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保险销售火爆背后的理赔难题
近些年,网络保险凭借其方便快捷的特点,获得了众多客户的青睐,不过由此产生的“买保险容易,理赔困难”的现象,也持续受到社会关注。以齐先生投保的水滴百万意外险为例,虽然他购买保险的过程十分顺利,但在申请赔偿时,保险公司却以他“有挑衅举动”为由拒绝赔付,并且保险公司方面也没有给出任何投保时的视频资料来证明这一点。此类状况反映出网络保险在程序公开性和客户保障方面存在缺陷。
意外险保额与收入挂钩的争议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机构的学者强调,一些网络意外保险把保险金额同被保险者的收入水平联系在一起,这种做法在相同保险费支出时显得不太恰当。比如,有款意外保险产品宣称最高能获得150万的保障,但具体合同里,如果遭遇意外身故或残疾,赔付的钱只有10万,意外医疗的赔偿额度更是低到1万。这种宣传内容和实际规定的出入,很容易让投保人搞错保险能提供什么样的保障。
互联网保险投诉问题突出
复旦大学的保险研究小组公布的信息表明,到2024年岁末,有关网络保险的投诉数量已经突破一万件。其中,夸大宣传、合同条款含糊不清以及隐蔽性收费是突出的几个方面。评估结果显示,不少知名平台售卖的保险产品存在信息公布不充分或者宣传内容与实际保障有出入的情况。例如,一款标榜“不问健康状况”的重疾保险,却没有清晰说明具体的保障项目,因而让购买者在申请赔偿时产生争议。
信息披露不足的典型案例
课题组专家斯磊表示,一些商品在推广时未完全公开重要内容。比如,一款含有猝死赔偿的意外保险未标明适用医院,客户在就诊时才察觉无法获得赔付。这类情况在健康保险领域特别普遍,某些渠道只在投保后的附注条款里说明限制条款,客户很难在购买阶段掌握所有细节。
行业整改与监管呼吁
问题公开后,一些平台已经对相关产品实施了规范化调整。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提议迅速拟定网络保险信息公示制度,规定平台公开信息的具体要求,以免因信息不平衡而危及购买者的合法利益。从产业长远进步的角度审视,提升销售阶段的公开程度、健全投保环节的存档机制、约束宣传措辞,是处理目前赔偿纠纷的核心要素。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