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品市场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世界知名的收藏家收藏了一张画作,这张画作的作者是元曲家、画家白贲,落款时间是公元 1339 年。然而,清代的资料表明,白贲在 1330 年就已经去世了。大部分人都坚定地认为这张画毫无疑问是赝品。但同时,这幅画作是由世界级的藏家所收藏的,按照常理来说,它不应该是假的。为此,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的博士候选人卢宇前往北京大学图书馆。他查询了郑振铎收藏的明抄本《录鬼簿》(约于 1330 年成书)。在书中,并未明确提及白贲卒于 1330 年,只是显示其生卒年不详。最终,通过结合其他证据,他证明了在 1339 年时白贲有可能还在世。所以,这幅画未必是赝品。
一位业内人士听闻这个故事后对记者讲道:“倘若当时借助了人工智能的辅助力量,或许能够更加精准地对画作的真伪进行判断。”在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盛行的时期,辨别艺术品的真伪是否能够避开主观经验的判断,从而从机器学习那里获取力量呢?
机器鉴定能否取代人工鉴定
人工智能和艺术品结合最令人期待的是在鉴定过程中提高效率和精确度。陈步一,这位文物学家、中国文物学会文博学院的创始人兼院长对记者表示:“从当前到未来 20 年,人工智能必定会参与并极大地推动不同门类艺术品的鉴定。”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鉴定哪些门类的艺术品呢?文化部在 2016 年 3 月颁布并实施了《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依据该办法,艺术品指的是绘画作品、书法篆刻作品、雕塑雕刻作品、艺术摄影作品、装置艺术作品、工艺美术作品等,还包括上述作品的有限复制品。并且,办法中所称的艺术品不包含文物。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艺术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黄隽持有这样的观点:我国的艺术品市场主要是由中国书画、瓷器杂项、油画及当代艺术构成的。并且,这三大类在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总成交份额中占据了 80%以上。
在陈步看来,我国人工智能当下对艺术品鉴定的主要应用切入点,在于对瓷器等艺术品在材料层面进行科技检测。
陈步一觉得,中国古代书画鉴定需分层看待。不同历史时期的书画,其笔、墨、纸、绢都有一些差异。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鉴定出材质、材料等技术方面是否有细微差别,然而却无法准确辨别其诞生时间,也难以判断这件作品的艺术水准或造诣高低,这是一个焦点问题。苏东坡一辈子创作了多件书法作品,这些作品的艺术水平有高有低,反映出的艺术情趣和境界也各不相同,这与他撰写作品时的年龄、所处环境以及书写心情都有着微妙的关联。这种对作者经历的复杂性进行判断,以及对其在情感因素影响下的技术性与内在规律进行判断,是当前人工智能无法做到的。当前和未来,都只能依靠术业有专攻的少数群体进行研究与认知。
卢宇认为,当下人工智能在艺术品鉴定技术方面,尚未发展到能够独自担当重要任务的阶段。在鉴定过程里,AI 仅仅能够辅助一两个独立的要点,然而却无法直接给出真或假的绝对确定性判断。
陈步一称,在艺术品鉴定这一领域,人工智能要完全取代人类,在他所能预见的未来时间范围内,除非被鉴别的作品完全是由机器人创作的,否则是无法做到的。中科院研究人工智能的专家还指出,对于人工智能在艺术品鉴定方面未来会进行哪些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目前并没有这方面清晰的规划。
“大数据+艺术品”前景如何
从大数据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已经达到了人力难以企及的阶段。在国外,苏富比和佳士得的买家及卖家信息系统极为强大,能够为买家提供藏品推荐,也能替卖家给出鉴定意见;而在我国,实现类似功能的系统主要是以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的数据为基础。该系统搜集了诸多艺术品数据,其中包含艺术家信息、图片、成交价以及藏品等方面的内容,且这些区别一应俱全。通过关键词搜索的算法,能够以文字形式为买家和卖家提供数据支持。如今已成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后的卢宇如是说道。
除了文字索引之外,利用大数据方式进行图像识别建模索引,这也是未来艺术品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方向。在近 10 年里,图像识别技术发展得极为迅速。10 年前,当识别一幅画上的一只鸟时,机器仅仅能看出这是一只鸟。而如今,却能够分辨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以及这只鸟是否是从别的画上拼接过去的等,技术含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然而,到目前为止,图像识别索引并非是艺术品市场的主流技术。卢宇觉得,主要存在三个尚未攻克的难点:其一,数据量极为庞大,难以进行搜集。像成百万乃至上千万的艺术品图像数据,其搜集成本是非常高的。其二,涉及的古典资料数量过多,缺乏能够进行有效建模的优质环境。艺术品涵盖了各个朝代,造型各不相同。每一个朝代的人的生活习惯都有很大差异。机器难以在众多图像中找到统一规律来进行数据建模,也就无法为搜索者提供搜索路径。另外,营利模式不够清晰。从个体角度来看,对系统进行建模的人很难从系统中获得利益,通常是一些使用系统的买家和卖家能够获利,而这一矛盾目前还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陈步一说,在大数据层面进行艺术品(尤其是当下正在产生的各类艺术品)相关资料的收纳整理工作,并且进行辨析应用,这样做能够有效排斥假冒伪劣产品对市场的干扰,在司法层面也容易进行界定和应用,这是当前需要关注的事情。
体制机制问题如何解决
人工智能助力,只是有利于艺术品市场蓬勃发展的一个方面。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我国艺术品市场要取得更好的进步,需要解决当前体制机制层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艺术品市场层次存在错位。”黄隽指出,一级市场的画廊市场比较薄弱,年轻画家缺少市场培养和发展的过程,影响力小并且缺乏话语权,使得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根基不够稳固。
艺术品市场的资深专家马学东博士认为,我国的艺术品市场存在着一级二级市场结构不均衡的状况。一级市场应当是市场的根基,同时也是艺术家首次销售作品以及展示作品的地方。在我国,一级市场主要涵盖画廊、古玩城或者古玩店。在古玩城,真正富有含金量的好物件很难见到;画廊过于注重艺术家的即时表现,对作品的内在价值缺乏整体性的认知和判断。马学东说,这导致了艺术品市场出现“倒挂”式表现:一是一级市场根基不稳,二是二级市场(以拍卖市场为主)过于强势。
一方面,我国当下还没有具备公信力的艺术品鉴定和估值机构。黄隽表示。记者获悉,有部分人会支付高额鉴定费,把赝品鉴定为真品,其目的是借助鉴定专家的声誉,把赝品传递给下一个人。卢宇觉得,这些现象与艺术品市场受众的感性认知存在关联。受众的美学教育较为欠缺,他们的财富拥有量与自身的艺术领悟力以及鉴赏水平不相匹配,购买和收藏艺术品往往带有较为强烈的个人意愿。而对于这些艺术作品本身是否成体系,在艺术领域中占有怎样的地位,他们并不是特别在意。要解决这些问题,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的完善都不可或缺。文化部近年出台的《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可以有效治理艺术品市场“顽疾”。其他相关法规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马学东说,随着市场逐渐完善,并且结构得到有效调整,这一领域会逐渐朝着良性发展的方向前进。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