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严文井先生将其比作“魔袋”。从这小小的袋子里,能够取出很多东西。
寓言在语文教育里的价值呈现多方面:它能够涵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能够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想象,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然而,这些并非是寓言独特的价值体现。寓言的本质特点在于其双重结构性,它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前面部分是故事,后面部分是寓意。故事构成了寓言的表层结构,并且塑造了寓言的形象;寓意则是故事的深层结构,它被寄托在故事之中,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图。
寓言对人类个体思维发展起到启蒙作用。
小学低、中年段的儿童,从学龄前期开始,其思维逐步从直觉行动思维转变为初级的具体形象思维。他们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思考,感知的影响处于先导地位。并且,他们还缺乏从事物的本质属性上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编纂,能够把寓言的这一独特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进而促使儿童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朝着抽象逻辑思维进行发展。
一、走近经典寓言,开启理性思维的大门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排了众多寓言。这些经典故事,其中大部分是以改写的形式被编排在低年段和中年段,还有少量是以文言的形式编排在高年段。
它们很是短小精悍,情节也很奇特,常常出乎人们的意料却又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出乎人们的意料”能够激发儿童阅读的好奇心,从而引导他们去阅读和探索;“在人们的意料之中”能让儿童感受到本质的真实,进而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获得教益。
二年级下册有《揠苗助长》这篇课文,它通过农夫拔苗助长的故事来阐释客观规律和主观意志之间的关系。禾苗的生长有着客观规律,而农夫想要用拔的方式促使禾苗生长,这属于主观意志。最终禾苗枯死,这证明了客观规律是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这个故事虽然看似荒唐,但其中的道理却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
三年级下册“阅读链接”中的《北风和太阳》,讲述了两个无生命的自然现象(北风连形体都没有)展开竞争,这想法很奇特。而太阳能给人带来温暖,北风会让人感到畏惧,这些是人们常见的情况。“说服胜于压服”这一观点更是经过了无数次实践的验证,是真理。
类似的寓言很多。二年级上册“我爱阅读”中的《刻舟求剑》,以长江之水和所乘之舟作比,说明发展变化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四年级上册的《扁鹊治病》,提醒人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四年级上册的《纪昌学射》,阐述了无论学习何种技艺,都需从其基本功入手的道理;五年级下册的《自相矛盾》,通过楚人“无不陷之矛”“不可陷之盾”,揭示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这些内容简短且内涵丰富的寓言,能帮助学生在天真烂漫的儿童时期就开始探索世界、理解人生。
低年段儿童阅读这些寓言,最初未必能完全理解故事所蕴含的哲理。然而,故事本身具有吸引力,能让他们获得理性思维的启蒙。并且,他们正是通过阅读这些寓言,逐步走进人生。著名的翻译家叶君健强调寓言对人一生的持续影响力。他说:寓言简单易记,所以能在孩子的脑海中长期定居。在孩子逐步成长的过程中,它能发挥塑造性格的作用。它的持久力比任何其他文学作品都强,在人的灵魂中所起的作用,能从童年时代一直持续到人生的结束。一篇经典的寓言如果与学生成为朋友,就能陪伴学生一生,并且会成为他们生活的顾问。
二、读故事明寓意,发展分析综合的能力
读寓言可以明白寓意,这是寓言教学应有的意义。领会寓言的寓意,一方面需要作者的点化和诱导,另一方面也需要读者自己进行分析和思考。为了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被选入统编教科书的寓言大多将寓意隐藏起来了。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去看,统编教科书更加关注儿童自身的阅读体验。学生从故事里读出寓意,就像陆机《文赋》所说“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那样。思维得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以二年级上册的《我要的是葫芦》为例,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人种下了一棵葫芦,没想到葫芦长了蚜虫,可他只关注葫芦,对叶子上的蚜虫不管不顾,接着蚜虫越来越多,最终小葫芦全都掉光了。那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发呢?种葫芦的人不听劝告,是因为他不明白事物间的联系。蚜虫吃叶子,会导致叶子变黄;叶子变黄,会致使葫芦掉落。蚜虫、叶子、葫芦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种葫芦的人只想着要葫芦,却不考虑蚜虫吃叶子会给葫芦带来危害,最终什么也没得到。学生只有经过前面的分析,才能够提炼出“看起来没有直接联系的事物,其实是存在相互联系的”这一道理。
在进行寓意提炼时,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等抽象思维能力得以培养。要找到与故事最为契合的寓意,思维有时需要经历持续的淬炼。例如一年级上册的《乌鸦喝水》这个故事选自伊索寓言,其作者所揭示的寓意为:需要乃发明之母。有些东西即便看似十分渺小,但倘若积少成多,就会引发很大的变化。这个寓意与故事有挂钩,然而总体感觉不太自然,原因是故事的重点并非“需要”。从民国开始,这个故事就被选入小学教科书。从教学实践的反馈来看,学生读《乌鸦喝水》时,通常体会到的寓意是“懂得遇到困难,要认真思考、积极想办法去解决”,与原作者揭示的寓意相比,这个寓意应该更贴合实际情况。这个故事重点要表达的是乌鸦的创新精神。乌鸦喝水时想到的方法突破了常规思维。这种突破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
从彰显故事教育价值的角度来看,将寓意归纳为“遇到问题时,能够改变常规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适宜方法”会更好。由此可知,在阅读寓言时,阅读者需要持续寻找与故事尽可能“契合”的寓意。寓意和故事如同两个齿轮的齿,需要相互“咬合”。这既需要进行分析、综合、概括等操作,也需要具备筛选、比较等一系列抽象思维能力。在这个由表及里的“咬合”过程里,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极大的锻炼。
三、从故事中想开去,培养类比推理的能力
类比是寓言创作的重要方法。社会现象纷纭复杂,假象常掩盖本质,儿童分辨真假、美丑、善恶并不容易。寓言运用类比,能将复杂关系简化为单纯故事,让儿童拨开现象看到本质,提升其认识能力。在寓言学习时,学生凭借具体且形象的故事去感受寓意,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提炼历程,思维得以提升。然而,倘若仅止步于此,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通过类比推理,让学生的思维从一般重新回归到具体,把这种认识能力类推至其他事物或现象中,以此获得对人生以及对自然更深刻的认识。
统编教科书在编排上非常重视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三年级下册的寓言单元,统编教科书先引导学生学习《守株待兔》,接着在阅读链接中编排了《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故事。这两个故事所讲述的都是愚人,通过他们的不同表现,能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愚人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也会犯下不同的错误。之后,统编教科书又引导学生学习《陶罐和铁罐》,随后在阅读链接中编排了《北风和太阳》,以此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故事主人公的相似之处,让学生认识到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对事情的看法以及故事的结局其实都有相似之处,从而加深学生对寓意的体会。
联系生活是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推理的一个重要思路。比如在一年级下册“和大人一起读”里的《狐狸和乌鸦》这个故事,它能让学生从狐狸的花言巧语里明白,在生活中总是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谄媚者。四年级上册的《扁鹊治病》,能够让学生明白,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且善于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才能够做到防微杜渐。四年级上册的《纪昌学射》,让学生认识到:练箭需要苦练基本功,其他任何学习也都需要苦练基本功。五年级下册的《自相矛盾》,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前后抵牾、不能自圆其说的人或事。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莱辛在《论寓言在学校中的功用》中,有这样的论述:只有通过教育,我们才能获得天才。对于一个小孩子,我们要持续地、不断地以同样的方式去培养和增强他的精神力量。我们要时常让他能够从一种科学联想到另一种科学。我们要好好地教导他,让他能够轻松地完成从特殊到一般以及从一般到特殊的这一认识过程。如此一来,这个小孩子就有可能成为天才。寓言能够启迪儿童的智慧,这种启迪作用引导着儿童迈进理性思维的领域,让儿童走向逐步成熟的时代。
四、挖掘寓言丰富的思想内涵,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一篇成功的寓言,往往蕴含着多方面能够被挖掘的寓意。例如三年级下册的《守株待兔》,它选自《韩非子·五蠹》。韩非将法古的思想比作守株待兔,他的本意是反对复古守旧,以免一事无成。然而,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体会,早已超越了作者原本的想法。从读者中心的角度来看,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道理:做事不能仅仅凭借经验而不懂得变通;不能不通过努力就期望获得成功;心存侥幸往往会导致失败;不能将偶尔的情况当作必然。
同一个寓言,若变换分析的角度,就会得出不同的寓意。例如二年级上册的《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它是依据《战国策·楚策一》改写而成的,此故事是楚国策士江乙用来回应楚宣王的提问,意在表明北方各国并非害怕昭奚恤,而是害怕楚王的军队。对于小学生来说,还原故事的原意,不但会增加学习的难度,而且也没有实际的意义。故事所涉及的不同人物本身能提供寓意分析的不同视角。其一,从狐狸的角度来看,寓言所讽刺的是仗势欺人却没有实际本领的人;其二,从老虎的角度来看,寓言讽刺的是强暴且昏庸,被小人利用却不能觉悟的人;其三,从整个故事的角度来看,寓言讽刺的是借助别人的威风去欺负弱小者的卑劣行为。
同理,原人教版教科书《惊弓之鸟》一文。从鸟的角度去分析的话,说明的是心有余悸会致使不应有的失败;从射手的角度去分析呢,说明的是通过细心地观察,反复地实践,从而掌握事物的规律,这样便可以胸有成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读进去跳出来,培养学生审辨性思考的能力
寓言是作者借助假借的故事来传递自身的人生感悟。这种人生感悟与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相关,也与作者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有关。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学作品仅仅给读者提供一个框架,在寓言故事所限定的范畴内,读者既要深入其中,理解文本自身的思想观念,又要跳出框架,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从而形成丰富的意义。
我们以三年级下册的《鹿角和鹿腿》为例子。这个故事选自伊索寓言。它讲述的是一只鹿从狮子口中逃生的故事。鹿欣赏自己那美丽的鹿角,却对细长的鹿腿抱怨不已,觉得它太难看。当凶猛的狮子向它扑过来的时候,那难看的鹿腿帮助它脱离了狮子的口中。而美丽的鹿角却被树枝挂住了,这使得它险些丧命。故事的最后,作者借鹿之口发出感叹。他说美丽的鹿角差点要了他的命,而难看的脚却让他从狮口逃脱。很明显,这是一种注重实用性的观点。作者是从当时当地的体会出发,对事物的好坏做出了一个带有功利性的判断,这种判断有一定的局限性。
统编教科书编制时未局限于故事原意,课后练习题给出两个不同观点让学生思考:一是“美丽的鹿角不重要,实用的鹿腿才重要”;二是“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它们各有长处”。引导学生对这两种观点进行判断并阐述理由,使学生认识到:第一个说法看似合理,实则存在偏差。美丽的鹿角能让人赏心悦目,给人带来美的体验,这本身就有价值。并且,鹿角在面临危险时,能够用来抵御敌人。鹿角和鹿腿,各自有长处也有短处,每个事物都有其自身价值,不能因它的长处而忽视其短处,也不能因它的短处而轻易否定其长处。这种先读进去再跳出来的行为,是培养审辨性思考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年级下册有克雷洛夫的寓言诗《池子与河流》。此诗通过池子与河流的对话,表达了他们对生活和人生有着不同的态度。池子喜欢无忧无虑、清闲自在的生活,觉得人世间忙忙碌碌太辛苦且不值得。而河流立志要做一条“伟大的河流”,认为人生应当奔流不息,保持清洁,给人们带来利益。他们的最终命运差异很大:河流到现在还在长久地流淌,而池子则一年又一年地被淤积堵塞,最终完全干涸了。两个人物有着个性鲜明的对话,这体现出了他们价值观的不同。
统编教科书在编排时,不仅引导学生读懂寓意,还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分析判断。比如,对于池子与河流的观点,让学生思考更赞同哪一种。这能让学生站在第三方立场,审视池子和河流各自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点,其中包括对池子自夸的审视和对河流被批评的审视。学生或许既不认同池子的观点,也不认同河流的观点。他或许会持有新的观点,这并无大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升,看待问题的角度变得更加多元,思维能力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已经发布。其中,“思维能力”是课程标准所着重强调的核心要素之一。我们应当充分运用寓言所独具的文体价值,促使它在语文教学中展现出耀眼的光彩。
(作者郑宇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编审。)
本文节选自《小学语文》2022年第7-8期。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