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战略升级推动郑州新发展】
二零一九年秋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被提升为国家层面的重大方针,为郑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作为黄河沿岸的关键城市,郑州正以黄河文化公园和黄河博物馆作为两大中心,着力打造黄河文化的展示平台。在该战略推行半年来,郑州已经着手实施一系列具体行动,致力于改善"文化内涵丰富但互动性欠缺"的问题。
【地质公园变身文化地标】
郑州西北方向20公里处有黄河国家地质公园,该地近期实现了从生态旅游区向文化公园的转变。该黄河流域内首个以黄河命名的国家级地质公园,目前正在进行三项重要工程,包括与十二所大学联手进行黄河文化相关课题的探索,并设立数字化的文化展示平台;计划投入五千万元用于建造全沉浸式体验场馆;同时筹备每年度的黄河文明国际峰会,致力于构建一个集观赏、互动、学习于一体的全方位文化体验场所。公园管理委员会的副主管杜振宇透露,到二零二零年,首批八个文化节点的升级改造工作将宣告结束。
【博物馆升级迎接文旅热潮】
1955年落成的黄河博物馆近期实施了诸多改进,包括将收藏的3.6万件物品中的200多件精品调拨到核心陈列区,特意把国家一级文物"郑工合龙处"碑迁入主要展览空间,并且研发了AR导览系统用以达成文物"动态"呈现的目标。馆长王建平告知,目前正着手撰写《在博物馆认识黄河》科学普及书籍,计划于8月底完成出版。博物馆每日访客数量已由疫情之前的八百人提升至一千五百人,到了周末时段,必须提前三天进行预定。
【双馆联动构建文化矩阵】
郑州正在构建黄河文化展示平台,以"公园+博物馆"模式呈现,对原有展馆进行2800万元升级,更换陈设内容,另外在黄河堤防区域建造一座5万平方米的新展馆。新馆将运用"数字黄河"等先进展示手段,同公园区域形成静态陈列与动态体验的互补关系。新馆的概念设计方案已经完成,预计2022年完工并投入使用。老建筑计划转变为黄河资料研究机构,从而构成"一条大河两个展示场所"的文化呈现方式。
【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并进】
郑州在制定发展蓝图时,把生态维护放在首要位置,将公园总面积的三成设为生态保护区,并且开展滩地草木再生计划;博物馆增设了雨水积蓄设施,每年能够节省水资源一万二千吨。与此相配套的文化旅游工程涵盖黄河传统技艺陈列馆、黄河治理科技互动园等十二个分支项目,整体投资超过八亿元,等到二零二三年所有工程完工,就能构成完善的黄河文化价值链条。
(全文约1100字)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