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知天下事/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六大力量与思政引领力重要性

 2025年03月15日  阅读 63

摘要:国家领导人在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它应当具备强大的思政引领力,能够引领思想、塑造灵魂;应当具备强大的人才竞争力,培养出优秀的各类人才;应当具备强大的科技支撑力,为科技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应当具备强大的民生...

国家领导人在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它应当具备强大的思政引领力,能够引领思想、塑造灵魂;应当具备强大的人才竞争力,培养出优秀的各类人才;应当具备强大的科技支撑力,为科技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应当具备强大的民生保障力,服务于人民的教育需求;应当具备强大的社会协同力,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教育事业;应当具备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在世界教育舞台上展现中国的力量。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思政引领力处于“六力”的首位,这充分展现了在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高校需以增强“大思政课”的引领力来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要科学地把握“大思政课”与“大思政”工作格局之间的关系,以及“大思政课”与思政课之间的关系。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持续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不断地拓展全面育人的新格局。

把握“统”与“分”

“大思政课”是拓展“大思政”工作格局的重要抓手

系统观念与系统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用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重要方法。“大思政”工作格局以及“大思政课”建设,都显著地体现了这一立场观点方法,它们都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然而两者的内涵和外延存在差异。“大思政”工作格局着重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外部的资源、力量、要素进行统筹,以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工作格局。“大思政课”建设的重点在于思政课的提质增效。它要求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互结合,以此促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国情民情,进而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需将其纳入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进行整体布局与规划统筹。要在队伍建设、制度机制、条件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凭借高质量的“大思政课”建设,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深入地落实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的行动。要将校内外的师资力量联动起来。要打造出由党政领导、科学家、老同志以及先进模范等共同组成的专兼结合的“大师资”队伍。要坚持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日常思政作为“主阵地”,网络思政作为“主战场”,让它们共同发力。把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形势政策课等这些包含课程元素的平台载体,都纳入到“大思政课”的建设范畴之中。进一步去完善一个覆盖全面、类型丰富且层次递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将“大思政课”进行分层递进式和螺旋上升式建设。促使大学的师资力量以及育人资源能够充分地向中小学进行辐射。达成各学段“大思政课”教学在纵向和横向上的衔接与贯通。

把握“变”与“不变”

思政工作总结_思政工作包括哪些内容_思政工作

“大思政课”不能偏离课程属性

“大思政课”在教学的视野格局方面得到了全面拓展,相较于传统思政课。“大思政课”在教学的资源场域方面也得到了全面拓展,不同于传统思政课。“大思政课”在教学的组织力量等方面同样得到了全面拓展,和传统思政课相比。然而,“大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是始终不变的,其课程属性、教学属性也是一直不变的。要充分认识到,开设“大思政课”,并非是要去创建一门新的课程。而是要通过搭建大课堂,构建大平台,汇聚大师资,以此来调动社会的力量与资源,进而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要把握“大思政课”的课程属性,把“大思政课”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并统一管理,用明确的教学目标、系统的教学方案、权威的教学内容以及规范的教学管理来提升“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实效。同时,思政课建设有其客观规律。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要自觉遵循思想引领的规律,要自觉遵循学术研究的规律,要自觉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要自觉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将政治性贯穿于课程改革创新全过程,将思想性贯穿于课程改革创新全过程,将学术性贯穿于课程改革创新全过程,将专业性贯穿于课程改革创新全过程。把道理讲得深,把道理讲得透,把道理讲得活。办好立德树人的关键首课,办好立德树人的灵魂大课。

把握“小”与“大”

“大思政课”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大思政课”是一座桥梁纽带,能实现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形态与社会实践教学形态的统一。它通过多资源导入课程内容,多维度拓展教学场域,多领域融合育人主体,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在思政课教学全过程高度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将精神转化为动力,将信念转化为追求,将理念转化为行动。

思政工作包括哪些内容_思政工作_思政工作总结

要进一步推动开门办课,让思政课课堂与社会大平台能够协同联动起来。让那些在广袤大地中涌现出来的、在生动实践中孕育而成的、在社会生活中蕴藏着的宝贵资源,转化为能够启智润心的高品质教学内容。要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办好以实践教学为主题的“大思政课”,用好、用活“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引导学生深入到革命圣地、改革前沿、科研一线、工矿企业、文化场馆等社会大课堂中。打造纪念馆思政课、实验室思政课、生产线思政课、博物馆思政课等多种课程形态。帮助学生在浸润式情境中,将思政小课堂上获取的理论知识和价值理念内化为自身的东西。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

把握“供”与“需”

“大思政课”旨在加强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

思政课是开展对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的主要渠道。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代际特征和个体差异。从需求侧开始着手。通过“大思政课”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政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理好“我们给予的”和“学生想要的”的关系。不断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要使教学内容体系更加丰富,要持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进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力量的根基,以此提升课程的厚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内容的支撑,以此提升课程的广度。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打造亮点,紧盯热点,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要强化数智技术的赋能作用。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以及数字孪生等新型数字体验技术。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相联通。构筑起数字化学习的新场所。把蕴含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素材以数字化资源的形式展现在师生面前。为学生供给更多具有智慧化、个性化且精准化特点的教育资源。

(作者:蔺 伟,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wen.bjhwtx.com/post/10286.html

标签:

博览广文网

博览广文网为所有文学爱好者、新闻爱好者、关注生活多方面内容的观众朋友提供多方位的内容呈现、提升阅读空间、填充碎片时间,开阔读者的视野、增长见识、了解民生、一个让您不出户尽知天下事的网站平台!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广文舒阅网—让天下读者有家可归!这里汇聚了各类优质文化信息,无论是全球热点、历史故事,还是实用百科、趣味探索,您都能轻松获取。我们希望用阅读点亮您的世界,让每一次浏览都充满收获和乐趣。
导航栏A标题
广文舒阅网
扫码关注
联系方式
全国服务热线:0755-88186625
Q Q:8705332
Email:admin@lanyu.com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海雅缤纷国际大厦5层501
Copyright 深圳市蓝宇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0131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