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辉煌一时的松下电视,或将成为时代的眼泪。
近期,松下会考虑出售或者收缩电视机业务的报道引起了舆论的热烈讨论。松下很快就对这个消息进行了澄清,说“没有作出任何决定”。值得留意的是,近些年来,像松下这样的多家日本企业正在逐渐远离电视市场。比如日立、三菱电机等陆续不再从事电视业务,东芝的电视业务被中国的海信收购了,索尼和夏普的市场占有率也在持续下降。
日企电视业务在集体收缩,而中国电视品牌正在一步步崛起。据日本调查公司 BCN 的数据表明,在 2024 年,中国电视品牌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成功突破了 50%。
在全球市场当中,中国电视品牌呈现出一路狂飙的态势。据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表明,在 2024 年的第三季度,三星的市场份额达到了 15%。而海信和 TCL 的市场份额均为 12%,三星仅比它们高 3%。LG 的市场份额是 10%,处于紧随其后的位置。小米的市场份额为 5%。由此可见,三星和 LG 以往的两强格局被打破了。
中国电视品牌怎样才能占据日本市场的一半呢?又怎样才能闯入全球市场呢?尤其是日本的家电市场,由于竞争激烈以及消费者忠诚度高等因素,曾经被称作“难啃的骨头”。
供给端具有高性价比。大家都知晓中国制造的特点为“物美价廉”,此背后蕴含着完整的产业链、强大的制造能力以及规模效应。当中国电视企业走向海外之际,这些都成为了它们的优势所在。并且,有技术研发和品质提升的辅助,相较于其他品牌,中国电视品牌能够向市场提供性能与价格都很出色的产品。
日本媒体报道称,在中国的电视品牌中,其在日本销售的 55 英寸液晶电视,价格低于 10 万日元。与此同时,松下的同类产品售价几乎是中国电视品牌的两倍。
关键契机在于需求端的升级。智能手机不断发展,这对电视市场产生了影响。人们对电视的需求出现了变化,例如更加注重画面、屏幕尺寸、AI 技术以及节能等特性。面对这些新需求,一些大企业要么固守旧技术而错过了市场机遇,要么因缺乏灵活性而转型缓慢。
很多中国企业经过全球市场的磨炼后,市场嗅觉变得敏锐,能够持续推出新产品,以此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有分析表明,中国企业已经在 LCD(标准液晶显示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它们还将努力夺取曾经被韩国和日本企业占据优势的高端电视市场。
本土化的策略是能够打破局面的方法。对于同一种产品,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着不同的需求和习惯。怎样去适应本土化的需求,怎样去消除与当地的文化隔阂,这些成为了破局的关键所在。
多家中国企业成立了针对当地市场需求和习惯的研发中心,同时也着力于管理和营销的本土化。有些企业通过收购的方式打开海外市场,还有些企业通过联名等方式打开海外市场。从打造产品到打造品牌,中国企业不会急于“挣快钱”,而是凭借品牌来留住用户。
事实上,不仅电视如此。近年来,冰箱在海外畅销。洗衣机在海外畅销。空调在海外畅销。中国家电在海外畅销。电动汽车正加速出海。3D 打印机正加速出海。工业机器人正加速出海。具备高科技属性的新产品正加速出海。在世界各地刮起了“中国风”。
很长时间以来,“Made in ”在世界范围内是中国被认知度较高的标签之一。然而,当提及中国品牌时,推崇它的人并不多。如今,在不经意间,中国品牌正逐步走进世界各地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
中国品牌在崛起,这体现了企业战略的竞争。同时,也体现了国家产业政策与市场活力的深度共鸣。在这背后,有发展势能的逐渐积累和爆发。这是产业升级必须要走的道路,也是经济增长的内在需求。当面对全球新一轮的竞争浪潮时,只有保持活力、持续创新并且持续开放,才能够站稳脚跟并且稳步前进。
(“三里河”工作室)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