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2 日财联社讯,记者毕陆报道,李迅雷老师提出了“股市不能带来赚钱效应”这一观点。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与此相关的讨论明显增多了。这是李迅雷老师原本的观点吗?原文又是怎样阐述的呢?
11 月 24 日李迅雷老师在其公众号“李迅雷金融与投资”发表了《对资本市场“共识”的再思考:股市上涨能否促消费?》,这是最初始的观点。原文约 5000 字,其核心讨论的是,期望通过股市上涨让投资大众普遍增加财产性收入是不现实的,股市走强无法承担推动经济增长和促消费的重任。
显然,文章的观点本身并没有表述“股市不能带来赚钱效应”。不过,它明确提到了“借道股市走牛来促消费的想法是完全不现实的”。
李迅雷老师面对连续讨论所产生的连续发酵,在 11 月 27 日通过朋友圈再次进行阐述,他在朋友圈发文表达如下:
个人投资者中很多人看不懂我这篇文章的意思:在股票方面,其在中国居民家庭(含农村)资产配置中的占比大概只有 2%左右。并且,即便处于牛市,股票所产生的财产性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也是很低的。A股正在经历去散户化过程,就像上世纪的美股那样。2015 年个人交易额占比 90%,如今已降至 60%。每一次牛熊交替,都是大部分(至少 70%)个人投资者的财富负增长,且财富转移到少数投资高手口袋里的过程。而消费的主体是中低收入阶层,所以统计数据显示,股市波动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股市上涨究竟能不能促消费?
在诸多观点里,争议最为突出的是文章的核心论点,这个论点是“探讨股市上涨到底能否促使消费?”
11 月 24 日及 27 日的观点经过整理后可以看出,整体而言,并未直接说“股市不能带来赚钱效应”。而是通过分析表明,股市波动对大多数个人投资者的财富或收入影响不大,并且股市的赚钱效应并非普遍存在。文章更加强调了股市上涨不能普遍提升投资者的财产性收入,尤其对于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来说是这样。因此,核心观点更倾向于认为股市的赚钱效应需以一定条件和基础为依托。同时,赚钱效应并非均匀分布,并非完全否定股市的赚钱潜力。
文章一开始就提及,A股市场历经 30 多年的发展,已然成为市值规模在全球位居第二的大市场。然而,较为人诟病的是,A股市场的融资功能发挥得较为良好,但其投资功能(或赚钱效应)却发挥得不够理想。由此达成的共识是,今后应当着力发挥其投资功能,同时弱化其融资功能。
在股权融资领域,提出了这样的对策:要严格把控发行上市的准入关,促使形成应退尽退、及时出清的常态化格局。对于 A 股市场波动较大以及估值水平持续下降的现状,大家达成的共识是推动中长线资金进入股市,从而扩大耐心资本的占比,以此来达成股市稳中向好的目标。另外,还有一个共识是股市上涨能够促进消费。
研究表明,股市波动与消费存在相关性。文章对沪深 300 指数和社零环比增速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相关性,这让人们对股市上涨能够促进消费产生了疑问。
文章还提出,因为房地产在我国居民家庭资产中所占的比例是比较高的。所以,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对消费产生的影响,可能要远远大于股市的波动对消费产生的影响。因此,股市上涨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
文章分析了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在股市波动对消费影响方面的差异。指出一线城市因高净值人口占比较高,股市波动对消费的影响或许会更明显,不过这种影响并非普遍存在。
股市对收入再分配的效应究竟如何呢?文章凭借数据和研究表明,股市有可能使财富不平等的状况更加严重,多数个人投资者出现亏损情况,然而仅有少数高净值投资者获得盈利,这种再分配效应或许不利于推动消费。
文章明确提及,从分红派息这一角度来看,当下 A 股市场的投资者是能够获得正收益的。然而,为何总是亏钱的投资者数量要比赚钱的投资者多呢?关键之处在于 A 股整体的估值水平在持续下降,以及个人投资者进行了频繁的交易。股市的收入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分红收入,这些年来这部分收入有了显著的提升;另一方面是价差收入,而大部分个人投资者在这方面是处于亏损状态的。
核心结论通过上述的递进得出了股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文章最后表明,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促消费需要通过增加财政在民生领域的支出以及推动财税体制改革等措施来达成,而并非依靠股市走强。
八个核心论述递进
李迅雷老师的观点显然有其充分的讨论前置条件。然而,即便这是一篇逻辑缜密的推文,还是得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显然,多数观点是认可股市上涨能够促进消费增长这一观点的。
从完全展开的角度来看,《对资本市场“共识”的再思考:股市上涨能否促消费?》这篇文章主要包含八个核心内容,并且这些内容是层层递进的。
一是,关于 A 股市场的功能定位问题:A 股市场的市值规模在全球处于第二位。然而,它的投资功能相对而言比较弱。市场普遍形成的共识是,在未来应当加强投资功能,同时减弱融资功能。
一是个人投资者规模方面,估计个人投资者数量约为 2.2 亿。二是财富结构分化情况,大部分财富都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财富结构分化较为严重。
我国居民家庭持有的权益资产比重偏低。在我国,股票在城镇居民家庭资产里的占比还不到 2%。
三是,基于此分析结果:对股市上涨促消费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房地产是居民家庭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处于长周期下行状态。这种长周期下行对消费产生的影响,可能远远大于股市波动。
一线城市消费与股市波动方面:对一线城市的消费数据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股市的波动对这些城市的消费者支出存在一定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并非普遍存在。
股市对收入再分配存在一定效应:表明股市或许加剧了财富的不平等状况,众多个人投资者出现亏损情况,然而仅有少数高净值投资者获得盈利。
股市与经济增长存在一定关系。股市被视为经济的晴雨表。促进消费应当通过增加财政在民生领域的支出以及推动财税体制改革等措施来达成,而并非依靠股市走强。
(财联社记者 毕陆)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