这拿一件货,你挣 10 元;若他一次性拿五件,你就挣 50 元。若有更多代理,挣的就更多。等你升级后,下级代理有了自己的下级,你这边的利润会越来越大。”正是因为对这样的“金字塔”很明白,梁静选择了退出。
圈内人揭“微商”潜规则
一位“微商”界的资深人士向记者透露,实际上,某些“微商”的模式和传销存在相似的地方。比如首先要缴纳会费或者购买商品,以此成为会员,并且还需要发展下级会员等。然而,与传销不一样的是,“微商”很巧妙地避开了法律风险,基本上都是在打擦边球,在法律的灰色地带游走。这位业内人士告知记者,并非完全没有破绽。每个“微商”都拥有自己的会员管理系统或是代理管理系统,并且该系统内的数据较为详实,有关部门能够将其调查清楚。
大多数“微商”有很多货源渠道,能自产自销的只是少数。大部分“微商”只是在分销的情况下,被强行戴上了“微信”“微博”等的帽子,然后就成了“微商”。分销是熟人经济衍生出来的,是以现有的人脉作为基础,通过口碑传播的方式进行扩散,最终达成交易。如今分销所涉及的品类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态势,从最初的面膜、衣服等,发展到了如今的各行各业。参与其中的人员也在不断增多,然而,能够坚持超过半年的人数连 4%都达不到。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不赚钱。曾席静曾在 2015 年带领过 200 人的“微商”团队,目前他主要从事为新“微商”提供理论模型以及团队管理培训的工作。
“微商”为何不赚钱呢?在李双双的观念里,其中一个缘由是“压货”。她在做“微商”的过程中,因为持续出台“新政策”,并且为了晋升到更高的级别,在上级代理的劝说鼓动下,她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几乎把所有的生活费都投入进去了。可是,由于销售情况不佳,她现在手上囤积了一堆产品,而上级代理却表示既不退货也不换货。
李双双告知记者,在她进入这个行业之前,她自身也有过害怕积压货物的情况。然而,上级代理对她说的一番话让她充满了信心,那句话是:“如果想要赚钱,就千万不要害怕积压货物。要知道,想要赚钱就必然要进行投资,要是不投资的话,那就只是在帮别人打工,只能拿到固定的工资。”
曾席静认为,即便身为圈内人,她依然持“反对学生做‘微商’”的态度,同时也反对盲目去做“微商”。
曾席静观察发现,在“微商”领域里,最底层的代理存在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的社会地位不高。其实不只是“微商”存在这种情况,在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前,有很多人在 上进行类似的行为,只是当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后,微信使得这个所谓的“朋友圈销售”的数量级实现了倍增罢了。这类从业人员的素质由行业性质所决定。因为微信卖货能够借助朋友的信任来降低客户信任成本,所以销售门槛变低了。与在 空间里刷屏相比,微信朋友圈里无论是所谓的客户粘度还是广告浏览率都比 空间大很多,这使得销售门槛进一步降低。由于门槛降低了,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人进入。
社会地位较低的人通常拥有较多的闲暇时间或者处于低效率工作状态的时间。这些时间用来从事一份兼职以增加收入是较为适宜的。“微商”恰好是一种能够利用碎片时间的较好兼职形式。曾席静表示,许多大学生尚未开始真正的工作,社会经验欠缺,容易遭受欺骗和被人蛊惑。并且,被忽悠所获得的利润是非常大的。任何行业都有逆袭成功的案例,“微商”圈也不例外。然而,赚不到钱的人也有很多。不要看到有人炫富赚钱就盲目地投身其中。年轻的学生如果没有经历过世事历练,仅仅是为了逃避朝九晚五的工作而想通过做“微商”躺着收钱,这显然是不可行的。
“做‘微商’是需要启动资金的,这个启动资金指的就是买货的钱。”梁静向记者介绍道,比如曾经代理的某面膜,最低级别的代理首次拿货时,每盒价格是 35 元,1 箱的总价大概在 1000 元左右。按照这样的方式类推,要是成为一级代理商,每盒的价格就会降到 20 元。有的品牌会要求你在首次入伙时缴纳一定份额的保证金,其金额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此保证金也被称作处罚金。倘若在第一年违反了公司规定,例如没有按时补货或者串货等(同时代理两个产品——记者注),那么保证金将会被全额没收。
“先交钱后拿货”是“微商”界的另一大潜规则。
同一类别的产品,你报出自己的代理级别后,所有人都能知晓你的拿货价以及每个月的补货数量。这个规则颇具趣味性,一方面,它能促使低级代理为获取更低价格的货而投入更多资金;另一方面,每个月的高额补货量表明,仅靠“杀熟”的方式根本难以维持下去。并且,大额的投入以及被筑梦所洗脑,让许多“微商”难以再回头。曾席静说,面对这种体系,很多还在依靠父母生活的大学生能够承受得住吗?他们购买货物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卖不出去,又该如何维持代理呢?只能通过各种方式去借钱。
校园“微商”监管不明确
事实上,“李双双”们只是大学生“微商”的一个代表。湖北大学有一位女生直接对记者说,她深陷在“微商”这件事中,不知道自己该选择退出还是继续坚持。她表示:“我曾经想过以低价把手里所有的货处理掉,我觉得再这样持续下去,我的大学学业就要被荒废了。”
一些受访的大学生“微商”表示,他们大量时间都被用在通过手机学习销售、加好友以及加微信群上,甚至在凌晨一点多的时候还在接受销售培训,这很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业。
记者采访时发现,当下校园“微商”存在缺乏监管的情况。学校在这一领域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针对此情况,记者对北京几所高校的学校服务中心、后勤保障处、保卫处等进行了采访,这些部门都表示校园“微商”不在他们的管辖范围之内,并且未给出具体的管理措施。高校的一些学生服务中心称只管理宿舍内部的具体事务;后勤保障部称只管理校园里的实体店铺;保卫科称“微商”在学校未被承认,“微商”以任何直接或间接方式进入校园都是不被允许的。
北京某高校教师刘舜含表示担忧,目前缺乏监管的“微商”市场容易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商业体验。很多大学生从“微商”开始自己的创业初体验,然而现在,无论是交易对话、转账记录还是效果展示,所有能帮助“微商”揽客的内容都能通过软件进行定制,这会让学生产生弄虚作假无需成本的错觉,不利于创业精神的培育。
在校大学生做“微商”,恐怕只是一种社会实践,并非真正的创业。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仅靠创业激情是远远不行的,需要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权益保护意识。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解廷民表示,在校大学生若遭遇上当受骗或者创业失败出现亏损情况,不妨首先去找学院的老师、辅导员以及学生创业指导部门等寻求帮助。曾经,某校有一位同学由于各种缘由借了“高利贷”,经由学校的有关部门出面协调,使得事情得到了较为妥当的处理。寻求学校的帮助比学生一个人面对要好,寻求老师的帮助也比学生一个人面对要好,并且能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
(原题为:《“微商”给大学生挖的坑到底有多深》)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