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丨
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战越发激烈,这引发了业界对无效内卷以及车企生存困境的深刻思考。广汽集团的董事长曾庆洪在近日表明,汽车行业在上半年已经遭受到了残酷的价格战,并且预计这种趋势在下半年依然会持续下去。他向国家的有关部门发出呼吁,希望能够出台相关的政策,以此来推动市场的公平竞争。
上半年的价格战的惨烈程度,从车企业绩报告中能够得知。从车企最近披露的第一季度财报来看,我们能读出它们各自的焦虑。传统车企为油车的式微而焦虑,造车新势力因亏损大而焦虑并进行裁员。与此同时,比亚迪、长城汽车等车企通过财报证明,它们不惧内卷,越是打价格战却越能赚钱。所以,分析各家车企的财报数据,就可以看出各车企的抗风险能力。
比亚迪、长城价格战,越打越赚钱?
在价格战激烈进行的背景当中,比亚迪依然达成了营收和利润“双增长”这样的业绩。今年的第一季度,比亚迪达成了 1249.44 亿元的营业收入,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3.97%;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 45.7 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10.62%,可以说盈利非常丰厚。
比亚迪的主力车型大幅降价,但其仍能保持盈利增长。这依靠的是持续扩大的销售规模优势以及极致的产业链控本能力。并且,它在高端市场和海外市场也取得了突破。更大的销售规模和更高的毛利,表明比亚迪如今已经掌握了定价的主动权。
长城汽车 2023 年业绩不乐观,然而在今年第一季度其业绩实现了反弹。在一季度,长城汽车的营收达到 428.59 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47.6%。净利润为 32.27 亿元,同比增长 1752.55%。长城汽车在财报中称,一季度财务业绩大幅增长,这得益于销量的拉动以及产品结构的优化。
首先,销量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海外市场以及高端车。第一季度,长城汽车的总销量相较于去年同期增加了 5.5 万辆。在这其中,海外销量相较于去年同期增加了 4.08 万辆。第一季度,每辆车的平均价格为 15.6 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2.4 万元,相较于上一个季度则增长了 0.9 万元。坦克、魏牌等高端品牌车型的销量占比为 21.4%,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8.8%。
赛力斯历经 4 年亏损后,迎来了首个季度盈利。今年第一季度,赛力斯的营收达到 265.6 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增长了 421.76%。净利润为 2.19 亿元,实现了扭亏为盈。赛力斯的扭亏为盈与旗下车型的销量快速增长有密切关系。赛力斯在一季度的销量达到了一定数量,同比增长 374.77%,这显示出消费者对问界系列产品有着高度的认可。
利润空间被挤压,合资品牌忙“合作”
除了上述 3 家车企营收和净利润都实现增长之外,另外有几家车企在营收或者净利润层面的表现不太好。它们净利润下滑的原因大致相同,一是合资车企增长速度变慢,二是价格下滑对其盈利贡献造成了侵蚀,三是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上汽、广汽等传统车企的案例表明,在智电化转型以及价格战的浪潮之中,合资品牌原本的产业优势在逐渐减弱,产能方面的压力也在持续加大。同时,那些之前越是依赖合资品牌的传统车企,所受到的打击将会越严重。
不过,这场价格战的“敲打”作用显著。如今,跨国车企都极为坚定地投身到中国汽车智电化发展的大潮之中。奥迪选择与上汽联合开发电动车,大众与小鹏携手联姻,丰田确定与华为展开深度合作,本田最新发布的电动品牌烨实现了百分之百的中国本土化研发。这些举措都表明,合资车企必须奋起直追。
价格战后遗症渐显,强弱格局初见端倪
传统车企因合资利润萎缩而业绩不景气,除此之外,理想汽车作为最会赚钱的新势力品牌,其经营状况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下滑。理想汽车在一季度盈利出现急剧下降,净利润仅有 5.91 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 36.7%,与上个季度相比下滑了 89.7%。难道理想汽车也会成为这场价格战的输家呢?
更关键的是,自进入第二季度之后,价格战一直都没有停止的迹象。由此看来,除了比亚迪、长城汽车等那些个别处于领先地位的车企之外,下半年车企们的经营状况很大程度上是要继续变差,走向下坡路的。
魏建军不久前表明,在 2024 年至 2026 年期间,行业的竞争强度不会降低。长城汽车必须以长期主义来应对未来三年的市场竞争。因此,相较于当下的内部竞争,汽车企业更大的压力在于,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价格战仍将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普遍情况。
竞争如同大浪淘沙,是残酷且有代价的。若价格大战持续,整个汽车产业的利润水平会继续下降。车企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通过血拼价格搞垮对手,要么被对手吞噬。然而,无休止的价格大战对整个汽车产业并非好事。
据悉,理想汽车近期在进行裁员工作,其裁员比例超过 18%。纯电部门、智驾部门以及销售运营服务部是裁员的重点区域。此外,特斯拉的 CEO 马斯克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即在全球范围内裁员 10%,大约 1.4 万人,并且据说连在中国上海的产销两旺的工厂也在裁员范围内。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价格战里,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进入了加速洗牌的时期。目前,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一方面,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头部品牌,在降价的浪潮中依然能够保持高增长和高毛利;另一方面,以“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在“价格战”的炮火攻击下,不断地掉队,甚至被行业淘汰和出清。
国内车企的财报各有特点,各自清楚自身情况。接下来,激烈且无奈的“价格战”一直没有停止的迹象,持续的价格战会让整车厂和供应商的生存环境变得更糟。因此,希望车企能尽快停止“内卷”价格,“价值战”才是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