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黄帝和指南车的相关故事。据悉,在 4000 多年前,南方存在一个叫九黎的部族,该部族与炎帝族曾发生冲突。有一次,炎帝族与黄帝族联合起来,在涿鹿同九黎族展开了一次激烈的战斗。九黎部族的首领蚩尤施展魔法,制造出漫天大雾,将黄帝的军队团团围住。黄帝无计可施之时,有个人叫风后,他制作了一辆指南车。在指南车的引领下,黄帝统帅的军队冲破诸多迷雾,最终打败了蚩尤。还有一种传说称黄帝发明了指南车,凭借此战胜了蚩尤。之后,人们为纪念黄帝的功绩,称他为“轩辕黄帝”。在古代,轩指直木,辕指横木,直木与横木组合便构成了车的初始形态。
若将黄帝造车视为车在中国的起始,那么车在中国已有将近 5000 年的历史。然而,这仅仅是历史传说,难以进行考证。随后,伴随文字的发明与广泛运用,关于车的记载逐渐增多。例如在《诗经·小雅·皇皇者华》里有“载驰载驱,周爱咨询”这样的话,其意思是骑着马、驾着车,在各处考察民情。显见那时车已不仅是用于战争的工具,同时也是王公贵族出巡时所使用的工具,并且成为了一种象征身份和实力的事物。
关于车的发明者存在不同说法。《说文》里提到“车,是舆轮的总称,是夏后时期奚仲所制造的”。《左传》记载,在公元前 2250 年夏朝初大禹时代,车正(古代负责车旅交通和车辆制造的官)奚仲制造了一辆车,这辆车有车架、车轴、车厢等部件。为了保持平衡,采用了两个轮子。因为车有两个轮子,后来人们就把它叫做车辆。《墨子》提到了奚仲造车的事,《旬子》也提到了,《吕氏春秋》同样提到了。考古专家经过分析认为,奚仲生活在现今的河西走廊一带,当时已经有众多青铜工具,技艺水平相当高,因此奚仲发明车是很有可能性的。然而,由于那时的车主要由木头制成,或许没有留存到现在。
中国最早出土的车是商代的。1953 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市大司空村进行发掘工作,在此处发掘出了一辆马车,其造型极为精致,具备栅栏车身和辐式车轮。从这个遗迹能够看出,当时的造车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周代时,古人的造车技术更为精进。车的许多关键部位用上了青铜,驾车的马从 2 匹增加到 3 至 4 匹。马的分工变得明确,其中驾辕的马被称作服马,两旁的马叫骖马。四匹马驾一车被称为“驷”,六匹马驾一车叫“六騑”。
当时甲骨文出现了“车”字,它是由轮、舆、辕、轭等形状的图形构成的。显然,当时的车已经相当普及了,车不仅在战争中被使用,还在生产、生活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当然,真正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智慧的东西,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在笔者看来,没有什么能比得上指南车了。
黄帝在涿鹿一战扭转乾坤依靠的是指南车。这个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指南车是否真实存在呢?经专家考证,确有其物。黄帝之后,东汉大发明家张衡曾制造出指南车,不过其技术后来失传了。三国时,有个叫马钧的人重新造出了指南车,这种车的车箱里装着巧妙且复杂的机械。它是一种双轮独辕车,其中央有一个大平轮,木头人竖立在大平轮之上。大平轮的两旁装着许多小齿轮。当车子向左转时,右边的车轮会带动小齿轮,小齿轮进而带动大平轮,使得大平轮向右转。而当车子向右转时,大平轮则会向左转。指南车开动前,先让木头人的右手指向南方。之后车子无论向左转还是向右转,木头人的右手都总是指向南方。因为指南车是利用齿轮原理造成的,这种齿轮传动类似现代汽车的差动齿轮,相当于汽车中差动齿轮的逆向使用原理。所以可以说,指南车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化设备。它应该是中国古代人的智慧结晶和突出代表。
张衡、马钧之后,有一些科学家造出了指南车,这在史书上有记载。像南北朝的祖冲之、姚兴,以及唐朝的金公立等,他们都曾制造过指南车,然而都未留下关于指南车内部构造的记载。直至宋代,吴德仁在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 年),燕肃在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 年),先后制造了指南车。《宋史·舆服志》对他们的指南车的制造方法、内部结构以及部件尺寸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解放之后,中国历史博物馆依据历史文献把指南车的模型复制了出来。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