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 黄金标准
有时候,「做一个项目」不等同于「项目式学习」。美国巴克教育研究院对此进行了有趣的比喻:对于前者而言,它们就像是“甜点”或者“开胃菜”,学习者无需运用流程化的思维,去对探究活动进行细致的规划与设计,也无需投入精力来达成持久且深刻的理解,就能较为轻松地完成;而对于后者来说,“项目”在学习活动的始终都存在着,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的“主菜”。
请学习者制作一本绘本童书,“甜点式项目”可能出现在语文或英语课即将收尾的时候,用于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与汇报,绘本童书是其中的一种载体。不过,与传统的写作类作业(比如在作文簿上写一个命题或半命题的故事)相比,它显得更有新意,更接近“新课改”的精神与要求。
“项目式学习”情况不同。其一,绘本童书不只是作为展示学习成果的一种载体和手段,绘本或书的特质以及其中图文的关系、语言风格等,都是重要且有些隐性的学习成果。一方面,项目式学习并非要求学习者花费更多时间来制作一本绘本童书;也就是说,制作一本绘本童书的方式,并非项目式学习中的驱动性问题,也不是推动学习者开展一系列精心规划的探究活动的关键目标。它的真正目标或许是探究怎样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大众开展科普;若从教学设计者或教师的视角去看的话,其教学目标在于科普文的写作方面。
美国乔治·卢卡斯教育基金会发起的一项调研表明:多数教师普遍认可项目式学习的价值;同时,教师也在为如何找到与课程标准或课程内容相适应且精心设计的项目而苦恼。这并非纯粹在搞文字游戏。
在实际的教学应用里,教师要怎样找到那种与课程标准或者课程内容相契合的、经过精心设计的项目呢?这些项目是用来支持项目式学习开展的。巴克教育研究院经过一番研究之后,提出了“PBL 黄金标准”,并且指出了构成项目的那些基本要素,以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高质量的项目式学习所应遵循的若干教学应用原则。
PBL 黄金标准(图片来源:© Buck for , )
对于“PBL 黄金标准”,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三个部分。其中最显眼的有两个圆环,一个圆环是“7 大项目式学习设计要素”,另一个圆环是“7 项项目式教学实践原则”。在两个圆环的中心位置是“学习目标”,包括关键知识、理解和成就技能。
本篇文章会着重去探讨“7 大项目式学习设计要素”以及“7 项项目式教学实践原则”。
项目式教学实践原则
类似“敏捷”,上述原则是一系列价值观的集合。教学设计者或教师需要牢记这些原则。带着这些价值理念,开展项目式教学活动。在理解这些原则背后的理念时,我们不妨对照《高质量的项目式学习框架》相关内容。因为两者存在极大的相同之处和教育精神共鸣。
在该官方网站上,对于上述的每一项原则,都提供了教师结合案例进行诠释与解读的视频,在这里就不再详细展开说明了。
项目式教学实践所遵循的原则(图片来源:© Buck for )
项目式教学实践原则(图片来源:© Buck for , )
项目式教学实践原则(图片来源:© Buck for , )
项目式教学实践原则(图片来源:© Buck for , )
项目式教学实践原则(图片来源:© Buck for , )
项目式教学实践原则(图片来源:© Buck for , )
项目式教学实践原则(图片来源:© Buck for , )
项目式教学实践有其原则,这些原则的图片来源为© Buck for 。同时,项目式学习还有设计要素。
上述设计要素的提出,其目的是帮助教学设计者或教师在实际运用中能更好地规划和设计项目式学习活动。为了更具操作性,个人建议把这些要素进一步分组,具体如下:
项目生命周期(图片来源:© PMI 6)
上述的进一步分组是以项目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为参照的。我们基于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尝试对规划以及设计项目式学习活动再次进行进一步的区分和明确。
首先,在规划的初期阶段,教学设计者或者教师要设计驱动问题,也就是要做好选题这件事。一方面,这个选题得对照课程标准,或者是在一定规范下的教学计划安排,这里的教学计划安排无论是国家层面的统一大纲,还是区本或者校本特色课程规划下的框架都要考虑到。
有了初步的驱动问题后,教学设计者或教师需进行甄选。要思考驱动问题怎样与学习者的现实生活建立联系,也就是要思考驱动问题怎样驱动学习者去探究。需考虑这个问题与学习者现实生活的联系紧密程度,以及学习者是否会对其感兴趣,还有是什么让他们感兴趣。同时要思考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或工作的。生活中是否存在能与这个问题相对应、相呼应的场景呢?(或者说,如果要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来破解这个问题,能找到这样的问题情境吗?)
确定了驱动问题以及问题情境之后,教学设计者或者教师需要设想,此问题会以何种方式促使学生产生持续且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一步步地深入探究、寻找解决办法。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借助 UbD 逆向教学的思考工具来给予我们帮助。
在不少情况下,项目式学习活动需借助教师力量来发起。而在其执行过程中,一定是以学习者为主体进行管理和推进的。所以,教学设计者或教师要思考,怎样支持学习者在对驱动问题的进一步分解中,找到自己的发力点,获得掌控这个项目的感觉。项目可以由教学设计者或教师发起,然而,学习者必须能够有内容可讲、有感受可体会,既不会完全超出其现阶段的能力范畴,又能拥有一定的认知成长空间和挑战性。(与学习者之声及选择相关)
教学设计者或教师要怎样为学习者搭建学习支架呢?目的是促进学习者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的反思活动。
教学设计者或教师需帮助学习者化整为零,要合理划分并设定不同的阶段目标、里程碑以及“冲刺周期”。在项目内每个阶段、里程碑或冲刺结束时,教学设计者或教师要对学习者进行评价和反馈,评价和反馈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师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同伴之间的互评。这些评价和反馈将怎样促进学习者的能力提升以及其下一步的行动呢?(对应建设性批评与订正)
学习者能够以何种方式向其他同伴,乃至整个学校、周边社区或城市等展示其学习成果呢?何种成果展现方式既符合课程标准下的核心素养要求,又满足教学与学习目标的要求,同时还契合该项目主题及其问题情境的要求呢?(针对能公开传播的产品)
项目式学习设计要素的图片来源是© Buck for 。这是项目式学习设计的原型。
不一定掌握了上述七个要素,就能完整规划、设计出良好的项目式学习活动方案。但这些要素至少能在教学设计者和教师设计学习活动时,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重难点。
基于上述七个要素以及“PBL 黄金标准”的相关内容,我们能够初步设计出一个项目式学习活动方案的雏形。这一雏形的基本架构包含以下四部分内容: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初步设计项目式学习的目标,分别是:其一,其二,其三,其四。具体如下:其一,其二,其三,其四。
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这体现了教学设计者或教师开展这一项目的教学意图;可迁移的学习目标,也就是能够迁移到课堂学习之外,甚至对学习者未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有影响的学习价值与意义所在;关键的知识;关键的技能。
对于上述内容,我们只需要罗列要点即可。
早期时,这属于项目式学习的核心构成部分。除了要拟写出驱动问题之外,还得回答下面这两方面的内容:
与现实生活有联系,最好是一个有案例可说明的问题情境;对于这个驱动问题及其情境,学习者或许需要持续且深刻地去思考、去理解相关问题。
对于上述驱动问题以及其所处的问题情境,学习者可能会产出怎样的成果?又会交付怎样的价值呢?
这一部分需结合上面的“预期学习成果”进行思考,同时也可理解为是对预期学习成果的进一步分解。在此,我们能够参照 OKR 目标分解的方法来进行规划和设计。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