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孙琳琼,她担任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且为教授,同时还是河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中心(河北工业大学—雄安新区)的负责人。
“大思政课”对学校思政教育进行了系统性整合与创新性凝练。它深刻地彰显了学校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变革。它为思政课建设开辟了更宽广的创新空间,同时也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了更宏阔的建设视野。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高校需建立起由党委进行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进行协调,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紧密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针对“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给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体系对于推动“大思政课”的系统性变革起着关键作用。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需要聚焦目标,注重效果并突出特色。要着力去解决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问题,从而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发生深层变革。
聚焦建设目标,着力推动育人主体的融通衔接
国家领导人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并非只是单一线条的工作,而是全方位展开的。“大思政课”不是仅由某个部门或某支队伍承担的单线任务,而是一项极为复杂且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对目标设定、理念建构以及模型设计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妥善处理,而工作体系建设是能够有效推动工作向前发展的重要环节。建设高质量工作体系,首先需聚焦“大思政课”建设目标,要理解并把握好“为什么要建设”这一问题。思政课与“大思政课”相比,仅一字之差,但其本质在于办好思政课的理念得以更新,视野得以开阔,格局得以拓展,体现了“破”与“立”的统一。“破”意味着要通过“大思政课”建设来达成一些目标。其一,要破解高校思政课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其二,要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其三,课程思政建设、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以及社会和学校思政教育的协同建设等环节,都需服务于强化高校思政课主渠道作用这一根本任务。因此,工作体系设计要从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面临的真实问题开始。要让形式和手段等真正为内容服务。“立”意味着要坚守“大思政课”的“课程”属性与“实践”特性。因为“大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功能是思政课,所以要遵循思政课程的规律和功能,去完成思政课的目标和任务。要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规划教学过程,用好教学方法。还要充分考量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以及学习体系等相关问题。“大思政课”具有多维度、多层次、多领域主体协同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端口不断前移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全要素的一体化螺旋设计,来实现育人内容与形式的有效整合,实现育人主体与空间的有效整合,实现育人资源与力量的有效整合,从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整体性达成。马克思主义学院需坚持问题导向来推动资源协同,在“大思政课”工作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要把思政课建设里的重点、难点问题转变为“大思政课”的具体内容,依据内容去设计工作体系的分工以及具体工作要求,以思政课的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为主要领域来整合各种要素资源,既要强化总体设计,又要提升将目标嵌入整体过程的系统思维能力。
聚焦特色凝练,着力实现育人资源的场域融合
“大思政课”将“大平台”“大师资”“大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所以需要找到有效的衔接点。工作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挖掘这个衔接点。思政课的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是“大思政课”建设的主要阵地,而特色凝练能够为资源的有效整合给予内生动力。在建设高质量工作体系时,要聚焦“大思政课”的特色凝练,去理解和把握“怎么建设好”这个问题。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需“扎根于中国大地”,要“走出一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同时,要深刻领会“扎根”以及“特色”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在“大思政课”建设方面,也应当做到真正的“扎根”,办好具有“特色”的课程。“扎根”有这样的含义:其一,思政教育需切实与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融合,不但要运用全社会的共同资源,还得深入探寻一体化高校所在区域的资源特色,教师要以当地的资源为素材,依据区域特色资源与实践场景来创设课堂,提高实践的可操作性;其二,要借助行之有效的课程设计,引领广大青年“扎根”于祖国大地,通过对国情、社情、民情的深入了解,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听从党话、跟随党走的信念。特色的本质即为文化属性。国家领导人曾指出,倘若没有中华长达五千年的文明,那么又何来所谓的中国特色呢?“大思政课”的建设必须要走上错位发展的这条道路,并且要妥善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要坚持“两个结合”,提升“大思政课”学理要求与校本资源、区域特色资源的内生协同关系。需用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法,在广阔文化空间里,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课程创新,让课程具备新的时代特征、时代精神和时代内涵,深刻彰显课程前沿内容与深厚文化底蕴的相互成就,达成双向赋能、相互贯通和内在统一。为此,马克思主义学院需要明确所在高校的办学特色,要明确校史文化特点,需明确校本资源优势,还要明确与地区资源内生协同的着力点。将这些作为工作体系建构的内在原则,把特色凝练体现在“大思政课”教学目标等各环节,同时体现在课程思政特色等方面,以及体现在地区优质协同资源的选择和应用上,以此以特色赋能高质量发展。
聚焦效果评价,着力增强育人实效的可感可行
国家领导人于 2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要集中力量去办好一批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触及到的实事。《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23 年版)》清晰地提出“以学生能获得的感受为评价导向”。“大思政课”建设的成效如何,归根结底体现在思政课的效果评价方面,也体现在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方面。建设高质量工作体系时,需聚焦“大思政课”效果评价,要理解并把握好“建设得怎么样”这一问题。“大思政课”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获得感”。“获得感”指的是人们在收获某种物质或精神利益后所产生的满足感。2015 年 2 月 27 日,国家领导人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他强调要充分展示改革方案的含金量,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获得感”所强调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客观“得到”,是那种“看得见且摸得着的实惠”,其既涵盖物质方面,也包含精神方面。建构思政课评价机制以学生获得感为导向,这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体现了改革创新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的价值导向。思政课效果评价体系建设以“学生获得感为导向”,要求既真实可感,又切实可行。因此,要从结构功能的视角对学生获得感展开结构性的分析。学生获得感主要涵盖“知识性获得”“思想性获得”以及“价值性获得”。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同时各自又有其侧重的方面,呈现出综合性、系统性以及结构性的统一态势,共同构成了学生获得感的基本向度目标。从过程化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些评价要素在课堂以及日常等诸多环节中有所体现。要获取这些评价要素,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大思政课”工作体系的设计应当把这一问题当作重要的考量因素。为此,马克思主义学院需协同多部门一起研讨并制定出能适应地方发展且利于优化的思政课评价考核体系。要积极把思政课考核的视域范围进行拓展。应以大学生获得感作为逻辑中心来构建评价体系。要秉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与多元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起坚强有力的落实保障机制。完善动态调整的改进机制。持续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朝着规范化、常态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高校“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是重要任务,它属于高等教育领域。同时,这也是落实国家政策导向的必然选择,是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的必然选择,还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需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手。要以回答“为何要建设”“怎样建设好”以及“建设得如何”为重点。需聚焦明确目标、凝练特色、构建全方位评价体系等关键事宜。要建立健全领导责任体系,夯实各方责任。要建立健全工作推进体系,瞄准重点进行攻坚。要建立健全督导检查体系,强化督查的质量与成效。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促使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全链条的合力,从整体上提升“大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与效果,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