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理工大学理学院有一个“沿红色足迹,寻燎原星火”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该团队由 9 名学生组成。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宋广军以及学院团委书记、学工办主任刘桂娟担任指导教师。实践团队在 2022 年 9 月获共青团黑龙江省委授予的“黑龙江省 2022 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荣誉称号。同年 10 月,又被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授予“全国 2022 年度‘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荣誉称号。此外,“中国青年网”对团队活动进行了报道。“东北网”也对团队活动进行了报道。“黑龙江日报”同样对团队活动进行了报道。“腾讯网”也对团队活动进行了报道。这些主流媒体的报道使得团队活动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学习红色精神的热潮。
实践团队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实践团队获评黑龙江省“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理学院团委连续两年获评校“五四红旗团委”
调研报告在“大我青春”2022 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征集展示活动中获评优秀作品,且属于调查报告类
调研报告获评第十八届“挑战杯”黑龙江省二等奖
加强顶层设计 做好谋篇布局
2021 年开始,理学院在校园内挖掘红色资源,寻找校园红色地标。将王大珩红色主题雕塑与人物传记相结合,把红色文化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此过程与入学教育、毕业生教育、党课、团课、社会实践等环节相融合。其中,以 2021 年开展的大珩爱心志愿服务队为代表,该队开展了帮助“渐冻症”学生一日、两地、三餐及学习生活的志愿服务,此志愿服务品牌项目被中国青年网等 7 家媒体宣传报道。
实践团队受主流媒体新闻报道
2022 年理学院团委为让更多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获成长,助力青年学生担当使命。他们立足思政课堂,充分利用实践课堂,全力做好创新课堂,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推进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建三级联动组织,包括指导教师、榜样示范学生引领以及普通学生广泛参与。由研究生带领本科生,高年级带领低年级,党员带领团员群众。以点带面地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指引,选定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东北抗联精神,并且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开展爱党、爱国教育。
理论指导实践 厚植精神根基
2022 年 6 月,理学院组建了“沿红色足迹,寻燎原星火”暑期社会实践团。此实践团是学院“一个精神、两个阵地、三项保障、四个平台”思想教育模式的重要孵化项目。实践团坚持以“大珩精神”来引领,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聚焦聚力于人才培养,致力于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
在实践开始之前,我们会给学生讲授理论课。我们会定期召开实践会议。我们会重点围绕社会实践整体工作的组织程序进行培训。我们会围绕实践调研目标进行培训。我们会围绕实践素材搜集整理进行培训。我们会围绕实践摄影技巧进行培训。我们会围绕实践报告撰写进行培训。我们会围绕实践宣传报道进行培训。我们会围绕实践安全教育进行培训。为实践团队做专题培训,以此来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确保实践能够有序开展。团队指导教师、学工办主任刘桂娟介绍说。
2022 年 7 月 19 日开始,实践团队以哈尔滨市的红色资源作为依托。开展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为期 30 天,并且举办了 20 余场活动。这些活动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深度。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们把“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当作实践的终极目标。他们紧密围绕“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这一实践主题,走进红色基地,深入了解抗战历史。通过推动多样性社会实践项目,以亲身实践来丰富理论素养,深化“四史”学习,拓展“大思政”渠道,探索红色资源,将专业所学转化为实践所得,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实际行动助力了龙江的发展。
实践团队与指导教师合影
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宋广军讲授理论课
问卷内容及数据处理
重走红色足迹 汲取奋进力量
不忘英雄来时之路,走好脚下的未来之路。实践团队凭借我省的红色资源,通过对红色记忆进行追溯,对红色人物进行访谈,对红色故事进行挖掘,对红色文化进行体悟等方式,先后实地前往哈尔滨烈士陵园、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东北烈士纪念馆、哈尔滨城市历史展馆、东方壮歌·东北抗联体验式国防教育基地、黑龙江省图书馆红色文献馆这六处红色基地开展调研活动。团队成员进行祭扫烈士陵园的活动,以此探寻建党初心;团队成员进行瞻仰革命先烈的活动,借此深入了解革命历史;团队成员进行聆听革命故事的活动,从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并且增强了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一个月的实践历程里,团队把调研采访所得到的成果进行了整理和汇总。接着,团队面向村镇、企业、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开展了宣讲活动,一共举办了 12 场。这些宣讲活动累计有 2000 多人参与。团队还建立了“沿红色足迹 寻燎原星火”微信公众号当作宣传阵地,在这个阵地上累计发表了 25 篇推文,并且发布了 10 部实践记录视频,这些推文和视频的浏览量达到了 5000 多次。团队产出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在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举办的“‘大我青春’2022 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征集展示活动”中被评为调查报告类优秀作品,同时在第十八届工商银行“挑战杯”黑龙江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二等奖。
团队前往红色基地进行学习调研
学习模范先辈 感悟时代脉搏
为了深入探寻党史历程,以便更好地学习东北抗联精神,实践团邀请了 2 位获得“光荣在党 50 年”纪念章的老党员前辈进行采访座谈。实践团用镜头记录下老兵鲜为人知的战斗经历,用声音挖掘出蕴藏深处的历史细节,记录下真实情感的迸发瞬间,留存下珍贵的“历史回声”和“老兵记忆”。刘忠荣有着 56 年党龄,于 1965 年加入西藏 7888 部队;陈友忠有着 51 年党龄,在 1969 年入伍于山西 1760 部队。这些老兵们虽然年纪已高,但思维依然清晰,他们胸前佩戴的“光荣在党 50 年”纪念勋章格外耀眼。他们凭借自身经历,讲述了诸多感人的革命故事。这些故事能够教育和影响当代年轻人,让他们明白要听党话、跟党走,并且努力学习以充实自己,从而为祖国的发展和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参与实践团的工作,让我深入了解了党史,也广泛宣传了党史。新时代的大学生就该在最美的岁月里,去做最有意义的事。我和队友们会继续努力,讲好红色故事,做好东北抗联精神的宣传员和传承人,让东北抗联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团队成员与老党员合影
宣讲抗联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
理学院实践团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成立了“东北抗联精神”志愿宣讲团队。该团队先后前往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友谊镇,前往哈尔滨市南岗区松雷社区,前往肇东市安民乡合发村,前往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架玛吐镇革命屯,前往山西省中宝铁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地。通过举行宣讲报告会等形式,把党的故事、东北抗联精神、社会实践的成果进行普及,成功地将抗联精神普及到基层当中,使抗联精神焕发新的活力,让更多人铭记发生在身边的红色故事。
实践团队在全国各地开展理论宣讲
2022 年实践活动结束后,理学院实践团队立下志向,要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他们将用好“家门口”的红色资源,把讲好身边红色故事当作传承。依托“大珩”理论宣讲品牌项目,持续在校园内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打造出“行走的课堂——红色故事进学校”,以此来强化青年学生对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的深刻理解。数千名学生在宣讲过程中获得了知识,有所收获;青年学子们在一次次的宣讲实践里进行了思考,有所感悟。
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宋广军在谈到此次社会实践取得的优异成绩和感悟时表示:暑期社会实践成为了青年学生走出校园的重要舞台,成为了青年学生走入基层的重要舞台,成为了青年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舞台。同时,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主动接受社会的锤炼,并且增长了搏击风浪的真实本领。我们把在实践中得到的工作启发以及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运用到后续的思想工作和学生日常管理里。将“大珩精神”和红色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让红色基因得以传承,使工作更具内涵,从而形成理学院的“一院一品”特色。
青春应向党,怀揣梦想当远行。社会实践已然结束,然而我们的故事尚未完结。团队全体成员在今后的生活中将会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他们要把党的声音传递给更多学生,自觉贯彻东北抗联精神,努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行动能力,以实际行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让其开花结果,并且自觉成为红色精神的守护者、传承者和践行者。以实际行动去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并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进行不懈的奋斗。
实践团队在各实践地合影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