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系八方/正文
守望新教育:如何让每个学生享受学习成就的乐趣?探讨个别对待的重要性

 2025年03月16日  阅读 9

摘要: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教育大家谈]教育的魅力在于,让每个学生享受学习成就的乐趣文/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一年级会出现一些落伍且考不及格的学生呢?到了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到无可救药的学生,以至于教师干脆放弃不管他们。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主要领...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教育大家谈]

教育的魅力在于,

让每个学生享受学习成就的乐趣

文/ 苏霍姆林斯基

为什么一年级会出现一些落伍且考不及格的学生呢?到了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到无可救药的学生,以至于教师干脆放弃不管他们。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主要领域——脑力劳动领域里,缺乏对儿童个别对待的态度。

我们打个比方:让所有 7 岁刚入学的儿童都去做同一种体力劳动,像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 5 桶就疲惫不堪了,另一个孩子却能提 20 桶。要是强迫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 20 桶,那就会损耗他的力气,到明天他就什么都干不了了,甚至可能会躺到医院里。

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的力量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很快,在记忆中能长久而牢固地保持;而有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的时间不久且不牢固。后来这种情况很常见,后一个学生在学习方面以及智力发展上,比最初学习较好的那个学生取得了大得多的成就。

不存在那种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抽象学生。也不存在对所有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就都一律适用的先决条件。学习上的成就这一概念本身是相对的;对一个学生而言,“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达到何种程度,要知道如何让他的智力才能进一步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上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让儿童去做他做不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大纲只是包含特定水平和特定范围的知识,并非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各不相同。

有些孩子在一年级时就能够完全独立地读出并解出应用题,然而还有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可以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善于明确,需要通过何种途径,要经历怎样的阻碍与困难,才能够引导儿童靠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切实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与艺术在于,需让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得以发挥,让他能享受到脑力劳动成功的乐趣。这意味着,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从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方面),还是从所需的时间角度来看,都应该采取针对个体的态度。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会给一个学生布置 2、3 道甚至 4 道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生仅布置 1 道。这个学生所做的是较为复杂的应用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是相对简单的。这个学生在完成具有创造性的语言作业,比如写作文;另一个学生在学习文艺作品的片段。

这种做法使得所有学生都在前进,有的学生前进得快些,有的学生前进得慢些。当儿童完成作业并得到评分时,他们能从评分中看到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以及有所发现的欢乐。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相互结合。学生不会仅把教师视作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将评分当作棍棒。他能够坦诚地对教师讲:在某某地方我做得不够好,在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净的,所以他不会去抄袭他人的作业或者在考试时搞夹带行为。他渴望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在学习中获得成就,形象地来讲,这是一条通往儿童心灵中那个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角落的路径。教师需要爱护这条路径以及这朵火花。

我有一位朋友叫伊·格·特卡琴柯,他是一位很优秀的数学教师。他在谈到自己备课的情况时讲道:我会仔细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会做些什么。我会给所有的学生挑选出这样的作业,让他能够在作业中获得成就。要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而言就是白白浪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遏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有些教师能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取得进步。应该仔细观察这些学生上课时脑力劳动的情况。这里充满着师主间相互体谅的氛围,有智力受到鼓舞的精神。每一个学生都在尽力靠自身努力去达成目的。从儿童的眼光中可以看出那种神色,这种神色是紧张且专心致志地思考着的。一会儿会闪现出快乐的光芒,那是因为找到了正确的答案;一会儿又会陷入深沉的思索,思索着从哪里入手来解决这道应用题。教师在这样的气氛中工作是一种很大的享受。我亲爱的同行,你要相信,不管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的劳动有多紧张,他都能有喘息的时间。不然的话,要连上 4 节课或者 5 节课是很困难的。

我曾经在五至七年级教过数年的数学。这些数学课确实是与文学课、历史课交叉安排的。对我而言是真正的休息。只要能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时那种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那么这种课就不会让教师心情焦躁、精疲力尽。教师无需紧张地等待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也不必去监视那些因为无事可做而不时用调皮行为“招待”教师的机灵且坐下安稳的孩子们,因为在这样的课上,他们的精力都被引导到了正当的轨道上。如果教师能把学生引入一种力所能及的脑力劳动中,且这种劳动向他们预示着成功并使他们获得成功,那么即便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非常勤奋且专心致志地学习。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劳动中展现出他们积极活动的精神,他们与之前完全不同了,原因是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怎样更好地完成作业上。

有些教师时常抱怨,儿童上课时很调皮,还会做小动作……这些话语总是让我感到困惑不解。倘若你们,亲爱的同事们,能够用心思考一下,怎样去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进行脑力劳动,那么上述的那种情况就绝对不会出现!

教育的魅力,应从创造中去寻找

叶澜

一、教师使命不断变化,不变的是教师始终须对人的一生负责任

教师与医生、律师等不同,医生与建筑师、工程师也不同。一类与物质生产相关,一类与人相关。教师和医生都与人打交道,不过医生的对象是人的身体,如今还开始关注人的心理。医生工作时,不会告知治病的原因。而教师关注儿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以及整个生命的发展。这几者的差异是明显的,不难分辨。

今天教师的使命在于让学生能够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让学生活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使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让学生对这个社会尽到一个公民的责任。每一代的教师都会遭遇到一个时代赋予教师使命的新要求,然而教师使命也存在一些不变的内容,那便是教师的事业始终是对人的一生承担责任的一个事业。教师要经常自问,给予学生的东西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是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还是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虽然学生不完全受教师所左右,但教师的教育能够成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引导人前进和向上。

一个教师或许能对儿童和青少年,对某一个人的发展变化产生深刻影响,使其在每一个重要的前进时刻都能想起这位老师。这样的教师,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位教师,而非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或技能的教学者。

二、教育的魅力,应从创造中去寻找

长久以来在人们对教师的认识上存在一个偏差,这个偏差体现在不把教师视为创造者,而仅仅将其当作知识传递者。例如,当教师教授语文课的时候,人们认为他的任务仅仅是教识字、读书、写字等。并且教师自身也常常不把自己的工作当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正因如此,他们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马克思的观点很深刻,他指出只有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才会拥有尊严。

今天我们特别强调要认清教师的工作性质。教师不是一个单纯的传递者,而是与孩子一起创造他们每一天的学校生活,并且为学生的未来生活进行创造。教育是对丰富人生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教师的创造体现在“转化”方面。他能将人类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学生个人成长所需的精神财富。此转化是教育独有的挑战与魅力所在。教师的创造性还体现在促使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如此培养出来的新生代,会与上一代有所不同。这种代际间的传承与发展,本质上就是把人类的知识、技能以及精神,转化为个人的能力和精神的内在储备。这些东西存在于每一个不同的个体之内,接着,会在社会实践里转变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创造力。

我认为教育事业和教育的魅力必须与创造相联系。身为教师,倘若仅仅要求自己如同蜡烛一般,整日勤勤恳恳地埋头苦干,以此来彰显自己职业的高尚,却不用创造的智慧去激发学生心中的精神潜能,那么这份工作对他而言只有付出而没有魅力,也难以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教师的工作具有独特的创造性。那么,教师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就在于创造。

教师的创造与工程师的创造不同,与建筑师的创造不同,也与作家的创造不同。它是一种针对人的生命发展的创造。其中包含“转化”方面的创造,教学工作本身就需要创造。从长远来看,教学能让每一个生命具备创造的力量,并且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我认为在人类社会的事业创造过程中,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是不可或缺的。 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对于人类社会的事业创造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类社会的事业创造离不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远远不够!

近十多年来有一个流行的看法,即把教师看作一种专业。教师专业化最早是由美国提出的。简单来说,有两个不同的目的:其一,是为了改变教师的地位,因为只有成为专业人员,才能提升其社会地位;其二,是为了提升作为专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现在有很多人倾向于讲“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我看来,这是不够的。我不仅仅提出“教师专业的发展”,我还提出“教师的发展”。

教师是一个专业人员,这一点我们不怀疑。然而,仅仅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否造就一个合格且优秀的教师呢?教师自身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或许也被忽视了。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其全部的人格,而非仅仅是“专业”方面。你的每一个言行都在呈现你自己的本质,学生也在对你进行判断。学生对你的态度,无论是怀有敬意还是瞧不起,是进行反抗还是心生喜欢,都并非仅仅由你的专业所决定,而是取决于你的全部人格。毋庸置疑,没有专业是难以立足的,倘若没有专业,你甚至连讲台都无法站稳。然而,仅仅具备专业知识,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教师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发展。

教师要对自身发展有认知,包含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教育责任的担当。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青少年,也就是活蹦乱跳、正在成长的生命,必须要有责任担当。学生的生命既极为柔软,又非常脆弱。有些事物一旦被打破,就很难再恢复到完美状态。因此在青少年时期,教师留给他们的东西,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产生影响。一个人一辈子能够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他的幸福。、

在中国古代,教师受到敬重。其排位在天地君亲之后,并且也属于“圣”的行列。像孔子就被称作“孔圣人”。孩子进入私塾时,需要向圣人以及老师叩拜。对于教师,还有在道德方面的较高要求,即要做到“为人师表”。

四、我不赞成把“应试”与“素质”对立的提法

古代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样的说法。此说法是有道理的。道理何在呢?古代的文言文是古代文人对世界及自我认识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蕴含着很深的道理,且与口语不同。教书先生让孩子去理解,然而孩子却缺少生活的体验和经历。因为将来要考科举,学生又必须懂得这些,那该怎么办呢?你跟我读,你背,多读几遍,内在的联系就会慢慢浮现出来。这种方法是在独特的教育背景中产生的。古代对于教育的理解是以记诵为主的,属于记诵之学。

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近现代中小学教育依然如此注重记、背标准答案呢?近代科学知识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发生了大分化,形成了学科化。学科知识成为了人类共同的知识,而不再仅仅是地域范围内的。当科学成为强大力量之时,科学分成众多学科之后,这些知识便成为学习者必须去掌握的,且被认为对其将来的生存有益,基础教育也就成为了儿童为未来人生进行一种准备的事业。

让学生达到对知识本身的记忆,以及熟练掌握其方法和技能,这成为了学科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常常因为被自己的学科所占据,从而忽视了教育人的任务。近代的教育学大量强调将教育视为人类知识的传递,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现在必须对教育这个概念进行新的理解。

教师从事的是育人工作。作为教师,首先自身要像人那样活着,这样才能对他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能使其成为人。自身活得像个人,并非要像圣人,而是要真实、努力且有信仰,还要为这个信仰去践行。教师也会有缺点,有时也会冲动,但只要自身真实,就会冷静下来,孩子也能理解。所以我觉得跟人打交道,一定要做真人,不要去做一个假假的人。

“只注重分数而不注重育人”是件很简单的事。我认为将“分数”和“人”对立起来,是一种绝对化的二分思维方式。过分抬高“分数”,把它与“人”相提并论,这是极大的错误。实际上,教师真正的能力体现在育人的过程中,是能够轻易达到所谓“分数”要求的。倘若有学校或教师宣称自己只“育人”不“育分”,这不但荒谬,家长也必定不会放心。现实世界不会同意“你教的学生考试考不好但你是个好教师”这样的观点。我一开始就不认可将“应试”与“素质”对立的这种提法,因为它是两极化思维方式所产生的。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改革的目标,通常是难以实现的。

教育无法脱离现实的社会和当下的需求而进行改革。改革是一种超越的行为,而非仅仅是对过去的否定。当面对“育分”这种畸形的现实状况时,我的回答是:“育人”能够让他的“分”也提升上去,然而“分”绝不是教育的唯一目标,更不是最终的目标。

五、不能把基础教育改革的希望全都寄托到高考改革上

我对长期以来批评“高考指挥棒”持有自己的观点。似乎可以将基础教育的所有问题,都一股脑地归咎于“高考指挥棒”,认为它能够解释或解决一切;还想通过控制“出口”的方式,来改变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如此漫长,那么他在小学一年级时与“高考指挥棒”之间能有什么直接的关联呢?

高考进行改革,无论是选拔式的还是鉴定式的,都需要通过测试。不能将教师应肩负的教育改革责任,全部交给改革高考的方式和方法。承担高考改革的主体群与承担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体群是不同的,尽管这两件事存在关联,但他们各自所承担的责任不能相互替代。

影响教育全过程的因素有很多,绝不仅仅是高考出什么试题的问题。因此我认为,我们或许抓错了源头。孩子从出生到长大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孩子进入小学时距离高考还很遥远。倘若我们仅仅强调只有高考改革了才能改革基础教育,那么这种说法会导致什么后果呢?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可能会说:因为高考还没有改好,我进行改革的话就无法与高考相匹配,所以我无法进行改革!中小学教育责任的承担者,其后果是可以对一个漫长的教育积累变化过程不着力去研究和承担责任,还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同时也为不改革找到了很好的理由。

我要说高考需要改,必须改!需要明确指出的是,不能将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高考改革之上。这或许正是提出素质教育二十多年却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六、生命是不能割裂的,教育也一样

就我个人而言,幸福在于你所看重的东西,在于你最在乎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就是你能够感受到的幸福。

个体的幸福观与教师的幸福观存在相关性。我更注重个体(我个人)的追求,我认为这是最为重要的。实际上,教师只是一种职业。倘若一定要探讨这个职业与人生的关系,那便是人生的大量时间是在该职业中度过的。而人的个性、独特性会在这样一个职业中得以全面展现。尽管都叫教师,但是教师和教师之间是非常不一样的。

很难说教师的幸福观一定存在一个统一的事物,我持有这样的看法。或许我更注重做人方面,关注你自身的人生过得如何。当然,由于你是老师,你的人生就与学生紧密相连了。如果你们不懂得人生,那么你们对学生的人生也会存在很多不理解的地方。

你若问我当下感到什么是幸福,那便是能给予我大量时间,使我得以看书,使我能够思考问题,还有空闲去写书。人生的滋味是通过熬制而形成的。此“熬”,并非“煎熬”之意,而是慢慢地炖煮,是一种积累、累积的过程。当达到一定程度时,你便会领悟到:哦,这就是人生!所以,不能仅仅用一个幸福观来规范我们的幸福感。幸福感是无法被规范的。

另外,我们的教育,有时强调德育,有时强调体育,却不擅长在整体综合的教育活动中培育完整的人,也不懂得用丰富的教育活动去培育多方面发展的人。我们习惯于将一个一个的教育活动彼此分离,这种做法本身就与生命的真实存在状态相违背。生命是不可分割的。人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并非只是手和脚在活动,脑子也会运转,同时也会有感情,会有喜欢或不喜欢的感受。这就变成机器人了吗?教育的难处就在于此,它的每一项活动都是综合性的,倘若你遗忘了这一点,那么必定无法把教育搞好。

这是我最初提出生命观所指向的内容,着重突出了教育的综合性渗透,也着重突出了活动的综合性渗透。如今或许是因为我年纪逐渐增大,看待事物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最近领悟到的是:教育对于生命的思考不能仅仅局限于人类,还应该涵盖整个自然界。但凡有生命存在的,我们都能够与它进行交流。

世界在我的心中变得更加广阔了。人能够从各种生命的变化当中获取许多感悟。

七、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持续发展的人

教育的魅力不仅在于要求好教师,还在于每个教师都要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求自己去创造。教育的魅力就是创造的魅力,也就是创造生命发展的魅力。

当然,这里既要有学术方面的内容,又要有关于人格的方面。在我看来,人格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真诚。真诚是构成人格魅力的基础。我认为并不是只有某一种特定的人格才具有魅力。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行发展,逐步培养学生关注自身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具有发展自觉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应该是一个始终追求持续发展的人。他对这个世界始终怀有好奇,一直保持着发现的视角。每当遇到一个新的领域,他不会畏缩不前,而是主动地深入其中,去探寻更多。他也需要经常去发现自己周围的世界。这样的教师必然会让学生觉得很有魅力,因为他时常会与学生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新的发现。

教育的魅力或许不只在于教师已有的人格与学术,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即教师应持续追求自身生命的发展与完善,在助力他人完善的同时,也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在我看来,这样的教师或许是较有魅力的。我自身致力于成为这样的教师,这是一个与生命相伴且没有尽头的过程。对人来说,我更在意你是何种样的人,而非最先关注职业。实际上,职业的规范往往较为刻板。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魅力的教师,你应当是真诚的,并且要不断去发现和创造。具备这样特质的人,必定会拥有魅力。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教育大家谈]

陈玉琨:一流

......

新教育是什么?

......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wen.bjhwtx.com/post/10497.html

标签:

博览广文网

博览广文网为所有文学爱好者、新闻爱好者、关注生活多方面内容的观众朋友提供多方位的内容呈现、提升阅读空间、填充碎片时间,开阔读者的视野、增长见识、了解民生、一个让您不出户尽知天下事的网站平台!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广文舒阅网—让天下读者有家可归!这里汇聚了各类优质文化信息,无论是全球热点、历史故事,还是实用百科、趣味探索,您都能轻松获取。我们希望用阅读点亮您的世界,让每一次浏览都充满收获和乐趣。
导航栏A标题
广文舒阅网
扫码关注
联系方式
全国服务热线:0755-88186625
Q Q:8705332
Email:admin@lanyu.com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海雅缤纷国际大厦5层501
Copyright 深圳市蓝宇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8012600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