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碧霞待人真诚且做事拼命,她是安顺市中医院护理部的一名主管护师。身为贵州省援鄂医疗队队员,在武汉市江汉方舱医院的 44 天中,她工作状态饱满,生活方式热情,吸引了一群患者“粉丝”。康复出院时,大家纷纷与她约定,要一起到贵州来与她相遇。
张碧霞和方舱的患者朋友们
回贵阳后在酒店进行隔离,时常会忆起舱内的生活。打开手机相册,再打开朋友圈,能看到许多患者朋友的消息。他们有着想来贵州看看我们的想法。
3 月 18 日从武汉回来后,处于隔离状态的张碧霞,在整理相关资料、写总结以及做课件的过程中,眼前时常会浮现出方舱里患者朋友的身影。而她与这些患者的这段缘分,是在武汉江汉方舱医院的那段日子里形成的。
看到疫情形势的严峻,我于 1 月份向医院递交了请战书。1984 年出生的张碧霞,在护理岗位上已工作 16 年,经验丰富。她工作时胆大心细,为人热情真诚。当贵州省组建首批援鄂护理队时,她立刻报了名,并且她所在的安顺市中医院也第一时间推荐了她。2 月 4 日凌晨 1:30 左右接到了通知。是院领导打来的电话。我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就答应了。
2 月 4 日,张碧霞开始投入工作。上午她从安顺出发前往贵阳,当天进行了院感培训和传染病病区护理演练等。傍晚,她踏着暮色登上飞机前往武汉。5 日,她向武汉协和医院的老师学习并接受培训,熟悉方舱工作流程。6 日,她进入武汉江汉方舱医院开始接手护理工作。张碧霞称那几日在忙碌中存有一些不安:起初,心中有诸多不安,缘由是那时并不知晓是前往鄂州还是武汉。她既想把事情办好,又担忧自己无法发挥作用。前往方舱之后,工作便有了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内心也变得更为坚定,坚信自己能够做许多事,能够战胜此次疫情。
2 月 7 日清晨,贵州队怀着坚定的信念全面接管了江汉方舱医院西区的 15 个病区。张碧霞的任务变得更加明确,她担任贵州省援鄂抗疫医疗队第二小组组长,要负责病区患者的药品供应、医疗器材供应、生活物资供应以及门诊筛选统计工作;还要负责 16 名组员的联络和工作协调;同时负责主管 44 号病房。
张碧霞穿戴着三级隔离防护服,她负责组织发放资料、统计资料以及协调参与搬运资料等工作。没有任何缓冲时间,她承受着高强度的工作,再加上休息不足和精神压力,用力过猛的她在入舱后的第二天,出现了呼吸困难的症状,同时还伴有头晕、头痛、心悸、胸闷、恶心等缺氧症状。方舱医院主要以轻症患者为主,当时她站不住且头晕,38 号床的病人看到她的情况后说她病得比自己还重。我知晓是我这几日未曾好好休息,并且事情繁多,劳动强度又高,所以我说自己没问题,咬紧牙关坚持了一小段时间。之后实在感觉不适,身上冒出冷汗,还是病人搀扶着我到门口休息了一会儿,之后才又回到病房。
张碧霞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她说:“我与患者之间有着融洽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在相互帮助以及共同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产生的。”
自己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帮助更多的患者。冷静下来之后,张碧霞开始调整自己,调整作息规律,团结身边的组员,大家齐心协力,像拧成一股绳一样投入到战斗中。
张碧霞和队友
疫情中的医护人员,有时心理抚慰比医务治疗更重要。特鲁多医生有句格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在方舱医院的 40 多天里,张碧霞和第二小组的 16 名队友实行“四班倒”工作制,负责照顾患者。在方舱医院,他们每天对患者说最多的是“加油”,而患者对他们说最多的是“谢谢”。张碧霞表示。
遇上晚班时,为了不影响病人休息,舱里熄灯后,她会用手机或手电筒照着来写当天物资发放、护理等方面的记录,以便做好相关工作。
张碧霞和队友除了开展医疗护理工作,还承担为病人送餐等生活事务,并且认真把工作做得很细致。每天早上,很多病人会在护士们“早餐来了”的轻唤声中苏醒。早上,我们会去给病人发放早餐,由于时间比较早,5 点过就开始了。我们在发早餐的时候,都很不忍心去叫醒病人,因为只有休息好了,病才会好得快。我们把早餐放置在病人的床头。倘若在 6:00 到 7:00 这个时间段,病人还没有起床,那我们就会轻轻地在旁边进行提醒,告知早餐已经来了。
以诚相待且倾心付出。病区有一位 19 岁的高三学生小彭,他看到贵州护理队的辛苦后,从一开始只是坐等医护人员送餐,到后来主动充当小助手,帮忙贵州护理队发放餐食。有一次,在张碧霞为病人测血压的时候,小彭用手机记录下了这一瞬间,并且还将其画成了素描。第二天,在张碧霞当班时,小彭把这幅画送给了她。画上,那一笔一画无声地诉说着患者对医者的感激。张碧霞称自己不知道他作画的时间。在最后他们要撤离并返回贵阳的前一天,他结束隔离后特意前来探望他们,这让她特别感动。
小彭到驻地看望即将返程的张碧霞和她的队友
不止这一次让张碧霞感动。和她同龄的患者彭先生,平日不太爱说话。一天晚上,彭先生来到护士站,向正在写当班日志的张碧霞索要纸和笔。没想到给了他白纸后,他还回的是一封真挚的感谢信。信里,彭先生写道:“感谢您在工作中细致认真。我们 44 号房包括我在内的几位病友,有的血压偏高。”第一次给我们测量血压之后,每次您当班时都会主动拿血压计过来,给我们几位病友测量血压并且做好记录。有时您还会跟我们聊聊天,让我们相信一定能够战胜病毒。
“比起感谢信,我更开心的是患者病情地好转。” 张碧霞说。
患者们的症状减轻了,身体也逐渐好了起来,而必要的锻炼对早日康复更有帮助。张碧霞利用空闲时段,现场教授“八段锦”健身操,以此舒展筋骨,让舱内无聊的生活变得更有趣。刚开始,患者们做操时很笨拙,到后来一招一式都做得像模像样,甚至还当起了“二传弟子”。
弟子们有时会充当老师。他们教我用武汉话讲“热干面”,可我怎么都学不会,于是她们都笑得直不起腰来,还都说等治愈出院后要请我吃热干面。张碧霞回忆起这些场景时,言语中流露出温柔的气息。
沉闷的方舱因亲近而变得活跃,阳光洒在方舱中。和谐的医患关系使得原本来自不同地方的他们逐渐融合在一起,宛如一家人。
很多患者主动添加张碧霞的微信。他们相互商量,打算在今年 7 月和 8 月的时候,组团来到贵州,看望并照顾他们在贵州的亲人。并且他们还闹着让张碧霞给他们当导游,带他们去吃贵州的小吃。
“等你们健康了,欢迎随时来贵州!” 张碧霞说。
当初进入方舱的时候,我有这样的想法,我是来武汉为抗疫做贡献的,代表着贵州的医护工作者。之后大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我体会到,我不只是代表贵州的医护工作者,还代表着贵州的人民。我要把贵州人那种大方、热情以及朴实的特质传递给他们。
张碧霞在回忆这份难得的人生经历时,心中也在期待着相见的时刻。她期待着相见时,不是以主管护师的身份,而仅仅是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她和武汉的朋友已经约好了,打算在七八月份来这里避暑,并且承诺会给他们当导游,带他们去品尝地道的小吃。小彭也说,高考结束后会带着好消息来找她。当时小彭画的素描,由于规定方舱里的任何东西都不能带出来,她感到很遗憾。不过小彭说,等他再来的时候会再画一张带过来。我会在贵州等着他们。”
(贵州综合广播记者 黄小胜)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